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说丝绸之路(上)

石说丝绸之路(上)

新疆观赏石协会网 内地女星 2018-02-24 21:36:54 348


驼铃声犹在耳边

记不清你说的语言

壁画上曾刻下的愿

斑驳岁月往事却浮现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从东往西本无界

一路绵延千生百劫

去换一朵花开的时间

......

我仿佛听到2016年央视春晚徐千雅《丝绸之路》那委婉缠绵、揪人心悬的歌声,也让我顺着这歌词和歌声穿越一次千年时空。我找来一个好伴侣——让我那奇妙的石头作伴,撬开已模糊的史书记忆碎片,缝合和还原“丝路”上发生的幕幕事情。

汉武大帝

这是一方黄河图纹石,题名《汉武大帝》。画面像一位古代帝王:头顶上白色部分是帝王的礼冠,往下依次是盘着的黑发、人物脸颊和白色长须;他身着淡黄色龙袍,尤其是宽幅袖头,更显示出帝王的威严、胸襟和豪气、霸气。见石图一: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北方面临匈奴族的威胁,整个河西走廊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侍从官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被匈奴赶出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不幸遇上匈奴的骑兵,全部被抓获,并被押送匈奴王庭(呼和浩特附近),扣留和软禁起来,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才寻机逃回长安。

在西域十多年时间,张骞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伊朗)、条支(伊拉克一带)、身毒(印度)等国的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这在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有记载。自此以后,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汉夷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这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所不同的是,此时的河西走廊已被西汉所控制。使团300余人带着万头牛羊、大量丝绸,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此后,西汉派出的使者先后到过安息、身毒、奄蔡、犁轩(埃及亚历山大),这些国家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蹋石之骏

这是一方戈壁风砺造型石,颜色微绿,风凌奇特。石头不大,但神得出奇:一匹体格健壮、马蹄坚利、速度风行的骏马蹋于崖石之上,马、石一体,若连若离,惟天公所造,人间匠师不能为之。见石图二: 蹋石之骏

  汉武帝戎马一生,对自己向来很自信:“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夺功。”但对外族侵袭他丝毫不敢轻觑。朝中都知道汉武帝爱马,殊不知他更爱江山。荡平漠南、进军漠北,需要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元狩3年(前120年),河南南阳有一个叫暴利长的囚徒,被充军发配到敦煌垦荒。他看到一匹马经常到寿昌海(当地人称“渥洼池”)饮水,该马体格健壮、不同寻常。暴利长深知汉武帝酷爱宝马,想献马将功赎罪,他果真套住了这匹马。汉武帝见此马体态魁伟,骨骼非凡,认为是太乙神所赐,故名“太乙马”,使司马相如作《太乙之歌》,并依乐府谱曲。

汉军击败匈奴,骑兵力量确是重要支撑。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出击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浑邪王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出塞千余里”,在漠北与单于大战,打败匈奴兵;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直逼瀚海(贝加尔湖)。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远遁漠北。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苏武牧羊

此方灵璧磬石,以黑色为主,纹理清晰,间有白色条纹,黄色砂浆石根。题名《苏武牧羊》,意蕴深刻:我作为西汉帝国“中郎将”,身着黑色粗汉衣,头戴一顶破皮帽,饿冻羞辱不说,完不成出使任务,就算回到长安也抬不起头来。见石图三:苏武牧羊

  苏武字子卿,杜陵(西安)人,年轻时凭借父亲的威望,做了皇帝的侍从,汉武帝时为郎。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经常发生战争,但在元狩四年以后,匈奴已远窜漠北。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担心受到汉的袭击,称西汉皇帝“乃我之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的匈奴使者回国。就在即将完成出使任务时,因副使张胜参与谋反败露,苏武一行百人全部被扣留。

起初,匈奴派谋士卫律劝降。见苏武态度坚决,单于就把他囚禁起来,放在露天大地窖里,不给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数日不死。匈奴人以为他是神,就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贝加尔湖)放牧羝羊(公羊),并说等到羝羊生了羊羔才能归汉。

迁到北海之后,单于断绝粮食供应,苏武只能靠挖鼠洞里的粮食充饥,维持生命。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和起来都拿着,须臾不离身边,以致系在节上的牦尾毛都脱落了。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朝与匈奴修好,苏武获释回汉。屈指一数,被扣匈奴整整19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须发全白了。

昭君出塞

一枚祁连彩玉石,题名《昭君出塞》。其石质细腻,色差对比强烈,形成画面独特:一女子身着黑色裘皮大衣、白色毛领,头歪向左肩,微睁丹凤双眼,神情忧郁哀伤;衣襟随风飘卷,天空下起了大雪。见石图四:昭君出塞

  汉武帝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强盛,和亲政策变为战争政策。经过几次决定性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前71年,汉与乌孙的联合出击,匈奴再受重创,已无力与汉对抗。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也就在这年,匈奴统治者发生内讧,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主动与汉联合,郅支见势不妙,乃向西(伊梨河流域)发展。呼韩邪单于感到“已身孤弱”,于前33年(竟宁元年)再次入朝汉,“化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选宫女王昭君嫁于呼韩邪。

王昭君,又名王嫱,16岁入宫,自恃貌美,对毛延寿的画像根本不在意。那时后宫妃嫔云涌,但受宠者甚少。据说,王昭君一生中只爱过一个人,就是毛延寿。毛延寿和王昭君的哥哥是结拜兄弟,王昭君管他叫二哥。汉宫相遇,他们泪眼凝视。后来,王昭君发现毛延寿有了外心。再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和亲。“人生失意无南北”啊!于是,王昭君狠下心来远嫁匈奴。

那天早上,汉元帝宣王昭君入殿。他拿着画像与人比对,气得摊掉了皇案上所有的东西。王昭君轻声说:“只怪臣妾不识时务,没拿银两孝奉毛延寿。”这句话必是毛延寿生命的终结。一幅画像,皇上失去的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宫女,而昭君失去的却是整个纯真温婉的灵魂。那一天,昭君披着斗篷,抱着心爱的琵琶,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出了城门……

金色骆驼

一块绝佳祁连彩玉石。石形规整,高浮雕画面。在红褐色铺底上,一只金色骆驼“跃于”石上,双峰微倒,身躯高大,驼掌有力,背有长长缰绳(原岩断裂后重新粘合、错位形成线条)。色泽“随类赋彩”,形象逼真,犹人间画师所画。见石图五:金色骆驼

  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骆驼格外繁忙起来,在丝路派上大用。到了唐代,富有开放胸怀的唐太宗,坚决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保守观念,把中外交流推向高潮。在奔波西域的荒漠中,骆驼像凌波劈涛的航船,接受人类的使命,用它那坚毅的脚掌,踏出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汇碰撞,蕴育出了一种胡汉相融的唐文化。

为什么人类看好骆驼?除了它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外,骆驼还是有灵性和情感的动物,在戈壁滩上顺着骆驼的脚印就一定能找到水源。这并不奇怪,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骆驼与特定生态环境形成了默契的“共生法则”。一种叫“骆驼刺”的草是骆驼的食物,而生长骆驼刺的地方,地下水水质较好。有的植物只有骆驼将其顶部吃掉,它才会横向生长,形成植被。同时,骆驼能载重物,食量又小,实惠实际。所以说,无论在保护植被,还是引领人类在丝路驮运货物,骆驼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

而今,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骆驼正在失去其原有价值,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骆驼守护这片苍凉的土地,那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色!戈壁不能没有骆驼,不能让清脆的驼铃声永远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中。

又见敦煌

这是我创作的造型石与画面石融汇组合的小品。作品左半部分模仿莫高窟“九层楼”,其洞窟编号为第96号。右半部分是图案为敦煌飞天的画面石,飞天造型和神韵到位。看到这两样东西,就像看到了敦煌一样,故名《又见敦煌》。见石图六:又见敦煌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举世无双的佛学宝库,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莫高窟前后历时一千多年,保留下来的彩塑达2400多尊,皆出自历代能工巧匠之手;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其中最多的是经变(佛经故事画)。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印度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中国道教则称为“飞仙”。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说到莫高窟,不能不提敦煌艺术“守护神”常书鸿。满族,杭州驻防旗人,20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现代油画大师。1940年归国,1944年和建国以后,相继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与保护,对敦煌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埃及艳后

这是一块大理石画。大理石画多出风景,但具象人物画并不多见。此画画面色彩稍暗,人物肌肤黝黑,大眼睛,高鼻子,厚嘴唇。黑发高盘,而又自然,活脱脱一个非洲姑娘。朋友藏品,题名《埃及艳后》。见石图七:埃及艳后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汉朝和非洲已开始相互了解,并交换各自的特产、珍品。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缎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以及北非东部黎轩(埃及亚历山大城)。希腊、罗马等西方人习惯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可见,丝绸当时已成为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紫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富有和荣耀。公元前一世纪时,埃及女皇克里奥帕特拉所穿的御衣,就是用中国的丝绸织成的。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通称埃及艳后,是古埃及最后一任女法老。克里奥帕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美貌超群,富有才气。尤其对女皇身上的那件丝质长袍,埃及人谈论起来津津乐道。这件是一件中国丝织品,由尼罗河巧匠用针拆开,重新编织成明晰网眼的华服。史料记载,这位艳后酷爱中国丝绸制品,曾穿着中国丝绸外衣接见使节。

到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埃及人用中国运去的生丝做原料,在当地普遍设厂、加工织物。就这样,一座红海边的城市因为中国丝绸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两地之间的“丝绸姻缘”像抽丝一样细密而绵长。

丝路商贾

一方尚好的祁连彩玉石。石之主赏面人物众多、形态各异、中西合璧。荒漠云雾缭绕,商旅蹒跚欲倒;像在窃声私语,也如讨价交易;高矮胖瘦不同,仿佛可辨陋丽;静若处子藏闺,动若脱兔奔逸。见石图八:丝路商贾

  进入繁荣的唐代,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帝国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和吐谷浑,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灭了西突厥;至武则天女皇时,“设两府,置四镇”,即设安西、北庭都护府,置龟兹、碎叶、于阗和疏勒四镇。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丝路支线,称“参天可汗道”,将西线延伸至中亚,丝绸之路更为畅通。东西方开始通过丝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丝路商贸活动撩开了唐人的消费欲望。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从器具牙角,到书籍乐器;从奢侈高档品,到地域特色产品,可谓应有尽有。唐代习惯将它们的名称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等。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仿,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敦煌、阳关、玉门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据《唐六典》载,唐朝曾与300个国家和地区通使交往,开展商贸活动,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帝国。

北宋时期,也许因为国内经济发达或忽视西北的缘故,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政府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致使西北丝路日渐衰落,从而逐步被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见石图,古丝绸之路(祁连彩玉石)

作者简介:

王沛,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介入赏石文化20余年,中国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中国观赏石高级价格评估师,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宝藏》等国内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发表赏石理论文章100余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