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君 |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之关捩: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陆明君 |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之关捩: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芷兰书院 港台女星 2018-12-11 10:53:06 447


书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以单纯的点线形式表现出了无穷的内涵,也体现在其本体所附载的哲学文化品性上,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书法在本体的技术或功力等因素之外,所承载着的人文内涵及与作者的修养与人格境界的关联要更突出一些,这也是众所共认的。从书法依附于不同的学科及其分类中也能得以充分体现,教育部《学科目录》里,书法一直是附属于美术学之下的学科。尽管书法被有的文化学者或本专业学者给予了很高的定位,如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先生语)等,却没有取得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同等的学科地位,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书法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附属于美术学之下的一个专业。而从高校书法专业的实际建构而言,书法一直处在交叉学科的地位中,或者可以说处于综合学科的境遇中,尤其是反映在书法专业研究生的不同学科定位上,如有的综合性高校将书法附设于文学院,也有的设于历史学院、还有的设在哲学学院甚至其他学院等。至于书法研究中,更是多依附于史学、美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学科资源与研究方法。书法专业所处的不同学科建构的特殊性,则相应地会出现教学理念的较大差异与培养目标的不同,都会较大地影响着具体的教学实践。

总体而言,目前的本科书法教育,在培养对书法的鉴别与欣赏能力的基础上,以学习技法及创作实践为主,硕士、博士书法研究生阶段主要分史论、艺术创作两类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书法史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与毕业考评皆不考察书法创作,主要是培养研究型的书法人才。创作类硕士、博士研究生,由于主要精力耗费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所以书法创作根基的奠定也主要在本科阶段(也有一些非书法本科专业的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与书家,考取了硕士或博士,则另当别论)。虽然有不少创作能力突出而因外语或文化知识短缺的书法本科生无缘继续深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创作基础好的本科生在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后,艺术见解与创作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对书法的传统与当代书法创新思潮普遍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形成了广泛取法、重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与汲取、重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风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视野开阔,取法广泛,体现出多元的审美取向与艺术观念。当代书法在艺术观念上既有传统书学的延续与积淀,又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同时又有着时代的新思潮,所以在艺术主张、风格构建上都呈现出多元包容、百花齐放的景象。这种书法的社会环境,在信息高度发达及书法活动频繁的现实中,削除了校园与社会的间隔屏障,使高校大学生的书法追求与当代书坛相契合,并依傍、追逐于当代书法审美思潮。一方面取法的视野已不仅限于传统碑帖,并注重新出土及发现的书法材料及遗存等。值得关注的是,来稿中除了取法经典碑帖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取法于战国及秦汉简帛书及古代民间书法遗迹,有些是近几十年出土的书法遗存。这些取法的新视野,尽管存在一定的把握难度,但为书法所带来的新质及其价值是颇具吸引力的。另一方面,在注重广泛临帖,诸体兼融中,探求书法创作的个性风格。高校书法专业教育中的一个特点,就是篆隶草行楷各体的系统性讲解与临习,这与传统学书师徒相授中的通常性一体传习有着很大的区别。各体兼能,成为书法专业大学生的一种必备本领,当然“兼能”并不一定能做到“兼工”,往往都会偏倚于某一种书体。本届展览的来稿,以楷书、隶书、行书为多,草书略少,篆书以小篆或工稳的铁线篆为主,大篆或写意性篆书相对较少,这基本体现了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书体临习与创作现状。小字虽然偏多,但大字书法所占比例较其他的展览还略高,尤其是不少榜书大字对联写得或浑厚大气、或雅正飘逸,体现出较高的笔墨驾驭能力。篆刻作品写意与工稳并存,细朱文及工稳印相对好一些,写意印把握中尚力不从心。总体而言,摹仿某一家书风的作品普遍见长,而在临创的转换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既有融合诸体或诸家饶有新意者,也有尚基本取法于一家而少有个性者。

其二,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与吸取,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与艺术特点的把握能力。本届书展的来稿反映了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习训练、取法的重视已成为高校书法教学的共识。而可塑性强,上手快,是当代大学生书法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批执着于书法艺术的年轻学子,有着较高的悟性,并以超常的训练强度与所投入的精力,在几年内即达到了娴熟的摹仿某一家或几家的水平,并且具有了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这在行草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取法王铎、倪元璐、黄庭坚、徐渭、祝枝山大草书法的,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气势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逊于国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优秀书家的培养需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传统观念。大学生创作能力的速成,说明教学理念及培养方法至关重要。大部分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与经验积累,形成了各自有特色的书法教学模式,如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专业的教学,对临帖中细致的观察、字形及笔法的训练,都是颇有实效的。而河北美院书法学院大胆聘用社会书家为兼职教师,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他们“立足审美感性与艺术家培养为目标,突出与强化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进入审美启蒙境遇,激发起他们潜在审美激情与创造意识”,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无论是何种培养模式,都不能否认高校书法专业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书法离开了技术与功力的支撑,便失去了其赖以进入到艺术层面的资本。当代大学生书法的技术化理念与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是这个时代产生众多优秀中青年书家的主要原因。

其三,重形式、重视觉,强化与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近几十年来,以展览为中心的当代书法创作,颠覆了古代以卷轴、书札为主的文人品玩式的审美情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展厅书法效应的相合相宜,使书法越来越重视形式及风格上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强化了书法的创造品格,书法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创作方式、思维及形式语汇,以保持作品的活力与生机。也出现了借助于美术构成原理,在形式追求上探索跨度较大的一些作品。有的学者还从理论上作了探讨与阐释,并认为传统书法的笔法与结体已被古人开发殆尽,书法的发展创新唯一的突破口是在形式构成上。这些观念与展厅效应的实际有相契合的一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人的书法观念,而曾经不断出现了较多数量的现代派书法的探索,甚至有些近乎脱离了汉字的现代水墨艺术探索,都影响着人们对书法形式的强化诉求与创新意识。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观念前瞻的群体,无疑在创作形式及视觉感染力上有一批社会前卫书家的追随者或探索者。应该说,这是书法的时代性特征,是展厅效应的审美诉求。

本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的来稿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书体演变的史识或不能理解把握某些书体特征,在盲目求变中对字形结构或体势任意夸大,热衷于变形。二是日常性书写的缺失,造成了自然书写的沦丧,使得书法创作趋向于经营设计,遁离了随心所欲的书写情状。三是敏感于外在形式,而蒙钝于内在意韵,以粗糙或野俗代替质朴,以直白或简单代替率真,以花哨的用笔追求趣味等。四是对书法风格的把握与理解多不尽人意或存在迷茫,存在着以习气当风格,以自我当个性,且缺乏对艺术追求与创作中的自我认知与修正能力。而最突出的问题反映在字外功及修养方面,尤集中表现在错别字或用字不当的现象,警示着高校书法专业文字学及文化基础课程的有待弥补与加强。

总之,本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来稿所反映出的人文修养不容乐观。在高考中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偏低的现实情况,也导致一部分文化课基础一般的考生报考书法专业,而进入大学如不弥补或课程设置不合理,则是难以称符于学历所应具的知识的。另外,在信息及网络高度发达、交流频繁的当今,书坛上一些问题或弊病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大学生书法创作中,这也是难免的现象。而当代书法的重形式、重视觉及作品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寡淡,是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决定的。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应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强化艺术思辨力,提高艺术审美品格,为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注入优良的基因。

从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来稿及参展作品所体现出的优势以及反映出的现象,并联系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反思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其一,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过快发展,在学科建构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书法专业教育方面差异较大,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教育模式上,也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有不少高校书法专业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的定位等都不甚明晰或存在着较大的偏失现象。而从书法的教学实践方面而言,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师,书法审美及创作能力平庸,担负不起培养优秀书法人才的重任,当下的教育体制及人事制度还难以革除这一现象。另外,高校书法专业尚没有形成科学而规范的学科体系,这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与各高校间的较大差异性上,就书法本科教育而言,一方面尚没有实现业内普遍认可并推广的专业教材,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教材或教案,专业课实际上成为教师书法创作经验的碎片化、即兴性的漫谈,根本没有专业体系,学生无法进入到专业性宏观层面,也难以深入到具体现象与问题上。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书法专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是立足于重要与否,而是以教师特长而设,如书法史、古代书论、文字学等应是必修的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擅长理论的师资,就不开其中的课,这等于丢弃了专业的核心性知识,却没有监督等机制的约束,诸如此类问题并不少见。

其二,是立足于书法技法的训练与传授,还是应注重“道”的传授?是当代高等书法专业教育面临的焦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当代高等书法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精湛书法技艺与深厚书法传统,同时又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即书法家。”这应该代表了多数人的观点,并且寄寓着对本科书法教育的高度厚望。而一个两难的境地是,在四年的本科学制时间里,既要练就出精湛的技艺,又要学习与书法密切关联的一些必修课或选修课,以使学生提高书法本质问题及审美的认识,这是一个极不易调合与把握的现实问题。所以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专业美术、艺术院校主要以临摹与技法训练与培养创作能力为主,完全将书法置于了一个技术与工夫的练就情境中,不注重甚至忽略专业理论及相关的文化课。虽然能速成,有的跻身于全国性书法大展甚至获奖,却胸无点墨,几同于写字匠。以至于有“美院书法生,都是一批技术垃圾”的观点,此言虽有偏颇,但反映出人们对书法专业生过分重技而才学空疏且盲目自大的一种不满情绪。另一类情况是,有较健全的课程设置及按部就班地教学体系,却因为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必修的专业课与选修的文化课中,临帖与创作的时间有限,功力与技术力不从心,大学阶段难以培养出有个性有创作才能的书法人才。这是一个两难之境:是急功近利为谋图入展入会,还是为培养真正的书家及书法鉴赏、理论研究人才奠定基础,值得思考。授人以鱼还是授之以漁,重技还是重道,能否实现技、道并重,如何对待,并逐渐改进、提高,不仅反映着书法学科是否具有自洽发展的活力与机制,也是书法学科是否走向成熟的体现。

其三,书法教育的学科化与个性培养问题。书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长并发展起来的,除了本体性问题范畴外,其学科的支撑是国学。而某些与传统文化缔结紧密的专业的学科化,也伴随着一些弊端,或没有了博学的基础而失去了赖以发展的肥沃土壤,或弱化了师徒相授中因材施教的机制。如有论者指出国画的学科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导致了中国画大师的终结。这并不是个别人的观点,而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反思。而当代书法的学科化也处于同样的境遇,高等书法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应有的特色,是问题的表征。而在书法教育的学科化中,突显个性化教育,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下高校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备受质疑的情形下,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也会颇受社会关注,如何在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将传统国学、审美教育、人格情操等与艺术家培养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的书法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将是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所应进一步思考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


(节选自《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作品述评及有关问题的思考》一文,原文刊载于《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集》及《中国书法报》等)



陆明君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书法作品几十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并多次获奖,出版书法作品集多种。学术研究于书法史论外,涉及金石学、文字学、美术学等,出版学术专著多部,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多次在全国书法论文评选以及全国书法大展作品评选中担任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及学术观察等。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