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变形记 | 我终于明白了我是谁……【美剧在哪看】

青春变形记 | 我终于明白了我是谁……【美剧在哪看】

高效率学英语 欧美男星 2022-04-17 20:00:15 588


加入“高效率学英语”美剧会员群万部美剧/电影/BBC纪录片 终身共享


皮克斯的全新动画片《青春变形记》出了,不过,是以线上播出的方式,在上周五,登陆了Disney+ 。

据说,当影片决定网大的时候,皮克斯内部是有很多不满的声音的。

截图来自微博 @守望好莱坞

而另一些路边的消息称,成为网大也就意味着,本片基本无缘内地院线了。

于是,这部华人导演执导,满满华人文化的皮克斯动画片,最终可能没有办法在内地电影院里面看到,确实有些可惜。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收看到这部动画片。

连豆瓣评分都出了,而且,还挺不错的:


两万多人评分,8.3分的评分,还是很可以的,也算皮克斯正常发挥。

而在烂番茄的媒体评价,其实也挺好的,180个媒体评分,95%的新鲜度,8.0分,同样是可以的。


《青春变形记》的故事发生在20年前的2002年,这是一个加拿大的华人家庭,故事则关注家里一个13岁小女孩成长的烦恼,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无论是青春成长的故事,还是片中涉及的母女关系,包括年轻人如何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这一切话题,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当然,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部《青春变形记》,还是要首先关注一下本片导演石之予的上一部作品,那就是动画短片《包宝宝》。


那部短片,应该有不少朋友都看过,因为影片还拿到了那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

也是那部短片的成功,催生了这部长片。

而对比《包宝宝》与《青春变形记》,你就会发现,其实两部影片在主题,以及很多观点上,都是相似的。

甚至可以说,《青春变形记》正是当初的短片《包宝宝》的一次话题延伸与变形。

《包宝宝》

所以,如果没看过《包宝宝》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看过的,也可以像我一样,重温一遍,就更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了。

起码,在人物设定与人物关系上,两部影片是有连接的。比如,在两部作品里都出现了控制欲很强的母亲,想要获得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以及,基本没什么存在感的父亲……

当然,我们并不能很刻板印象地说,这就是华人式家庭关系的代表。但确实有些家庭是这样的,起码创作者是这么认为的。

要不然,她也不会连续在两部作品里,连续讲同一个相似的话题了。


虽然归纳起来有些刻板,但影片本身的可看度还是很不错的。毕竟,皮克斯的动画,娱乐性还是不能少的,于是,影片将这个话题置于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当中。

无论是当初的人形包子,还是这次变成红熊猫的女孩,影片总是尽量把道理和想传递的人物关系,藏在一个有趣的故事背后,这也是皮克斯厉害的地方吧。

先让故事充满趣味,然后再传递一些道理,挺好的。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13岁女孩,突然发现自己会变成红熊猫,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从一开始的紧张、惊恐,到后来的接受以及享受这个身份,是个很有趣的奇幻故事,也是一段独特的心路历程。

当然,创作者的重心显然也不完全在这里,影片的核心也很快从突然变成红熊猫,转换成母女两人对待红熊猫的态度上。母亲希望女儿像之前的长辈们一样,放弃红熊猫这个身份,变成普通人,规规矩矩、本本分分活下去。

但一向听话的女孩,却不打算按照母亲的话去做,她甚至想要接受这个红熊猫的身份,以自己觉得快乐的方式活下去。


由之,也引出母女关系的话题。或者说,是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家庭关系的理解。母亲代表传统的、听话的上一辈,总是强调要循规蹈矩,要听话,要认命。

同时,她希望子女也能这样,以自己安排的方式活下去,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


但叛逆,显然是年轻人最爱的话题。女孩也希望摆脱父母那一代的想法,想要活出自己,想要更加独立。


从剧情推断,这显然有创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在其中。毕竟,本片导演石之予就是1989年生人,而故事发生的时间2002年,她刚好也是13岁,与影片中的女孩同龄。

至于导演自己的人生经历,到底与电影中有多少重合,我们不清楚。但是,她一定在自己,或是周边的华人家庭里,见到过不少这样喜欢为子女设计人生的家长,以及,渴望摆脱束缚,活出自己的孩子。

当然了,这个话题本身并不新鲜,只要读几本育儿书,或者关注几个育儿博主,都会提到类似的教育话题,大家总会说,家长不能把子女活成自己的全部,做父母的也要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太有控制欲,更不要太依赖子女,你要有你自己的生活。

之所以反复这么说,是因为,这类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直都存在。


而这部《青春变形记》,也以各种方式,去延续了这个话题,有母女关系,还用外婆与母亲当年的关系,来强化这件事。

最终,从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电影,变成一部讲母女关系,或者家庭关系的电影,这也成为本片的核心。

至于父亲嘛。

无论是《青春变形记》,还是《包宝宝》,其实都是相对缺席的。

嗯。


除了家庭关系话题,其实还是藏着一个成长的话题。

即便一开始就在片中,以剧情的方式,否认变形记与初次月经有关。但联系到女孩的年纪,包括Turning Red这个片名,以及变红这个设定,还是会联想到月经这个话题。

而这,这刚好也是对片中女孩成长的一种暗示,只有接受她,并承受她,才可以获得成长,开始迈向成年世界。

这个设定,还是挺妙的,或者,也是得益于,本片的创作者都是女孩的原因吧,才会更感同身受。


另外,故事发生在2002年,一方面,这使得片中的女孩与导演同龄;另一方面,也让如今正流行的Y2K文化得以展示。

所以,你会在影片里看到很多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包括服装、文化,甚至手机。

JOKIA

包括那个流行组合(4*Town),无论是造型还是曲风,也会让人想起那个时代欧美的很多流行男团,比如后街男孩、超级男孩这种。包括组合里面有两个成员叫Aazon兄弟,也很难不让人想到后街男孩里尼克·卡特的弟弟亚伦·卡特(Aaron Carter)。


还有片中出现的电子宠物,也是满满的年代记忆。而现在的小朋友,恐怕已经很难理解这种简单粗糙却曾经风靡各地的电子小玩意儿了。


而完全女性创作者背景,也使得本片在姐妹党这种人物关系的刻画上,非常得心应手。

包括对萌与可爱的理解,以及很多爱好的展示,都是非常女性视角的。


所以,女性观众显然会对这部影片更有感触。


当然,即便我们说这部影片或者融入了创作者很多个人的生活体验在作品当中。但是,作品和生活,还是要分开的。

很显然,这也是在创作者个人体验的同时,融入了很多共性的内容。比如,从家里看粤语电视剧。

台标有点TVB的意思,但却是包宝宝的形状,还是shi(石)台。

以及长辈们念咒语的时候都是粤语,也是对应粤语人群的华人在海外的更多。而导演自己的父母,其实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四川人。

包括导演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其实也不完全如电影那样。

刚好看到导演父亲之前接受《华西都市报》的一个采访,提到导演石之予的母亲其实是研究教育的(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主要对她各个学习方面进行大方向的指导。

而家里的教育方式,也未必是控制型,而是顺势教育。


从导演父亲的描述,父母并没有强迫她如何。

这也使得,导演可以更自由地学习美术,并从事动画工作,最终,成为一位可独当一面的动画人。

还是,挺厉害的。

还是那样,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

用电影映射生活,却又不完全是生活。

重要的是,我们作为观众,能在其中以及寻找到共鸣,有所对应。

收获快乐,或者感动。

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可惜,当下的院线状况,我们也只能以其他,不正规的方式,获得感动了。


扫面二维码观看以上影片


万部美剧共享日更,生肉,字幕可切,尽在“橘子大大”


目前已有80000+小伙伴我们的美剧学习会员专享群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