网络神曲简史: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张士超》

网络神曲简史: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张士超》

新华网思客 内地女星 2016-01-24 11:47:56 1026


摘要
 
新华网思客

  从2001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2016年的《张士超》,每个阶段的“网络神曲”都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过去15年的“神曲进化史”,正是中国音乐产业变迁的生动注脚。


作者:汤嘉琛



2016年第一支神曲,《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

  

  平时不关注网络文化的人,经常会对年轻人热聊的话题感到一头雾水。比如,他们不会知道盘踞微博热搜榜的“华师大的姑娘真的那么可爱吗”是个什么梗,更不清楚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张士超”到底是何方神圣。这些流行热词,就像是一张张文化试纸,能精准地测出一个人处于社交网络“鄙视链”的那一个层级

  

  还是直接答疑解惑吧:前面两个典故,都出自“2016年第一网络神曲”《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或许有人一听“网络神曲”就没了兴致,觉得那些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级趣味。可实际上,这种刻板成见早该作古了。这首由青年作曲家金承志创作的合唱曲,是一首在音乐会上正式演出的音乐作品。

  

  与古时候人们通过“采风”来观察民风民俗一样,作为网络亚文化的“网络神曲”现象,也是我们感知社会变化的一种重要媒介。从2001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2016年的《张士超》,每个阶段的“网络神曲”都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可以说,过去15年的“神曲进化史”,正是中国音乐产业变迁的生动注脚。


1、前神曲时代(2001-2006)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通过E-mail和Flash走红


  通常认为,“神曲”概念诞生于2010年音乐人龚琳娜演唱《忐忑》之后。但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音乐江湖已经出现很多具有“神曲”属性的网络音乐。2001年通过E-mail方式走红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是公认的“前神曲时代”序曲。

  

  在当时,王菲、周杰伦等当红歌星正靠一首首劲歌金曲瓜分市场蛋糕,带有草根底色的网络歌曲只能游走在音乐产业之外,最流行的传播方式是粗劣的Flash文件。但2002年百度MP3搜索上线,为网络音乐大繁荣打开了一扇大门。

  

  2004年,杨臣刚凭借一首《老鼠爱大米》走红网络,彻底开启了网络歌曲的黄金时代。这首“神曲”不仅让杨臣刚以500万元身价签约唱片公司,还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同一时期,《两只蝴蝶》《香水有毒》《那一夜》《2012年的第一场雪》等歌曲,让庞龙、胡杨林、谢军、刀郎成了中国最早一批“神曲歌手”。


2、失落的两年(2007-2008)



中国音乐协会炮轰“网络歌曲恶俗”,神曲创作陷低潮

 

  “大象公会”曾以一堆学术名词,解释“神曲”为什么会流行。比如,德文中有个词“Ohrwurm”(耳虫),说的是有些歌曲的旋律会让耳朵犯痒痒——没有实际听觉刺激时,大脑仍会循环想象出声音。那些主题接地气、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不断重复的“网络神曲”,就是利用“耳虫效应”强化了记忆,让人“上瘾”。

  

  “神曲”当道,不仅让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使得一些业已成名的歌手开始模仿网络歌曲的套路,故意让作品听上去更糙、更俗。当时流行于网络的歌曲,在口水化、流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男女情爱成为最主要的创作主题。

  

  2007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了一场以“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为主题的座谈会,阎肃、谷建芬等40余名音乐工作者炮轰《那一夜》《香水有毒》《狼爱上羊》等网络歌曲,成为当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再加上听众审美疲劳、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新世纪以来第一波“网络神曲”热潮,迎来一段低潮期。

 

3、神曲复兴(2009-2013)



《忐忑》一出,谁与争锋?


  经过短暂休整后,“网络神曲”在2009年再次爆发,并且水准与前期相比有了明显提升。这一时期的经典“神曲”,包括慕容晓晓的《爱情买卖》以及陈旭的《哥只是个传说》。从网络流行语中汲取灵感,成为很多神曲歌手的共同选择。

  

  2010年,“神曲”界出现了一位殿堂级人物——著名歌唱家龚琳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北京新春音乐会上,龚琳娜的一曲《忐忑》引爆网络。龚琳娜高难度的唱腔和独具个性的唱词,在网上掀起了一股全民翻唱《忐忑》的热潮。后来,龚琳娜又在2013年凭借新作《法海你不懂爱》,巩固了自己在神曲界的地位。

  

  不过,龚琳娜的“竞争对手”很多。随着广场舞日渐流行,《月亮之上》和《最炫民族风》让凤凰传奇在巨大争议中年收入过亿元;当时移动彩铃业务风头正劲,被很多人选作手机铃声的《伤不起》,能给歌手王麟的公司年赚几千万元。在那个时期,传统唱片行业疲态尽显,“神曲”创作和发行则明显更有组织性。


4、新神曲时代(2014-2016)



《小苹果》红遍了大江南北


  2014年注定是中国“神曲”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年5月,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和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成为一道网络文化景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神曲”在创作上已经有了更多的实验性探索。

  

  《我的滑板鞋》集合了嘻哈、电子、叙事民谣等元素,《小苹果》则直接邀请《江南style》“骑马舞”的创作者李朱善编排了一段“苹果舞”。尤其是《小苹果》有重金、大牌、电影等强大背景和周密炒作,说它是“伪草根”也不为过。及至2016年的《张士超》,在创收手法上已经与十几年前的“神曲”截然不同。

  

  中国“神曲”的15年沉浮,或是社会走向娱乐化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人已不再将创作视为主业,而是忙着靠参演真人秀和影视剧圈钱。犹记得,以前每年都有“十大劲歌金曲”之类的评选,但如今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些“神曲”。倒不是说“神曲”有多么不堪,但就算有趣偶尔会引爆流行,粗糙仍敌不过时间。华语音乐的未来真的能指望“神曲”吗?(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相关阅读


读汪国真的诗、听凤凰传奇的歌,不丢人


当马屁和歌舞变得沉寂,“大师”走了一招死棋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思客更多精彩观点!

欢迎关注思客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扫描指纹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思客!


微信ID:sikexh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88050629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