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之子
访2017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工程师杨思忠
本刊记者 张 红
记者手记: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文明社会里,没有人能生活在混凝土的射程之外。矗立的高楼、延伸的道路、穿越的地铁、静默的桥梁,整座城市裸露在地面部分的70%以上都是混凝土,现代混凝土已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的宏观与细节。混凝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微观上决定着人们生存空间的质量与安全。
中国从事混凝土产业者数百万计,其中有一个人是专为混凝土而生的。他就是与混凝土已结下大半生缘份,至今依然在混凝土产业风口弄潮的杨思忠。说起混凝土技术,他如数家珍;说起混凝土工程,他娓娓道来;说起混凝土的前景,他激情洋溢;说起混凝土的梦想,他志存高远。
混凝土凝聚的人生轨迹
在2017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监杨思忠被授予“2017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工程师”荣誉称号,他是当年这项殊荣的唯一获得者。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徐永模为杨思忠撰写的颁奖词中写道:“杨思忠同志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担任过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和预拌混凝土公司的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务,参与和负责了许多首都重点工程建设的混凝土工程,经历了我国混凝土工程从现场搅拌、工厂化预制到预拌混凝土、现代预制混凝土的技术创新发展,是我国混凝土材料与工程领域著名的技术专家。近年来,杨思忠主持建设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北京市第一条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线和国内第一条游牧式预制构件生产线。根据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特点,他组织开展套筒灌浆关键材料与施工技术研发,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低温施工关键技术’和‘钢筋套筒灌浆饱满度监(检)测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他主持研发的‘装配式构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百种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深化设计、生产管理和工程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为解决装配式构件生产计划调控、储存、运输、安装、产品质量监控追溯提供了技术示范。他组织编制相关培训教材并开展技术培训,近几年他所在的单位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和参观者上千人次,促进了我国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技术进步。”
精彩的颁奖词描述出杨思忠丰富的混凝土人生轨迹。杨思忠的获奖使装配式建筑产业愈发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瞩目。
杨思忠,1964年出生,工学硕士。当年他从山东考入同济大学,所学专业是建材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方向,曾任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通公司)总经理。杨思忠稳重斯文、谦和质朴,气质中既有专家学者的渊博,又有高层管理者的细腻。从读大学到参加工作,他的人生足迹没有偏离过建材与混凝土行业。
参加工作近30年来,结合北京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求,杨思忠致力于硫(铁)铝酸盐水泥超早强混凝土、轨道交通工程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构件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工程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并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先声夺人。他主持研究了很多项目,主要有“北京城市立交桥碱骨料反应调查与研究”、“快速拼装预制桥梁研究”、“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预应力梁预制技术研究”、“铁铝酸盐水泥泵送混凝土技术及结构性能研究”、“市政水工构筑物高性能混凝土及胶凝材料研究”、“亮马河北路污水隧道盾构施工技术研究”、“耐腐蚀、高抗渗混凝土排水管及管片技术研究”、“预制纤维混凝土管片综合研究与应用”、“结构装饰保温一体化外墙板及其配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他主持建设了北京市第一条装配式住宅构件生产流水线;他主持研发的“装配式构件信息管理系统(PCI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多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他以项目负责人身份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篇。他参与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工程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与质量验收标准》、《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配套图集等10多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999年,杨思忠被评为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
杨思忠的履历简洁而通透,从同济大学毕业后,他的事业平台主要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瑞博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港创瑞博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远通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着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的进步与升级,令人赞叹的是杨思忠的人生足迹一直踩在混凝土产业发展前沿的热点与焦点上,这也许就是他与混凝土不倦不老的缘份。
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伟汇报住宅产业化工作
众所周知,预制混凝土近30年来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不一样:上世纪90年代以市政工程中预制桥梁为主,20世纪初地铁盾构管片迅猛发展,近年来的热点为装配式建筑PC构件。
我们看看杨思忠的足迹与混凝土产业发展焦点的撞击——
1993年4月~1994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研究“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预应力梁预制技术”,并于1994年12月通过鉴定。由吴中伟院士、唐明述院士和王燕谋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市政工程局199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在第三系列水泥专用缓凝剂和混凝土配制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将第三系列水泥首次用于大型预应力梁的生产,配合北京市市政四公司构件厂使用该技术生产预应力梁近3000片,产品用于北京东三环、西北三环、广内大街、京石高速路等工程中。
1994年5月~1997年5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了“铁铝酸盐水泥泵送混凝土技术及结构性能研究”项目。该项成果获得北京市200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6月~1999年9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承担了“北京城市立交桥混凝土耐久性破坏性调查”课题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城市立交桥碱骨料反应调查与研究”课题;负责起草了地方标准《北京市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技术管理规程》;负责筹建了北京市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第三检测所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检测试验室。
研究桁架筋楼承板
燕通公司工作照
杨思忠曾风趣地说,自己是伴随着北京城市规划和立体发展格局成长起来的,是土生土长的市政路桥人。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长高了、长壮了、长美了,从三环路到四环路,再到如今的五环路、六环路,从地上立交桥到地铁施工再到现在的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这中间的每一寸有形变化都与混凝土的浇筑息息相关。
混凝土浇筑的还有杨思忠的人生,而让杨思忠泼墨书写混凝土人生的正是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舞台。
混凝土浇筑的人生舞台
杨思忠的人生足迹表明他选择了混凝土,混凝土也选择了他。杨思忠履历中的每一步都踩在混凝土的舞台上,无论是寂寞地钻研技术,还是忙碌地从事管理,他都以惊人的定力坚守在混凝土产业,30年的不离不弃、渐修和顿悟,直到今日站在了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风口的制高点上,成为这门产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受到业内外的广泛瞩目与点赞。
2009年,作为总经理执掌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材集团)后,杨思忠坚持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转型的主线,深化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技术与管理双重岗位上的历练使他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如鱼得水。杨思忠最初耕耘的建材产品主要有预制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三类。建材集团的新型产品吸引了社会众多目光:橡胶沥青用在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路面,自主研发的沥青混合料铺进了“鸟巢”塑胶跑道,就连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大修用的也是建材集团的沥青混合料产品。现在,建材集团高品质的沥青混凝土又“奔跑”在青藏高原上,用在北京援建玉树的工程中。从2009年开始,手握高质量预拌混凝土和高品质水泥构件的杨思忠与他的建材集团信心满满地频繁出现在北京市保障房、水利、地铁等工程项目的竞标会上。
赴井冈山参观学习
考察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
回望杨思忠走过的路,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围绕混凝土产业发展的亮点。
积极推广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应用。发挥多年担任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外加剂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专业优势,在国内率先倡导推广使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组织完成“北京市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发展现状及政策导向研究”、“砂石和外加剂原料对混凝土服役安全性影响研究”等重大课题,积极参与《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多部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利促进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南水北调和保障性住房等重大工程建设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在盾构管片生产中率先推广早强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技术。1996年6月,作为北京市瑞博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的杨思忠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第一条盾构施工污水隧道工程提供了第一环盾构管片。2003年,创办了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家盾构管片专业制造厂—北京港创瑞博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创瑞博),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地铁盾构管片自动流水线,将港创瑞博打造成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预制构件企业,年产地铁、输排水、电力、热力和铁路工程盾构管片30公里以上,市场占有率30%以上。2007年,结合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在北京首次开发成功直径6米的自来水工程盾构管片。2007年底,首次开发出直径3.5米电力隧道盾构管片,并应用于奥运工程郑常庄热电厂220kV送出工程。2007年,为我国第一条城市电气化铁路隧道研发出外径达到11.6米的盾构管片。2008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工业园区”内,投资近4000万元建设了一条“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优质、高效全自动盾构管片生产线”,引领我国盾构管片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全面推广聚羧酸系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008年,为保证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提出全面推广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新型技术路线,并组织编写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与耐久性技术规程》等标准的修订工作。国内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混凝土标准借鉴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与耐久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在高速公路工程中推广聚羧酸系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010年,与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推广聚羧酸系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组织编制了《北京市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与耐久性技术规程》,促进了聚羧酸系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全面应用。
结合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开展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究。2013年创立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通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共同成立住宅产业化“产、学、研、用”合作联盟,从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综合技术研究”,建设了北京市首幢高预制率装配式公租房实验楼(预制率大于60%),主持建设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北京市第一条装配式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线,四年来为北京市常营三期公租房、马驹桥物流基地公租房、温泉C03地块和郭公庄一期公租房、首开华润城(白盆窑)项目、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金科中心等500多万平方米住宅项目供应装配式预制构件30多万立方米。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2015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杨思忠“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称号,他还被授予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构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装配式建筑与墙体分会会长。
混凝土放飞的人生梦想
“预制梦想、装配未来”是杨思忠的蓝图与梦想。从房、路到桥、地铁,从地上到地下,杨思忠已经穿越过了混凝土应用市场的各个环节。令他欣慰的是,在他人生的盛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及住宅产业化的浪潮汹涌而至。
与日本小泉淳教授探讨预应力盾构管片技术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燕通公司成立四年来,不仅预制构件制造主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其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钢筋套筒灌浆和安装施工、建厂咨询和构件厂信息化管理服务五个板块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公司成立之初,北京市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建筑预制构件总需求量还很低。为此,熟悉杨思忠的人对他带领队伍进军装配式建筑领域十分不理解,但作为混凝土制品领域的专家,杨思忠深信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作为一项国策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他以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带领团队积极投身实践、砥砺前行,努力探索装配式建筑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仅用四年时间,带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成为国内一流装配式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成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供应商,目前他们生产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已占到北京地区总量的1/3以上。
目前,燕通公司已经拥有三个工厂,四条现代化三明治外墙板和叠合板流水生产线,年产能20万立方米,2017年实际产量15万立方米,产值近5亿元。燕通公司天津蓟县分厂预计于2018年6月投产,届时公司年产能将超过30万立方米。燕通公司成立四年来,已经承接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技术服务以及预制构件供应项目500多万平方米,实际供应预制构件30万立方米,获得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16年度房屋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十强企业”称号。
杨思忠带领经营管理团队积极探索智能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的两化融合,主持研发了“装配式构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简称PCIS)”。该系统针对预制构件企业管理痛点,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本增效为目的,以预制构件身份数字化技术(RFID技术)为核心,将预制构件BIM深化设计技术、生产制造和运输安装管理(MES系统)、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等众多管理要素进行了流程再造和信息化集成,实现了产业链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的高度融合,对解决装配式构件型号众多和数量巨大造成的差错率大、产业链企业间信息流不畅通造成的工期不可控、企业计划安排困难、产品质量可追溯性差、产品储存、运输和安装不可控等管理问题具有示范意义。几年来,燕通公司实现软件销售及附属咨询业务收入约850万元,信息系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增效近1000万元。
杨思忠带领科研团队参加了“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和“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制造关键技术及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了“装配式住宅用耐候密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装配式新型墙材体系与构件套筒灌浆连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三项北京市科委重点研发项目和“建筑构件建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两项集团公司研发项目,主导企业自主立项开展“装饰混凝土构件关键技术研究”等七个项目的研究。他还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在相关会议上进行“预制构件工厂建设与管理、预制构件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预制构件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主体宣讲十余次,为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燕通公司的装配式预制构件信息管理系统(PCI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解决了预制构件生产流程重构技术、预制构件身份数字化(PCID)技术、预制构件设计信息交换技术、预制构件库存数字化技术、预制构件待产池模型技术、物料标准编码体系、预制构件质量信息化控制技术、流水线智能化管理技术、预制构件BIM及第三方软件接口技术等关键技术。燕通公司的结构装饰保温一体化外墙板生产、安装技术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如钢筋套筒灌浆冬季施工技术、钢筋套筒灌浆饱满性监测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他们完成的马驹桥公租房项目,是国内首个“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装修”的规模化保障房小区,是北京首个全部清水混凝土外立面小区,也是国内首次在构件内植入RFID芯片的高预制率小区,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他们完成的马驹桥公租房、温泉C03地块公租房和郭公庄一期公租房项目获得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
慰问援建玉树
杨思忠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他说,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30余年,经过快速增长和积累过程,已经成为超过水泥产业规模的基础建材行业,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原材料制备、混凝土生产到物流运输的产业链。目前,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数量10000多家,预拌混凝土产量近20亿立方米,全国混凝土行业从业人数超过500万人,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市政工程中的公路和桥梁、地铁、机场、水利、电力、保障性住房等几乎无一例外都使用了预拌混凝土。
杨思忠感恩时代,感恩千载难逢的产业发展机遇。他说,生在一个充满变化、充满机遇的时代非常幸运,自己生在农村,有机会到上海读大学,考入同济大学建材系,与建材产业结下了终生的缘份,更幸运的是赶上了中国和北京城乡建设变革的大年代大市场,一轮接着一轮的大发展,成为自己的人生平台。
杨思忠与混凝土的缘份还在深化,还在继续,人们期待着他更精彩的混凝土人生。
原文参见《混凝土世界》2018年2期 P42-P48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注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行业资讯 尽在掌中;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