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周怀宇:一个single boy的男神养成之路

专访丨周怀宇:一个single boy的男神养成之路

王川的杂货铺 日韩女星 2016-12-17 18:03:23 432


 

这是建院音乐人采访计划的第 2 篇

 

第1篇(by 马蒂亚) 周老板与小天使:关于青春、梦想和友情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袜子。或许你已经知道,本号的作者们是一个根植于清华建筑学院的团体;自卢庚戌学长(或许更早?)以来,建院保持着产出优秀校园音乐人的光辉传统——从合唱队、军乐队到阿卡贝拉社,从校歌赛、吉协到校园乐队,建院人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内的各个音乐场景中。

从这些身边建筑/音乐人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中,我获得过太多的惊喜和感动;因此作为一个半吊子乐评人,我萌生了记录他们的音乐故事的念头。



本次的采访对象是我的同班同学和好友,第26届清华校园歌手大赛季军,凭借《悟空》《Trespassing》和《开门见山》一夜俘获无数迷弟迷妹的,周怀宇。

在采访之前,我很忐忑采访对象是好朋友的后果会是准备好的问题随时会被歪楼成闲聊,最后能写的符合主题的内容太少;没想到一聊起音乐,小宇说话的状态就像变了一个人,认真、坦率、滔滔不绝,以致最后我担心的变成了会不会写得太长。




基本档案

 



周怀宇,青岛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硕士一年级学生,2016年清华大学校园歌手大赛季军。





掌声落下




Q:评价一下自己这次歌赛的表现吧。

A:还行吧(笑)。但是我仔细听了一下自己每一轮的歌,觉得现场确实还是没有达到我预想中高水准的音准和声音的连贯度。

Q:比赛之前对名次有预期吗?

A:没有预期。比赛以前觉得前三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基本上就这样了。我仔细比较了一下,宿涵和金建(本次歌赛冠亚军)的音质稳定性肯定比我高;音准的话整场大家都有点飘忽。虽然我不太纠结音准,但是音质和音准我确实浮动得比较厉害。

Q:当初为什么想要参加校歌赛呢?

A:来清华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校歌赛啊(笑)。我意思是,来清华不参加一次校歌赛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呢?我在湖大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这一次校歌赛了。

Q:那一开始为什么会对校歌赛这件事情这么有执念?

A:我对校歌赛这件事情一直很有执念,主要是觉得生活需要一点刺激来调剂一下吧。参加校歌赛一直是一件能丰富我的生活,让我和身边的朋友聚在一起的好机会,还可以认识很多其他的人。(Q:算是生活的一个寄托?)对。



歌赛是一种成长




Q:你觉得自己在音乐上有天赋吗?

A:天赋有那么一点~点~。我唯一的一点天赋就是记忆旋律的能力比较强,主要还是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些些培养;但开始理解唱歌这件事,对唱歌有自己的想法还是大学以后,而且是随着一届一届校歌赛积累的。(Q:所以说校歌赛也培养了你对音乐的理解?)嗯,校歌赛是一种成长。

Q:那一开始为什么会对音乐感兴趣?

A:不为什么,就是喜欢啊(笑)。只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听磁带或者看电视剧,听到的歌听两遍旋律基本就记下来了。

Q:小的时候学过什么乐器或者和音乐相关的东西吗?

A:学过电子琴,因为当时我爸怕我半途而废,就没有给我买钢琴;初中的时候学了一点点作曲;我们家隔壁是一个教声乐的老师,有的时候会去上课,但只是打个底子。

Q:当时也没有把唱歌当成认真的一件事情?

A:嗯是这样,我初中考高中的时候按当时的成绩是考不了青岛最好的高中的,只能通过艺术生省招,当时爸爸妈妈既准备了唱歌,又准备了画画;后来老爸觉得唱歌的戏不大(笑),于是就走了画画这条路,以美术生的身份上了高中。

Q:那什么时候突然觉得“欸,我好像还挺会唱歌的”?

A:刚上本科军训的时候。(Q:就是休息的时候教官拉人出来唱歌?)对对对,就各种唱,然后就火了一把。然后就参加我本科学校的校歌赛,就一年一年进步,最后一年拿了冠军。我不是一上大学就叱咤风云的那种。



老爸是引路人




Q:你觉得在音乐或者唱歌这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

A:我老爸。他是声乐爱好者,唱民族的,唱得很厉害。我们父子俩经历过一个他不大认同我喜欢听的东西,我也不大认同他喜欢听的东西,到彼此开始认同对方喜欢听的东西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很神奇。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参加了很多学校的音乐活动,跟我还挺像的。

Q:他喜欢听的就是晚会和青歌赛上的那些民族的东西?

A:对。不过现在学校里面男生唱民族的实在太少了,几乎听不到。民族对声音条件要求还是很高的,我觉得我可以唱美声,但唱不了民族。我老爸一直希望我可以唱民族,但我不具备那个声音条件。

不过我现在也开始喜欢唱带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仅仅只是通俗唱法的话我觉得没什么意思。(Q:就像《悟空》和《乌兰巴托的夜》之类的?)对,虽然我唱不了他们那种“哗啦啦的黄河水”之类的(笑)。

Q:那你当时喜欢听的是流行?

A:嗯,就周杰伦、蔡依林、SHE那些。

Q:那现在呢?喜欢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

A:我现在听的好杂啊,越来越杂了。特别激发我想要去演绎的可能是一些特别有民族特色的,以及特别有思想的,这两种。(Q:思想是指表达的内容?所以其实不太在乎风格?)对。

这么说吧,因为我没谈过恋爱(Q:要把这句话放进去吗?A:放吧(笑)),所以让我唱情歌是OK,但我其实很难有什么画面感;但比如今天我听了一首阿妹的《母系社会》,我就对这种类型的歌特别感兴趣,因为女权主义和我关注的领域比较相近。



听百家歌长大




Q:往回看这么长时间以来,对你的音乐品味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样的音乐呢?

A:我分成国外和国内吧。我个人音乐素养的养成过程非常地奇葩。我的音乐启蒙是周杰伦、蔡依林、SHE、孙燕姿这一代的人。现在听他们的歌仅仅是好听,就是那个年龄阶段适合的好听。他们的歌好在旋律性上,这是对我在旋律上的启蒙,但在唱法的形成上没有影响。

然后形成唱法的意识是初中接触到欧美歌的时候。(Q:因为那时候流行的中文歌手在唱法上没什么太大差别。)对,就是很容易就能唱出来。当时老妈为了让我学英语给我买了一张Mariah Carey的专辑,当时觉得好不一样啊,居然有人可以这么唱歌,于是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她怎么唱上面(笑)。没变声的时候,你对音高是没有概念的,听到Mariah Carey的时候就发现居然有女歌手低音可以唱那么低,高音可以唱那么高,当时就开始对高音有一些追求了,也特别喜欢她音质的变化。接着Whitney Houston,还有后来的Beyoncé、Alicia Keys就开始成为我的女神。

初三到高一的时候比较喜欢看动漫,就听了好多日本歌。都是声优们唱的,有点low,但还是对我影响很大。比如川田麻美和水树奈奈,她们唱了很多动漫的主题曲,我从她们的歌里找到了什么叫做颤音;在以前我是没有颤音的,只能一下唱下来,而她们都是很能颤,每个音颤得非常“均质”的那种。

高中的时候听得最杂,当时韩流很盛行。我从初中就喜欢东方神起(捂脸),高中很多社团,为了参与社团活动经常跳韩国的舞,就开始了解韩国的k-pop男女团,很多组合我现在都如数家珍。大学时开始看Running Man和我是歌手、不朽的名曲,看到The One和素香,感觉他们唱得太好了。当时就很喜欢韩国的东西,觉得韩国的唱法非常地细腻。

所以简单来说我是一直追求技术和视觉的一个人。我在参加本科学校校歌赛的时候,有一个阶段我唱歌时过于注重技术和表现,忽视情感的,有的时候就会唱得很作。后来在一点一点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但我还是觉得先有技术上的进步才会有艺术上的提升。所以我希望现在再开始一个技术积累的阶段,然后再是艺术和感情上的提升。



唱歌与设计是一样的




Q:那你是怎么从追求技术和表现转变到现在喜欢有“思想”的歌的?

A:不知道,就是突然。可能就是当你cover了一个领域,就会想考虑更多。

Q:所以你已经足够满意自己现在的技术和表现了?

A:还没有满足。我不是一个特别死脑筋的人,当我发现在一方面提高不快的时候,我就马上转换另一个角度。之前那个时期我的所有重点都在技术上,被别人点出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开始想去弥补一下,重点就开始转变,想有一些人文的东西,开始理解歌词到底唱的是什么,我要表达什么,怎么把这个东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而且这个东西还和你做设计有关。我在追求技术的阶段就像在低年级你只要做设计做得美,出图追求极致的美一样。在大二的时候就觉得做设计作业无非如此,设计深度够,出图出得好看就完事了。后面就会觉得出图好看当然很有用,但是还是要有好的想法,它就带着你的所有东西一起转变了。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觉得唱歌会对我的设计有帮助。

Q:说到设计,当初为什么想要学景观呢?

A:高中的时候是美术生,但有一段成绩进步很快,班主任就建议不走美术生,因为美术生选专业还挺受限的;但还是想选个和画画有关的专业,那就建筑类的吧,后来就阴差阳错学了景观,因为都在建筑学院嘛。

Q:你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会听歌吗?

A:听啊。写论文的时候我只会听纯音乐,因为(歌词)有字会影响你。但建模的时候一定会听歌或看综艺,因为那样会觉得一直有人在和你说话,特别爽。



不止于技巧




Q:那平常还会在什么场合听歌?

A:我觉得我有个毛病,就是我听的少唱的多,现在得改一改。我记旋律的能力非常强,一首歌听一两遍旋律就记下来了,觉得这首歌好听的话就开始自己唱了;但是唱着唱着老爸就会对我说这里唱得不好,你听一下原唱怎么唱的。但是我只记得歌词和旋律,没有记原唱的唱法,只能再回去听才发现“哦,原来它是这么唱的”。所以我可能需要更加有目的地去听。

比如一开始唱《开门见山》的时候我唱的很拖,就是“那是个~月亮~就是个~月亮~”,这样连着唱就完全不好听,因为完全没有表达歌词的意思。然后老爸就说“你去听听原唱”,我听谭维维的版本还是用了一点技巧,但是断得很干净;但在去听张惠妹的原版就断得特别干净,“那是个/月亮/就是个/月亮”(Q:特别决绝),对就特别决绝,我觉得这样才好听,我原来唱的是不对的。

Q:因为歌词就是在表达“别那么多愁善感”的意思。

A:对,就不要用那么多技巧。谭维维用那么多技巧是因为编排,她有升key转调降key再升key,有编曲的不同变化;但像张惠妹原唱那种全程摇滚的状态,就是应该决绝地唱。(

Q:但是录专辑和参加比赛还是不太一样吧,毕竟参加比赛得展示一些不一样的能力。)嗯,但是那个断字还是得断得很干净的。

包括后来我特别喜欢让朋友来听我唱歌,他们的看法我觉得都特别对。因为我觉得至少对于好听不好听,大家的审美还是有共识的。我在追求技术的阶段唱得特别作,总是故意加花边;当时我同学就跟我说花边有点多,加一个还好,加两个“嗯,还不错”,加三个就过了,显得不真诚了。你听吴莫愁唱歌就不会觉得她很真诚,当然她可能追求的不是那种感觉,但我喜欢的不是那种风格。

我还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往“后”唱,就像唱歌剧的那种感觉。我接受的正常的声乐训练还是在往前唱的,但觉得往后唱有比较Man、比较用力的感觉,想故意掩盖自己很亮的音色(笑)。后来老爸就跟我说我唱得“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音质很不均一。

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练《悟空》的时候,老爸就一直要求我再往前用劲,因为京剧的唱腔就都是鼻腔和脑子,很往上的共鸣,咬字也很往前。当时我就发现都往前唱还是可以唱得很有意思的,我也觉得应该利用自己的这个音色,看《我是歌手》也发现不一定要为了模仿原唱而改变自己的音色

包括这学期接受声乐训练,赵晓华老师也跟我说要“往前走,往上走”,我就发现我在一年的时间里养成了“前前后后”这样不好的习惯,现在得慢慢改。我对我唱歌在用什么位置还是找得很清楚的,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位置,所以就唱得很怪,很多很多歌还是需要一个一个字去琢磨怎么去唱。我这次参加歌赛就觉得自己还是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



发现好歌也是发现自我



Q:训练是指?

A:因为这次复赛的《悟空》和决赛的《开门见山》都是之前练过很多很多次,老爸指导过拿手绝活的歌,才绝对不会出音准和技术问题;但像《乌兰巴托的夜》这种人生头一次唱的高难度的歌没来得及特别细致地抠,不知道自己在特别正式的场合下唱会是一个什么状态,不知道哪个音容易走,缺乏实战经验的调整,还是觉得驾驭不住,当然再唱一次可能就驾驭住了(笑)。而像《开门见山》我唱了太多次,知道自己在生病的时候唱、状态好的时候、不同声音状态下可以把这首歌唱成什么效果。

所以我觉得自己不是一次就能把一首歌唱好的人,明年参加校歌赛我可能会打造一套全新的歌单,但我还是会从现在就开始准备。

Q:你不是随便拿一首歌就能唱好的?

A:对,我每次随便拿一首歌去唱都会崩溃。这次《Trespassing》我也和宿涵练了很多次,我们两个对于这首歌里的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妥协,就像“for”我们两个就要商量好发音要带“r”(美音)还是不带“r”(英音),每个音节都要卡准两个人才能合上。还有宿涵唱“We don't like when visitors come”那句就特别好,我就在向他学习。他听原唱很仔细,就说这句里面的“when”里面的“wh”的音是省略的,实际上是“like'en”,然后把“visitors”这个特别复杂的词唱得很清楚。

你说那些歌手在录音棚录了那~么多次才可以把一首歌拿出去,《我是歌手》也要彩排很多次,自己不可能随便拿一首歌就上去唱。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就是胡乱选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就随便乱唱,但总是会撞大运撞到那么一两首(适合的),然后就会有收获。实际上你发现什么歌适合你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Q:就是发现什么歌适合你也就是发现你自己适合什么歌。

A:对对对。来清华参加校歌赛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在于表现以及唱得比较讲究,但我的技术还不是最顶尖的,我还要继续磨练我的技术。所以我觉得“啊,太棒了”(Q:找到了继续努力的目标?)对。像宿涵他的高音的质量非常高,音量很大;我的高音可以很高,但音量就会不足。

每个人的音域也在不断锻炼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宽。我决赛最后一轮本来想唱《默》,练《默》的时候开始觉得低音下不去,在录音前练了两个礼拜,进棚的时候低音能走下去了,共鸣区也扩大了,就特别开心。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低音域没有共鸣,都是哑声,后面在低音区也能玩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了,选歌的范围就扩大了。比如《洋葱》,后面都很适合我,但原来可能就前面的两句下不去,就完蛋了。

(笑)从有杨宗纬开始好多人就说我的声音好像杨宗纬,适合唱杨宗纬的歌,但我没有特别去练他的歌。(Q:我觉得杨宗纬自从李宗盛给他做的那张专辑之后,唱歌诉说感就特别强。)对,我觉得倾诉感不是我特别擅长的东西,我适合唱爆发式的。而且我觉得倾诉感对唱功的要求还是蛮高的,需要非常强大的控制。但我觉得现在还有时间,也可以像那个方向尝试一下,我现在就想多尝试。

Q:最后推荐一下最近很喜欢的一首歌?

A:最近看《梦想的声音》,看张惠妹改编的《放开你的头脑》,觉得特别厉害。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不是你写歌写得多好,老歌新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门路。

Q:那你也可以尝试啊。

A:我也在想尝试……但现在我有编曲的想法,但还不具备专业能力。我觉得现在唱歌还是要唱出新意,也会推荐看这种音乐改编的节目。



一定会唱下去




Q: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音乐或者说唱歌这件事情在你今后的生活里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A:不知道,但我一定会唱下去,唱到很老。我可能也会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声音状态而一直持续锻炼。

Q:相当于把歌唱好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个目的,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的途径?

A:对对对。怎么说呢,其实我很喜欢画画,但现在画画变成了我专业的一部分的时候,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我人生基本就画画和唱歌这两个爱好,反正就是追求美;不过我现在又喜欢摄影了,摄影可以弥补我在画画上(兴趣的)不足。但是摄影可能也会成为我职业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要给唱歌留一丝活口(笑)。

这么说吧,唱歌可能还不足以支撑我吃饭,因为我有足以支撑我吃饭的东西。唱歌这个东西是我的爱好里最不可能给我带来经济利益的东西,因为它太辛苦了;它能让我(在能吃饭的基础上)活得更好就可以了。而且我也觉得玩音乐玩得最好的还是有一点动力,有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的人。





虽然我和小宇读研之后才相识,但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越熟悉的人就越难用几个词或者几句话准确形容,在我试着克服总结恐惧症来描述他的时候,尚雯婕的《Single Boy》突然而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这首歌的歌词和氛围简直与小宇在我心中的形象完美重合,而尚雯婕对这首歌的创作注解更是说出了我在小宇身上看到的全部美好特质:

 

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男孩,他们年轻,才华横溢,敢做敢当,不在乎外人眼光,肆意地享受他们的青春年华。真正的自由源自内心,而绝不流于口号,是要从心底里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这样的精神世界,才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




有才华而勤奋,细腻而坚定,这样的single boy,同样在寻觅知音的你还在等什么呢(坏笑)。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