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一個台劇看哭了。
我並不覺得這齣戲的質感能用傳統意義上的「台劇」去定義,雖然它保留了大多數台劇一貫討論的家族紛爭、財產瓜分、生離死別的議題。而這部劇的新意也恰恰是對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進行了大幅的升級和改造,讓激烈的戲劇衝突不再停留在八點檔的灑狗血劇情,讓劇情的發展不再僅是信息的堆疊而正中中老年婦女之八卦下懷,轉而下了很大功夫去豐富人物性格、刻畫人物關係、借家族糾葛之名,去探討當今台灣人的生存狀況和社會心態。
這齣戲的名字叫做《花甲男孩轉大人》。
起初會關注這部劇,是因為臉書上瘋轉劇中一顆3分鐘的長鏡頭,裡面蔡振南和盧廣仲飾演的這對父子,因為父親懷疑兒子性向而窮追不捨地拷問,全程台語的對白情感自然流露,僅僅這顆鏡頭就讓父子形象十分立體、人物關係也一目了然,默默地佩服導演的巧思和調度功力。加上年少時曾一度喜歡盧廣仲的音樂創作,和蔡振南在台灣新電影史中又塑造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角色,口碑有挾持,所以便找來一探究竟。
剛開始看的時候沒太大感覺,只覺得它跟傳統的台劇很不一樣,也不是偶像劇,雖然鄉土但是不落俗套,整個影像和敘事風格很帶電影感,就連續地看了幾集。劇情的推展順理成章,一家兄弟姊妹因為母親病危而從各地回到台中老家,身為孫子的阿甲(鄭花甲 盧廣仲飾)一面擔起照顧阿嬤的責任,一面見證著這一家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誤解而爭奪、分崩而離析。
昨天,我把最後一集看完了。
大中午的,自己坐在電腦前哭的稀裡嘩啦,趕緊把門給關起來。哭點在於,在阿嬤病危彌留的七天之間,上演了一齣齣苟且又出格的荒誕鬧劇,只有阿甲是毫無保留地關心和照顧阿嬤。最後在阿嬤的告別式上,阿甲的真情告白道出了阿嬤對這個家族甚至這個村莊的貢獻,將劇情推向了高潮,阿嬤走了,而生活仍要繼續。
在淚崩之前,劇情中出現了一盤家庭錄影帶,那是在前幾集中就埋下的一個感情線索。片段的回憶在最後一集終現全貌,孫女花慧用DV記錄下阿嬤生日許願的場景,第三個願望便是希望自己的兒女們情同手足、健康快樂,和此時坐在電視機等著分家產的他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巧妙的設計是,這群豺狼們翻箱倒櫃都找不到母親將財產藏在何處,彌留之際的母親不言不語,似乎在等待著他們將這盤錄影帶找出,聆聽她最後的臨終交代。直到這一刻,她才斷了氣。
阿甲這個角色,典型代表了台灣流行語中「魯蛇」(loser)的身份,普普通通的一個大學延畢生,他周圍的人似乎都帶有一種優越的人生贏家光環,要麼是政治家、要麼是科技新秀、不然就是國外工廠老闆云云。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些光環層層退去,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赤裸的、唯利是圖的醜陋的生命個體。而這齣戲的閃光點則在於,便是將這些「可恨」之人的「可愛」之處刻畫出來,提供一個辯證的視角,打破了傳統鄉土台劇非善即惡的絕對人設。
大概和阿甲一樣,從小和阿嬤生活在一起,所以我特別能體會他面臨阿嬤即將離去的心情,而盧廣仲呆萌呆萌地又把鄭花甲這個人畜無害的老男孩的角色詮釋得特別到位,漸漸會進入人物的狀態去看這個家族的相聚和別離,似乎這麼些可愛又可恨的人物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一樣,似乎它就在演閩南鄉下老家的生活故事一樣。
台灣刻板語境下的「地下電台」被看作是賣壯陽藥的、「外勞」是廉價的勞動力、「祖厝」是空巢老人的留守之地⋯⋯而在作品中,我看見這些熟悉又具有台灣特色的元素正在閃閃發亮,作者給了它們另一個詮釋和理解的視角,「地下電台」是阿嬤和歌友傳情達意的空中媒介、越南「外勞」阿春是最關心和了解阿嬤的人、「祖厝」在最後讓花甲和女友阿緯改造成了一個稱作為「家」的地方⋯⋯還有婚葬習俗、宮廟文化等等元素都為推進故事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使得作品不似虛構架空的故事,而增添了幾分厚重的文化質感。
《花甲男孩轉大人》是台灣電視劇轉型的代表作之一,屬於「植劇場」系列,由名導帶領或推薦一名新導演共同創作,意在培養台灣電視劇的新興創作力量。這個系列我先看了《花甲》,接下來還想看《荼靡》和《戀愛沙塵暴》,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一起分享一下觀看的感受。
喔對了,前陣子還看了一部台灣迷你劇集《通靈少女》,是台灣第一部和HBO合拍的電視劇,從短片《神算》改編而來,由台灣年輕導演陳和榆操刀,也還不錯看,值得關注。剛好中午的時候,台灣朋友傳來一則消息,說《通靈少女》幕後製作團隊將和Netflix合作,推出8集驚悚類型劇《擺渡身》。目測台灣年輕的電視劇創作團隊正在開啟全面和境外資金合作的模式,也將逐漸打破非偶像即鄉土的傳統套路,更新台灣電視劇生態,真正以內容取勝而更上一個新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