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区有五处文物古迹成功入选,这五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涵盖范围较广,包括古遗址1处、古建筑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分别是河渡炮台遗址、吴氏家庙(红字祠)、吴氏家庙(乌字祠)、滨海丁氏宗祠和礐石基督教堂。截至目前,我区共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吴氏家庙(红字祠)
▲ 吴氏家庙(乌字祠)
▲ 滨海丁氏宗祠
为了做好第六批市保单位申报工作,自去年以来,区文广新局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各街道积极开展申报工作,经努力,共有达濠街道、礐石街道、广澳街道和滨海街道上报以上五处文物点申报资料。区文广新局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精心完善充实有关申报材料,并请上级部门业务科室予以指导,最终全部通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项申报程序,申报成功率100%。
河渡炮台遗址
河渡炮台遗址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河渡社区营盘山,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坐东北向西南,河渡炮台四周墙体保存大体完好,墙体底部为花岗岩长方形石块垒筑,上层为夯土墙。有石砌寨门一处,寨门高1.85米,宽1.22米,厚约2米,建筑总面积407平方米。炮台内侧西面有一靠墙石梯,共11级可直登垛顶。寨外墙根有明代《鼎建河渡三寮磊口层台颂碑》,碑高2.68米、宽1.1米。不远处有四处北宋威武寨记事石刻及“南无观世音菩萨”石刻。该炮台所在的营盘山,位于南山湾与广澳湾出入南海的咽喉地带,又是此地濒海地形的制高点,地势险要,自宋代开始,营盘山上都设有军事指挥设施。该遗址对研究广东、潮州海防史及清代军事布防都有极基重要的历史价值。
——区文广新局
红字祠、乌字祠
达濠自古有“红字雅祠堂,乌字雅花园”的俗语。这是说红字祠(吴氏家庙)在众多祠堂中是最漂亮的一座。红字祠和乌字祠建于乾隆年间,建这两座祠堂的是吴氏兄弟,具为红船主,贩运上海,致富而兴建祠堂。因祠堂建造精雕细琢、工艺超群而享誉地方。
达埠吴氏祠堂有五座:八房巷16号吴氏家庙,木坑古庙外的吴氏家庙,红字祠、乌字祠,埠主衙门,其中以红字祠、乌字祠最为出名。
吴氏家庙,坐东朝西,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祠宽为30.54米,深为24.26米,建筑面积约740平方米,是一落二厅一天井一拜亭祠堂建筑,左右配有花巷从厝。正面中央为一凹斗门楼,门楼三门设制,中门前置一对精美石鼓,门首横额面刻“吴氏家庙”匾额,左右有“敦本”、“继绪”,背镌“紫诰垂芳”。
▲ 吴氏家庙(红字祠)
▲ 吴氏家庙(红字祠)
吴氏红字祠内的石雕主要用的是青石和花岗岩雕成。门上马面梁架装饰着各种精美石雕,人物传神生动,动物栩栩如生,镂空精致,门楼石壁肚还有四幅花鸟图案石雕,正面两幅破损严重,侧面两幅尚有一幅基本保存完整,从中看到清乾隆年间潮汕建筑石雕技艺的水平。四方螭纹,每块石雕里面都藏了一两条螭龙。这部分石雕保存得不错。门斗内四块花鸟鹿鹤石雕(已被破坏)正门右侧的一幅石刻。从右下方留下的一截凤凰的尾巴来看,表现的应该是百鸟朝凰的主题。门肚左侧有一石刻,主体为五只仙鹤,均受到损坏。三只仙鹤立于水滨,一只栖于岩石,左上角的一只仙鹤则悠游于碧天。左下角清水潺潺,修竹挺立,其下签筒一个,旁有灵芝仙草,蝴蝶蹁跹于百花之间。左侧一只仙鹤昂首挺立,似迎风而歌。其右侧两只仙鹤仿似游侣,一只伏首临清流,另一只紧随其旁。右下方山石耸兀,有仙鹤伏栖于上。石下茂兰吐馨。桃树起于佳壤,随势而上,硕果盈枝,与左侧修竹交相辉映。右上角两朵栀子花含苞待放,其后为层层远山。视线拉近,有仙鹤振翅凌空,转身顾盼。整幅作品表现的虽然是常见的花鸟题材,但张驰有度,如果未受破坏,必为佳作。
门肚右侧的一块保存得比较好的石雕。主体是山中五只鹿,右侧雕有挂于枝头的荔枝,形象颇为清亲。左侧假山后面是一株劲松,一只猿猴攀援其上,可惜猿猴头部受损。四周空隙以奇花异草点缀其间,远山衔塔,双燕齐飞。雕工细腻,风格典雅。同时也是四块花鸟石雕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幅。
进入祠堂,可见天井中央的拜亭,拜亭四柱式,梁架上装饰基本已被破坏。幸好大厅梁架上的木雕装饰基本尚存,多为通雕夔龙和夔龙草尾木雕装饰,大厅为六柱式,点金柱为八棱形梭柱,下有花篮础,副点柱和檐柱为四棱柱起角圆形。
▲ 吴氏家庙(红字祠)
▲ 吴氏家庙(红字祠)
▲ 吴氏家庙(红字祠)
红字祠和乌字祠门额“吴氏家庙”四字是相同的,出自同一人之手。两座祠堂格局上是一样的,木雕、石雕等细节方面则各有千秋。红字祠正门门斗内装饰了四块花鸟鹿鹤石雕,虽然经过人为的破坏,百鸟多残缺不全,但仍能想见这四块石雕曾经的精美程度。而门柱上的石雕红字祠比乌字祠还要稍胜一筹。
红字祠内虽寥落,祠内的木雕狮子甚至被削掉了头,但红字祠内精华还在,木瓜、弯枋、斗拱等处木雕保存得还算好,而且很精美。梁架,包括木雕底层是一层红漆,上面有一层泛白的灰漆,灰白中呈现出一种青铜般的绿,底下是若隐若现的曾经的彩绘花纹。每一块木雕的弯板里面都藏了至少一条螭龙。红字祠的拜亭与乌字祠的拜亭是孪生的,一样细致的莲花形垂花,从照片里还可以看到花瓣上专门划出的细密的纹理。祠堂两廊设有门洞通向花巷,花巷设有两口水井,至今井水保持冬暖夏凉,甘甜可口。
吴氏家庙是一落很具特色的典型潮汕祠堂,人们从中可见到二百多年前,清代乾隆年间潮汕建筑工艺水平,是不可多得的实物。
▲ 吴氏家庙(乌字祠)
▲ 吴氏家庙(乌字祠)
▲ 吴氏家庙(乌字祠)
——摘自汕头大学出版社《我们濠江》
滨海丁氏宗祠
滨海丁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中期,时因嘉靖天子染糖病,药石无效,幸得华里始祖丁松岸煮制之金丝盐作为贡品治愈,皇帝下旨宣进京晋封,然丁松岸已故,遂追御赐“报追堂”横匾,国库拨资,助建祠宇,以昭天子报恩。其时华里人数尚少,无力一举建成,只得分段而建,三次建成,时为潮邑第一大祠宇。祠长39.03米,宽16.32米,建筑面积636.97平方米,祠内三进格局,有官厅、拜亭、内厅及前厅,俗称三厅二天井,两旁附有龙虎井,祠内雕梁画栋,壮丽可观。祠布三门四壁,中门额上刻有“丁氏宗祠”四个赤金大字,大门左右有一对颇大石鼓,石鼓下面有精美石雕,大门两边有两个偏门,左门额刻有“锡光”,右门额刻有“永笃”金字,大门面壁石板砌筑,石刻题词,祠外埕左侧立有旗杆夹,祠貌雄伟壮观。
——摘自微信公众号“和美滨海”《从丁氏宗祠看华里村人文历史》
礐石基督教堂
位于礐石街道礐石社区礐石山医生顶。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美国传教士耶士摩来汕头妈屿岛设教堂传教,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礐石街时所建。民国19年(1930年)在美国教会帮助下重建并扩建。20世纪80年代该教堂进行重修,并扩建周围广场。该建筑坐南向北,正面宽19.3米,纵深28.6米,占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教堂为中西合璧式,主体建筑为砖石结构,中式瓦面屋顶,周边为园林式绿化,幽深典雅。
——摘自广东人民出版社《汕头市濠江区志》
来源: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达埠社区、区摄影协会丨汕头大学出版社《我们濠江》、广东人民出版社《汕头市濠江区志》丨“和美滨海”微信公众号
最新热文
● 今日双喜临濠!濠江区与绿地集团上午签协议,茂洲片区将大变样
● 稿酬丰厚 长期征集 定期评比丨“看今日濠江”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