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母爱比做是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那么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清新的芬芳!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又有谁知道父爱的深邃!
很多人都觉得会做饭的男人都自带光环,而会做饭的爸爸简直就是照明灯啊,光环瞬间亮瞎眼,如果再配一张百看不厌的“冻龄”脸,换了谁都想分分钟舔屏啊。
最近,林志颖这个“不老男神”就在微博大秀自己为双胞胎儿子做辅食的照片,获得了众多妈妈粉的追捧。被网友称赞是“中国好爸爸”,更有粉丝羡慕的说“当你家人真的好幸福”。
其实这并不是林志颖第一次展示自己“超级奶爸”的一面,早在2013年他带着大儿子kimi参加《爸爸去哪儿》时,父子间有爱的互动就让很多观众感动,而他“中国好爸爸”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翻看林志颖的微博,除了工作,几乎全是“亲子时光”,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浓浓的爱意。
睡前时光:翻绘本,读故事
闲暇时光:陪kimi打棒球,一起玩
学习时光:陪kimi写作业,练习打鼓
奶爸时光:给孩子冲奶粉
旅行时光:左手牵一个,右手拎一个,胸前还要背一个,而妈妈只要负责拍照就好。简直是“爸爸力”十足!
中国的传统观念,男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应该出去赚钱养家,因此众多爸爸都忙于工作,平日与妻子沟通的时间本就很少,何况是陪伴孩子。好不容易周末休息在家,爸爸们最常做也是睡觉、玩手机、看电视,偶尔陪孩子玩耍……
这让我想到了大家一直常说的“高品质陪伴”。其实忙有时只是一个借口,高品质的陪伴并不要求时间长短,而是更看重质量。很多父亲常常认为自己足够爱孩子,为了孩子有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不断加班,甚至牺牲自己周末的时间陪孩子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仿佛为了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但孩子的反馈却是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被爱。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是孩子非常粘人,就是疏离和逆反。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缺乏高品质的陪伴而导致的。
用心理学家的理论来说就是:没有享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比较突出。会较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制力弱等,成年后还有可能会影响正确处理两性关系,以及婚姻关系。而经常在父亲陪伴下长大的孩子,独立、进取、敢于冒险、勇于坚持,对待生活积极热情,在社会上容易立足。可见,父亲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爸爸可以教给孩子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不是激烈的冲突与对抗,而是理智与理性。
为何父亲的陪伴会如此重要?
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发现,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美国记者Paul Raeburn曾写过一本名为《为什么父亲很重要?》的书,在书中他对很多新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比如在母亲孕期时,如果父亲不在身边,胎儿更有可能早产或者出生体重过低,他们在出生后第一年夭折的几率也比普通婴儿要高出4倍。
在孕妇生产时,准爸爸的陪产有助于缩减待产时间,减轻疼痛,而陪产的父亲在婴儿出生后对婴儿的感情更深,初为人父的责任感也会更强。
在产后,Raeburn的报告显示大概1/10的男人会患上产后抑郁症,这会限制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因此孩子长大后患上行为问题的几率会是普通孩子的8倍,与同伴交往困难的可能性则是普通孩子的36倍。
而在孩子语言发育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更是远超母亲,这很可能因为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更多,更倾向于使用孩子熟悉的词汇,而父亲则更愿意使用陌生的词汇和更长的句子。
如果父亲在婴儿期(一岁以内)与孩子关系疏远,婴儿在长大后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更高,瑞典的研究者也发现,有父亲参与照顾、玩耍、出游的家庭,孩子在幼年时期的行为问题更少,青春期犯罪行为的概率也更低。
心理学家罗斯帕克跟踪调查发现,母亲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较少兴奋度,父亲则更容易带孩子玩激烈的运动,比如摔跤、捉迷藏等,并由此教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身体与调控情绪。所以你看,父亲与孩子之间,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高品质陪伴,你做对了吗?
陪伴并非越多越好
不少人都认为,陪伴越多,对孩子越好。而美国《婚姻与家庭》期刊今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父母在孩子3~11岁间
的陪伴数量,与孩子的成长结果没有必然关联;因内疚而补偿陪伴时间,反而有害无益,“父母的压力,特别是当妈妈在工作与试图多陪孩子的心情之间纠结而产生
的压力,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研究人员称,“当妈妈身处压力、睡眠障碍、罪恶感与焦虑的状态中时,这种压抑的状态,会使孩子产生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甚至是更低的数学分数 。”
现实中,“隐性失陪”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捷和教育创始人、儿童心理咨询师张欣华透露,她所接触的个案中,躯壳式陪伴最常见,“看似在陪孩子,精神、心思却在其他事情上,如玩手机、想工作、看电视。”还有些只是每晚教孩子做作业、或带孩子去上补习班,这种“教导
式陪伴”的质量一样打折扣。
是否用心最为关键
那么,何为高质量的陪伴?一向重视亲子的西方社会将其称为
“Qaulity
Time”——即排除工作干扰和外界杂物,专心地与孩子亲近互动的宝贵时光。张欣华认为,它与时间长短、频率多少都没关系,关键在于是否用心,“要让孩子
感受到快乐、安全,而且陪伴的过程是有趣好玩的,不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
她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但过程要由孩子做主导,家长不要出现教导式语言。另外还要多做语言交流,孩子出现情绪的语句时,表达理解和接纳,不去指责批评,因为此时孩子需要的是感受到家长的关怀与理解。
与父母接触越多 变坏几率越小
良好的亲子关系到底多重要?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最近发布社会蓝皮书指出,青少年与父母接触越频密,学坏的几率就越低。调查显示,职中学生比公办中学、民办中学的学生更容易学坏,究其原因,他们受到家庭的负面影响比后两者要多得多;此外,生活在非双亲家庭的学生,其暴力倾向也更加严重。调查还显示,
中学生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越多,其偏差行为会越少。
成长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的表达出来,从陪同到享受,多一些轻松幽默,多一点聆听和鼓励。就像林志颖所做的那样,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高品质陪伴三个孩子。慢慢的你会发现,爸爸的陪伴也可以温润自然,无处不在。
文章来源:大白妈妈订阅号
简介:每天5分钟,科学育儿全知道。为备孕、怀孕和婴幼儿爸妈提供权威、科学、实用的育儿早教知识和专业育儿资讯。快快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