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阳有鸿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流之异目。
鸿沟水,鸿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运河之一,它的开凿使黄淮平原第一次形成完整的水上交通网。其干流自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至大梁(今开封)后转为南流,经由陈留通许、陈县(今淮阳)等地,最后在项县(今沈丘)附近注入颍水,沟通了黄河、济水、汳水、睢水、涣水、涡水、沙水、颍水、淮水等自然河流,形成了素有“鸿沟运河体系”之称的水运网络。鸿沟运河的开通不仅改变了黄淮地区的水运格局,而且也给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其引水口和渠首段经流的问题,至今仍存歧见。肖冉等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深入探讨了战国至魏晋时期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的变迁过程,认为:① 战国时期,魏国在荥阳一带的实际控制线当在魏长城以西,包括当时的卷邑、衍邑等,魏惠王初开鸿沟运河时,其渠首段是利用流经魏国境内的济隧河道,而不是利用流经韩国境内的荥渎河道;②秦兼并六国过程中,消除了国界的障碍,并在广武山设置了敖仓,为水运转输方便,遂将引水渠道西移至距敖仓较近的荥渎河道,并在荥口设置水门,以控制航运;③东汉后期,荥渎被黄河泥沙侵淤,鸿沟渠首段再次西迁至有柳泉、广武涧等清澈溪水注入的石门水河道,并一直沿用至隋开通济渠[1]。
济水又东,迳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迳卷县故城东,又南迳衡雍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预阙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水自荥泽中北流,至垣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出新郑百里。斯盖荥、播、河、济,往复迳通矣。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字沟,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阴,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会于荥泽,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而屠懿公,宏演报命纳肝处也。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晋士谷盟于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阳东二十里有故陇城,即此是也。世谓之都尉城,盖荥阳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
荥泽,按杜预“荥泽,在荥阳县东[2]”结合Google earth 作海拔及方位校验;荥泽约今古荥镇东乃至东北一带成片的低洼地带。陈隆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定古荥泽地望当在今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的地区。并指出荥泽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著名的湖泊, 荥泽周围地区的城邑与交通道路体系曾有过巨大的变迁[3]。但近年来,肖冉等通过对史料及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认为按今荥阳枯河、索河、贾鲁河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郑庄、石河城、小双桥、王寨北、大河村等遗址,以及春秋时期的垂陇故城遗址的分布情况看,推测荥泽的方位与范围大致为:北可与黄河相连,南不出郑庄、石河、小双桥、王寨北等遗址,西不过广武山,东不越垂陇故城,受黄河泥沙影响,西汉末年荥泽日益淤堵,“自汉平帝 (前1年-6年) 后,荥泽塞为平地”,东汉时几成平陆。然仍谓其地为荥泽,因北与河、济相通,西晋时尚有积水,唐初彻底淤成平陆[4]。
济隧,在古黄河南岸,是当时河水与济水的连接河道之一;济隧作为古黄河的一条支津,位于魏国卷邑与魏长城之间,北承黄河之水,南达于济水……魏惠王利用济隧作为渠首段开凿鸿沟,北可入黄河、通安邑,南可接济水、入圃田泽,于东直达大梁,对魏国的交通运输及军事战略均具有重要地位[5]。
卷县,治今原阳县原武镇古卷地之圈城村一带[6]。
八激堤,中国古代黄河上的水工建筑物。位于今河南原阳西南。东汉永初七年(113年)于岑为了保护汴口安全,在石门东积石八处,皆如小山,以捍御黄河水溜冲击,故名。其作用与挑水坝相似[7]。
衡雍城,约原武镇古城村[8]。
垂陇城,应在荥阳故城以东的方向,在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的石河村南[9]。
图表 1摘自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1页
泽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泽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阳城也。《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还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
沙城,具体不详。熊会贞认为即上沙亭。(会贞按:沙城即上沙亭,《注》往往城亭错出。又城处水之阳,而以阴为称[10]。)
宅阳城,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史记·魏世家》:惠王五年(前365),“与韩会宅阳”。《正义》引《括地志》:“宅阳故城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11]”
济水自泽东出,即是始矣。王隐曰:河泆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为北济也。济水又东南迳釐城东。《春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杜预所谓釐也。京相璠曰: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釐城也。
济堤,史念海先生认为:据《太平寰宇记》十三《曹州》:济阴县,“济堤即济水之故堤也。《国都城记》曰:自复通汴渠已来,旧济遂绝,今济阴定陶南雄有济堤及枯河而已,皆无水。”(据章震源《隋书经笈志考证》六认为《国都城记》是六朝人的著作,还不能肯定在什么年代,这段话应该是《国都城记》的文字,乐史并没有什么增补)[12]。
釐城,即春秋时郑时来邑。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春秋》:隐公十一年 (前712),“公会郑伯于时来。”杜注: “时来, 也。 荥阳县东有厘城, 郑地也[13]。
济水右合黄水,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
黄水,《荥阳志·舆地》记载“京水是一条古河道早在北魏之前京水河道被黄水(今贾鲁河上游)所侵夺。”
黄堆山,今黄帝岭。
祝龙泉,今圣水池。
京水,古河名。位于今郑州市区两北20公里。京水即贾鲁河上源一支……历经变迁,习惯以郑州北京水镇以上称京水,以下称之贾鲁河。今又统称之为贾鲁河。从二七区侯寨乡、马寨镇流过[14]。
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入焉。水出石暗涧,东北流,又北,与濏濏水合。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溪水历二树之间,东流注于鱼水。
鱼子沟水,会贞按:今须河之东源有二水,盖即鱼子沟及濏濏水,而一西北流,一东北流,方位稍异[15]。
濏濏水, 古水名,在今河南荥阳境内[16]。
鱼水又屈而西北,注黄水。黄水又北,迳高阳亭东。又北至故市县,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小陉山,东北流,又北流,迳高阳亭西,东北流注於黄水。又东北,迳故市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河南郡之属县也。黄水又东北到荥泽南,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下为船塘,俗谓之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书.穆天子传》曰:甲辰,天子浮於荥水,乃奏广乐,是也。一水东北流,即黄雀沟矣。《穆天子传》曰:壬寅,天子东至於雀梁者也。又东北与不家沟水枝津合。二水之会为黄渊,北流注於济水。
高阳亭,《资治通鉴大辞典》认为高阳亭在今河南杞县西[17]。但按故市县(郑州市西北三十五里)考量则高阳亭亦应在距此不远的郑州一带,不大可能到杞县。
故市县,西汉置,为侯国,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三十五里。东汉废[18]。
小陉山,按嵩渚山一名小陉山,或作少陉山[19]。
船塘(郏城陂),郏城,古县名,治所在今中牟县东[20]。郏城陂今荣阳县南[21]
[1]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3页
[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宣下第十一
[3]陈隆文:《古荥泽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西安 )》,2007年9月第24卷第3期,第48页
[4]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3页
[5]肖冉、何凡能、刘浩龙:《鸿沟引水口与渠首段经流考辩》,《地理学报》(第72卷第4期),2017年4月,第713页
[6]原阳县政府网站:《建制沿革》,:2017年6月2日
[7]《水利大辞典》
[8]《河南原阳所有古城遗址大全》,北京时间,2018-08-10 11:41
[9]张新斌.:《济水与河济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0]《水经注疏》,第1756页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2]史念海著. 河山集二集[M]. 1981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郑州市二七区委员会编. 二七辞典[M]. 2011
[15]《水经注疏》,第678页。
[16]《汉字标准字典》
[17]《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1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9]黄云眉. 明史考证(第二册)[M]. 1980(明史四十二(志第十八)考证)
[20]《郑州市志》[M]. 1999 ,第201页。
[21]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M].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