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安庆教育频道,一键关注我们!
今天是9月18日。
86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4年间,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9月18日,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一天!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9月18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和纪念活动,初中、高中部全体师生共同参加!
庄严的升旗仪式
国旗下演讲
《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校长助理兼团委书记芦丹
作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讲话
诵读《少年中国说》
今早9点18分,安庆市老峰中学组织了防空防灾疏散演练活动。活动在安庆市人防办指导和协助下进行。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牢记历史,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通过演练,教会学生在空袭、地震紧急情况时如何避险,保护自己,爱护生命。
“九一八”,我们应当牢记什么?
不止在校园,今天上午9点18分,全国多地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而作为安徽人,更加不能忘记,在安徽这片大地上发生的抗日战争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安徽
广德保卫战:
1937年11月23日,日军牛岛师团(第十八师团)由太湖窜抵宜兴、长兴一带,犯泗安、攻广德,旨在进取芜湖,威胁南京。蒋介石令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派下辖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率集团军阻截。唐委派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率部镇守广德。
饶国华在广德战场上与日寇浴血奋战三天三夜后于1937年12月1日凌晨以身殉国,时年43岁。日军占领广德。
图为饶国华(1894-1937),四川资阳宝台乡张家坝人
津浦路南段阻击战:
1937年12月下旬,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打响津浦路南段阻击战,战线绵延滁州、明光、定远、凤阳、蚌埠、和县、含山、巢县、合肥等地,历时4个月,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并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图为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
淮河阻击战:
1938年2月1日,李宗仁着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于学忠南调第五十一军,于蚌埠、五河间淮河北岸备防固守,阻击北进渡河日军。
4月下旬合肥失守,使中国军队失去了从淮南侧击津浦路的有利条件。
5月上旬,蚌埠南岸附近的敌军抢渡淮河,向北急进,至此,于学忠之五十一军和冯治安的七十七军遭受敌军优势兵力压迫,向皖苏边境撤退。
图为于学忠(1899~1964),山东蓬莱人,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蒙城阻击战:
固守蒙城的部队是由桂军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率领的第一○三三团。
1938年5月7日,日军步骑兵3000余人,战车30余辆攻击包围蒙城,8日拂晓,日军向蒙城北门发动总攻,9日周元壮烈牺牲,周元部除一○三三团团长凌云上率21人突围外,其余官兵2000人全部壮烈殉国。
图为周元(1895-1938),广西宁明县(时明江县)明江镇洞廊村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从1937年2月到9月,国共两党代表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就两党关系、工农红军、游击队的改编等问题先后进行了6次谈判。
9月28日,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通报,"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此后,经过国共两党3个月的反复磋商,将原来活动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迁至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
新四军军部成立时,叶挺、项英等同志合影。左起: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第一支队挺进苏南: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于1938年5月中旬率第一支队由由岩寺地区出动,下旬抵达南陵。6月1日第一支队离开南陵,于3日夜通过芜湖宣城铁道,踏入苏境,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图为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
第二支队挺进皖南:
1938年7月,第二支队除第四团第一营留军部改编为警卫营外,其余部队由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领进驻小丹阳为中心的芜(湖)当(涂)宣(城)以东地区。后分兵两路,分别开辟了江(宁)当(涂)溧(水)和芜当宣两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图为张鼎丞(1898-1981),福建永定人
第三支队挺进皖南:
1938年5月26日第三支队到达南陵县土塘,不久随军部转至泾县。7月下旬又进驻南陵格林乡六甲张村,展开于南(陵)芜(湖)宣(城)地区。1939年,第三支队在司令员谭震林的指挥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先后取得了5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
图为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
第四支队挺进皖中、皖东:
1938年3月,高敬亭任司令员之第四支队所属4个团,在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会师后,随即向皖中挺进,先后在舒城、庐江、巢县、无为、桐城地区展开抗战。
5月12日,第九团第二营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缴枪11枝,这是新四军建军后的首战。
6月至10月,先后取得大小关、范家岗、椿树岗、棋盘岭、铁树岭、三十里岗等战斗的胜利。第四支队先后扩建成东北抗日挺进纵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和游击第二纵队。
图为高敬亭(1901-1939),原名高志员,湖北省新县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采取坚决抗战的方针,开创了豫皖苏、皖东北、皖东和皖江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皖江、淮南、淮北3块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9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在皖南:
193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达太平县三门乡,后乘竹筏顺青弋江东下,在章家渡上岸,步行至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新四军领导人共商大计,共同制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与叶挺、项英合影
刘少奇在皖东
1939年11月底,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抵达定远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皖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2月刘少奇在定远、滁县边界地区召开了3次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独立自主地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上做报告
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9年5月初,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到达江北,并于中旬成立了江北指挥部。
7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部队进行整编,任命徐海东为第四支队司令员,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组建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
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1942年后皖东抗日根据地称淮南抗日根据地,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图为罗炳辉(1897-1946),原名德富,又名南煌,云南彝良人。
皖东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下辖泗县、泗宿、泗五灵凤、盱凤嘉、淮泗等5县16区104镇。
1941年8月23日华中局决定将邳睢铜地区和淮宝县与皖东北地区合并,定名为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同时成立淮北军政党委员会,邓子恢任书记。
从此,皖东北根据地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为邓子恢(1896-1972),又名绍箕,福建龙岩人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8年10月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率部与吴芝圃、萧望东的部队会师,整编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随后,挺进豫东、皖北敌后,于1936年进入萧县、宿县、怀远等地区,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
以书案店、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5个县政权和一个淮上办事处(辖淮远、凤台、宿南、宿东、蒙城5个县民主政府),根据地东抵津浦路,西至新黄河的睢桤太。
图为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
皖江(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9年1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纵队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在皖中地区(主要包括无为、庐江、舒城、桐城、巢县、含山、江浦等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7日发生皖南事变后,突围的700余人先后到达无为,成为创建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皖江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两岸地区,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濒滁河,南抵宣城、南陵。
图为曾希圣(1904-1968),湖南资兴人,曾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皖江区党委书记。
皖南事变:
1940年秋,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4日,为顾全大局,团结抗战,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
1月7日在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围歼,被迫自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叶挺前往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谈判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遭叛徒杀害,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
周子昆(1901-1941),原名维宽,广西桂林人
袁国平(1906-1941),湖南宝庆人
新四军在安徽敌后的局部反攻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与吴芝圃、张震率第四师主力西进豫皖苏边,在西进的4个多月中,协同兄弟部队歼灭敌伪军万余人,接受起义、投诚者3000余人,拔除据点36处,控制了东起津浦铁路,西至商亳公路,北抵陇海铁路,南讫涡河的广大地区,解放人口250万。
1945年大反攻中,新四军第四师部在津浦铁路徐州至固镇段破袭站中向日军发起攻击,解放了灵壁、泗县、五河、涌城、萧县、宿迁、睢宁等8座县城。
1945年新四军第七师皖南部队解放了北至 当涂、南到青弋江、东达宣城的广大地区。
攻击中的新四军第四师指战员
攻击中的新四军第七师指战员
安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8月11日,张爱萍、邓子恢、韦国清以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名义向驻淮北日伪军发出命令,敦促日伪军和伪组织向新四军投降。
9月24日,蚌埠举行日军投降仪式。李品仙以受降主官身份接受日军投降主官十川次郎投降。安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张爱萍(1910-2003),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人。
李品仙(1892-1987),广西省苍梧县人
安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
安徽抗日英烈
民政部先后于2014年9月1日和2015年8月24日公布了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两批共900名。
6名安徽(籍)老乡光荣在列。
无为人戴安澜
合肥人蔡炳炎
滁州明光人吴继光
祖籍合肥的阚维雍
巢湖的张本禹
在安徽抗日的高敬亭
安徽抗日战争遗址
在1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安徽省有六处。
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矿南社区)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松元村)
戴安澜烈士墓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公园)
藕塘烈士陵园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藕塘镇塔山)
宿州烈士陵园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雪枫路1号)
抗日根据地的除奸反特斗争
【滑动可阅读】
十四年抗战历史不能被尘封、遗忘
让我们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奋发自强
砥砺前行
来源:市场星报
参考: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安在线、民政部官网等
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我的精彩
订阅号:安庆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