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文章精选 002
The Poems and Letters of the Martial Artist
李小龙的诗与信
文 / 朱鸣
多年以来,李小龙以精湛的武艺闻名于世。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李小龙的形象是格斗家、武道家,是那个在电影里以一敌十的绝顶高手。然而,在另一方面,这位以“武”闻名的功夫巨星,也是一个爱智爱知、心思细腻的“文艺青年”。
诗
…………
1961年,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大学,修习戏剧、心理学,以及哲学。哲学与功夫,一静一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李小龙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在空暇时间,他不但尝试翻译过一些中国古代诗词,还自己创作了大量诗歌。
关于为什么喜欢写诗,李小龙曾说:“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诗歌能够让人的灵魂在生命的画布上表达自己。”
《我是谁?》(Who Am I ?)被誉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最富启迪性的诗作之一,它出自李小龙致友人李俊九(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小龙生平挚友之一)的一封信。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
(节选自《我是谁》第一章节)
“他并非生来就是强者”——李小龙幼年时体质孱弱,并且有着先天性的缺陷:患有严重的家族性鼻炎,视力也不佳,近视高达五百度。其胞弟李振辉说:“当时生活困难,又有霍乱等传染病,迷信的祖母和父亲为他取了‘细凤’这样一个非常女性化的乳名,把他当成女儿来养,希望能欺骗牛鬼蛇神,免受鬼魅加害。”
这首诗中的“漆黑的森林”,或许指的就是李小龙那段艰难的童年时光。他梦想做一个“人群中的巨人”,而非“动辄心惊的弱者”。本诗作为李小龙对自身成长的所思所悟,时常被其用以勉励友人及自勉。
20世纪60年代,李小龙开始进入美国好莱坞闯荡。在当时的美国,“黄祸论”余毒犹存,体现在大银幕上,华人总以卑劣、软弱的负面形象出现,李小龙也同样只能扮演此类角色。这种歧视令他倍感愤慨,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他,下定决心要去做些改变。
我们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惧怕失败。
尽管我们有能力,
将理想变成现实。
……………………
(节选自《我是谁》第二章节)
诗歌影射现实。在美发展初期,怀才不遇的李小龙,内心强烈的困顿与迷茫,以及对于光明前程的憧憬与渴望,皆牢牢依附于他的文字之中。
明亮的太阳落下西山,
把天空染成金黄色。
孤独的小山顶上,远处烟雾迷蒙,
一条金龙盘卧注视着,
带着凋零的梦想,在这光明的西方死去。
……………………
(《日薄西山》)
在好莱坞的屡屡受挫,并未使李小龙意志消沉,逆境使他更加坚定了出人头地的决心——无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他在《无音箫》中告白,愿成为一根蜡烛,自我燃烧,以求“光明”。此言一语成谶,日后的李小龙,疾速燃烧,耀眼夺目,最终却在“光明”中,消耗殆尽。
约翰·里特曾说:“李小龙的诗歌多数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生活要靠自己主动去奋斗,而完成这一使命的唯一机会就在今天。”
现在我明白我将不会找到光明,
除非,像一根蜡烛,
我是自己的燃料,
耗尽我自己。
……………………
(剧本《无音箫》节选)
当然,李小龙细腻而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也充满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妻子和家庭的情感,它们时而也会通过诗歌流露出来。
风和雨愉快地嬉戏,
窗外的一片微黄的叶子,
绝望地依附在枝丫上,
我摘下叶子,
给了它一个家,
把它放在了书里。
……………………
(《落叶飘零》)
花儿飘零,月光惨淡,
鸟儿匆忙迁徙,
寂寞秋天到来之时,
分手也近在眼前。
……………………
(《雨,黑压压的云》节选)
李小龙也曾将一些中国古代诗词译为英文,如赵孟頫之妻、元代才女管道升所作之《我侬词》,李小龙妙译为《Parting》,汉语意思为“别离”。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It might be forever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
(李小龙所译Parting节选)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
(管道升《我侬词》原文)
透过李小龙的诗作,世人似乎隐约得以窥见,在其坚硬的盔甲下,一个悄悄隐藏着的孤独灵魂。
信
…………
在李小龙30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朋友们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在一些现存的李小龙书信、文稿中,多描写的是他自己的人生规划、对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以及朋友间的相互激励。
1962年,李小龙22岁,写了一封长信给他心仪的女孩——当时香港著名电影演员曹达华的长女曹敏儿。这年,是他抵美的第二个年头,此时的李小龙虽仍默默无闻,但已意识到“在美国,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注重创意。”在这封信中,李小龙详细阐述了此阶段他的人生规划,并立下奋斗目标——开设功夫学院,教授中国功夫。
在信中,可以看到哲学对李小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于人生成功的终极定义,不是拥有令人羡艳的财富和名气,而是“在于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寻找宁静的心境”。
“办功夫学院的理由,不仅为了赚钱,还涉及很多其他想法,比如: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门中国艺术的伟大之处;我喜欢教学和帮助他人;我想赚些钱,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我想做些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最后一点,也同样是最重要的,功夫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我感觉到我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精神动力,它比任何信念、抱负、信心、决心、远见都要大得多,它是所有这些的总和。我的脑袋被这种主导力量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现在我已将这种力量握在手中。”
“成功只属于那些想成功的人。如果你没有确立目标,那么,你如何能实现目标呢?”
…………
(摘自李小龙致曹敏儿书信)
顺德“李小龙纪念馆”展出了几封李小龙亲笔书信,内容皆用繁体中文书写,除了一些简短的问候外,主要记录了1967年前后,李小龙在美国教学和生活的细节,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当时的生活十分满意。
“我现在刚买了一所半英亩的房屋,在有名的BelAir(贝莱尔,美国密歇根州安特里姆县村庄),近BeverlyHill(比弗利山),有很大的花园,很多大树。在BelAir山顶,空气新鲜,我预备在花园侧筑游水池,现在好像住在乡间,雀声四起,大树围住,非常私家。”
“近来训练很忙,每天现跑三里路,打一千拳,和踢腿。每星期三和日与各门生对打,带护具,其中有一门生是七尺二十高,是加省有名的BasketballPlayer(篮球运动员),这位门生身价已值一百万元。”
“现在教拳术很好,我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美(可能全世界)最高价的教师,收费五百元十个钟或一百五十元一个钟,学生很多。史提夫·麦昆是我门生,可能二月后写剧本,全讲中国拳道的,由麦昆和我主演,下礼拜加利格兰可能跟我学。”
…………
(摘自李小龙致李铁的书信)
李小龙对于当上“最贵教练”十分自豪,他的学生很多是当时的名人,NBA球星——“|天钩”贾巴尔、好莱坞明星史提夫·麦昆等都位列其中。贾巴尔曾称:“我从李小龙身上学到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必须按照正确的方式训练,武术和运动一脉相承。”
“至于武道方面,我形然是日日修习,与一班徒弟和朋友每星期会两次,无所谓是西洋拳,跆拳道或摔角,派别是无所谓,只要和和气气不要反面而矣。自从66年开始认真去练习后(护具、手套、etc.),觉得以前的偏见是错了,因此改叫我的心得练出的为截拳道,截拳道只是名称矣,至紧要还是不要去局部偏见而练。”
…………
(摘自李小龙致师兄黄淳梁的书信)
与武术事业的一帆风顺对比鲜明,李小龙在美国的电影事业始终难见起色。1969年1月,李小龙的好莱坞之路仍旧晦暗不明,一次与友人促膝长谈后,他有感而发,挥笔用英文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预言——《我的明确目标》
“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金的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性的演出。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及家人将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
…………
(译自My Definite Chief Aim)
1971年,李小龙回到香港发展,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预言中的内容。《精武门》《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的相继成功,使李小龙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所描述的那个“超级巨星”。
1973年,李小龙逝世前6个月,在一篇名为《自我发现的过程》的文章中阐明了其人生的终极目标——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正如约翰·里特之言,所谓“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一个在身体、心理以及精神上皆完整的人。没错,李小龙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
(摘自《自我发现的过程》)
印心会注:
上文摘自《知中·再认识李小龙》一书,第82-87页。文章推送,已获杂志编辑许可,如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