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牛津,话五牛 —英伦印象(二)

游牛津,话五牛 —英伦印象(二)

讼探 欧美男星 2018-10-14 12:25:00 500

一、牛排

 

到牛津看了看,我们来谈谈教育问题。

 

那是不可能的,这可不是我能谈得来的。毕竟,咱不是《围城》里位“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和很多家长拍脑袋想的去牛津、剑桥的理由相仿,我也是想,这种地方对早就毕业的人来说,自然是意义不大,主要也就是带孩子去开开眼界。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除了牛津自然博物馆、哈利波特周边店等有限的一些地方以外,我儿感兴趣的一如既往的是汉堡薯条牛排这些儿童比较喜欢的餐饮店。

 

牛津,和一个小学生似乎确实关系不大。不过,我儿告诉我,他查过,说此地是泰晤士河与一条什么河交汇的地方,水流较浅,古时的牛车可以涉水通过,故此得名。

 

还真是与牛有关。

也还真离牛排不远呢。

 

二、大牛

 

牛津大学的牛自不必说了,只要想说咱也不了解。不过,倒是注意过几个想上牛津却未被录取的大牛。

 

一个是吉卜林,《丛林奇谭》的作者。

 

当然,《丛林奇谭》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或许是因为适合小朋友看,所以是很多人生平看的第一部小说,因此名气很大。

 

此仁兄中学毕业之际就志在牛津,但一衡量,当时绝无被录取之可能,然后就没再考虑包括剑桥在内的任何其他院校,直接杀到印度去做了殖民地一家报社记者。

 

历练了几年以后,《丛林奇谭》等巨著纷纷横空出世,四十来岁便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年来,好像仍然保持着文学诺奖最年轻记录。

 

虽然没能做成牛津的学生,但人家后来直接做了牛津的教授。所以说,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毕竟你还可以直接得诺贝尔奖呀……

 

这仁兄不仅写小说,还是诗人。他的诗《IF》,入选了BBC出版的最受英国人喜爱的诗歌专辑,感觉和唐诗三百首的差不多了,几乎。

 

据说他死后被待以国葬,埋在海德公园,与狄更斯做邻居。本来此行想去瞻仰下的,海德公园倒是去了,但不知是记错了地点还是怎的,竟然没能寻到,实属此行的一点小遗憾。

 

另一个被牛津拒之门外的大牛就是江湖人称JK罗琳的琳姐了。

 

吉仆林到底有没有参加过牛津入学考试?情况不明。与此不同,琳姐当年可是正儿八经报考牛津的。然而却被牛津无情地拒绝了,最后琳姐去了埃克塞特大学。当然,埃克塞特也是排名很靠前的名校。

 

虽说琳姐现在还未被牛津聘为教授,但感觉这是迟早的事,毕竟琳姐已被聘为哈佛教授,还被英皇室授予爵士,名字前加了SIR,牛津主动凑上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是,琳姐写出哈利波特以后,在拍电影时,仍将牛津作为主要取景点之一。虽说牛津建筑确实古典而壮观,但琳姐借此圆下牛津梦,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谁还没有个初心呢。

 

顺带还有个柯南道尔,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培养你学医是用来写鞭打尸体、下药毒杀这样的小说的吗?哦,不是我国培养的,那你随便作吧。

 

不过小说确实好啊,实力碾压哈佛毕业生。

 

此仁兄似乎对名校无感,小说中只出现哈佛一次,说的只是哈佛橄榄球队长个人的事。然后就是在一所未具名学校发生的试卷被盗案,但指向的也是个人,和学校没啥关系。

 

三、牛博

 

除了这些有的没的,对牛津就没啥了解了,也不知道从牛津宏伟的建筑中能吸取到什么。

 

不过,此行带孩子逛了逛牛津博物馆,算是有点小收获。

 

据说,按馆藏数量,这里仅次于伦敦的大英自然博物馆,位列英国第二。馆藏数量当然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些事件的发生。

 

比如,这里是达尔文首次发表进化论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激烈质疑进化论并于1860年进行进化论大辩论的地方。多么奇妙,这从本质上不同于一旦封神便不容置疑的一些地方的文化、制度。

 

1860年我们在干什么?好像是鸦片战争。当然,几十年后,严复就把《天演论》翻译并引进到了中国,似乎也并没有迟滞很久。

 

进化论虽是自然科学的发现,但它广泛渗透进多学科多领域,其中包括法学。据说进化论,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影响深远,甚至据说是帝国主义殖民、纳粹种族灭绝的重要思想来源,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当然,好的影响更多。

 

同时,这里也是无线电报第一次展示的地方。

 

关于电报,我跟我儿有过小小的讨论。那是他在看福尔摩斯的时候,我说这书写于1890年前后,你看这书上对当时伦敦及周边一些地区的描述,电报,帕丁顿、滑铁卢火车站以及那么多科学知识的运用等等。我儿感慨道,原来那时候他们就已经那么发达了。

 

游览牛津博物馆的时候,不由自主想起一则关于大英博物馆某任馆长的小事。此人有名有姓,但可惜我忘了他的姓名。也懒得去查,可能大脑记忆这事的时候从开始就认为他的姓名不重要吧。只简述事情。

 

说此人之所以荣升在自然科学领域地位显赫的馆长一职,是因为他论证了鸭嘴兽是卵生而非胎生。据说当时英国自然科学家们为此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最终这老兄胜出。

 

然而,就在他在职的晚期,科学界拍到了鸭嘴兽是胎生的直接证据,于是直接推翻了这老兄终生为之骄傲的结论。

 

略为唏嘘,却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对鸭嘴兽胎生卵生问题可以统领英国自然科学界那么多年,觉得很有趣。虽然不明白它为什么重要,但隐约感觉到它不是一般的重要。

 

又或者,鸭嘴兽胎生卵生的问题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但这种争论的存在很重要。

 

四、牛B

 

John Lennon,利物浦艺术学院,5年。

Paul mcartney,利物浦学院,几年不知道。

Paul的同班同学Jeoger Harrisson。

再一个后加入的Ringgo Starr。

他们合体叫做The Beatles。

没有一个是牛剑出来的。

 

据披头四自己说,他们在酒吧唱歌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参加一次类似酒吧串联似的巡演。这,就是他们的初心了。

 

成为音乐奇迹,是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过的奇迹。

 

期间,有他们自己的努力,当然有经理人Epstain的炒作和运作。但是,当它们被推到名望顶峰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像很多人做得那样选择保险,同一首歌,唱到死。

 

披头四里几个人都说过,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很有钱,封了爵士,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我等凡人所能设想的普通人生所能达到的最大射程。

 

然而,他们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继续不断做出令世人惊讶的音乐,其中包括至今在最伟大唱片评选中,两张进入前三名,一张第一,一张第三。

 

和其他人文学科类似,这种评选的标准肯定会有争议。但是,hey jude、yesterday、letit be、yellow sumraine耳熟能详的传统四大件传唱率超高,作词作曲至今不觉得落后,可见披头四是以实力取胜,何况这还是人家六七十年前的作品。

 

文青们对《挪威的森林》相当熟悉了,要知道村上春树明确写明这部小说是受The Beatles "Norwegian Wood"启发,并直接以歌名命名小说。而这,总归是少有音乐作品能做到的。

 

二十几岁有钱那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了,不等于现在有钱?我看到点有关The Beatles歌曲版权的资料,自成立到解散,大概七年,他们一共发表了13张专辑200来首歌。经过几轮倒手,约一半歌曲版权先是被Micheal Jackson以4000多万美元买走,后以7.5亿美元卖给索尼。照此价格推算,并考虑一定通胀因素,他们一首歌曲的价格大约一亿元人民币左右。

 

这些歌曲版权的持有人设立在美国,而据美国版权法,歌曲每一次的使用,作者可得到约1/3收入。别的不说,最近他们歌曲数字版在中国也上线了。每一次点击,作者应也可以收到约1/3。你说他们有没有钱。

 

然而,都到了这个高度,人家选择的却仍是永远不重复自己,一直创新,直到解散,甚至于单飞以后。

 

看看还健在的两位,特别是Paul,16岁写的名曲 "When I'm 64",一副儿孙绕膝的田园理想。然而,当真到了他六十多的时候,他却出现在美国超级碗中场秀。七十多的时候,他在伦敦奥运闭幕式弹唱The End和Hey Jude。现在快八十了,又出了一张新专辑。

 

不出意外的话,目测他折腾到100岁也有可能。如果真到100,相信他仍然会有新东西出来。太强悍了,不是么。

 

如果John还活着,哪怕再让他活到60甚至50,都无法想象会有多么惊世骇俗。

 

而这些,是哪里能教的呢?

 

五、牛娃

 

我们家的不是牛娃,我也不赞成牛娃的做法。就像上面那些大牛一样,我相信,真正的牛人是无法人工培植的,嫁接也不行,一定是野生。

 

所以关于牛娃,就说完了。

 

不过,什么事也都有个惯性。比如说,自从发起了培训大潮,似乎但凡培训就必须是功利的,比如要竞赛得奖,要专业考级。家长如此,培训机构亦如此。单纯兴趣培养,反而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存在。

 

既然上面说到了音乐,有件小事顺道说说。

 

我儿四岁开始学琴。我们选的并不是大热的钢琴,我们不想让他考级,因为目力所及之处所看到的考级案例,无不充斥着打骂和痛苦,这样的体验能搞出音乐?我表示怀疑。所以,我们选了没有国家考级但又比较新兴起的双排键电子琴。

 

说是新兴,其实并也不新兴。The Beatles远在六七十年前的“Strawberry Field Forever”开场就已经用上电子琴了。

 

就学琴而言,我们也没什么具体目标。

 

从我的角度来说,就是希望他能掌握门乐器基础。如果将来突发兴趣,捡起来就行。就算将来没兴趣,内心苦闷的时候,拿起件乐器拨弄几下,也会是很好的慰籍。

 

毕竟,就像The Beatles解散前最后一场公演屋顶演唱会“I Got Feeling”里唱的一样,everybody had hard year,everbody had good time。

 

我的想法就这么简单。

 

然而,似乎很多人并不这么想,甚至包括自费培训机构里的一些老师在内也觉得,琴不考级枉费钱。

 

五月份,学校老师推荐我儿参加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老师推荐,又在家门口比赛,我们就参加了。这比赛是教育局组织的,以学校为单位参加,比较正规,竞争也激烈。

 

我都不要求考级,对比赛自然没什么期待,觉得锻炼一下就好。结果出来吓了一跳,全区键盘组第一。

 

没想到他能得奖,所以订机票没考虑市级决赛。但因为开过证明,老师知道我们的大概行程。成绩出来,为我们可能错过决赛而惋惜。毕竟,第一才有资格参加全市比赛。

 

我看到有艺术特色学校在官网首页显要位置发喜报公布自己学生晋级决赛的消息,感觉到这比赛有一定含金量。

 

赛程出来一看,刚好是我们去英国前一天,于是就抽时间带我儿去弹了个曲子。

 

去了一看,人家一个个都盛装出席,极度重视。就我们爷俩,很随意的穿着就去了,进门前还在喝某饮品店新品,该进场的时候,我儿把饮料交给我拿着,等了会出来说弹好了,接过饮料继续喝,我们转身离开。

 

从英国回来不久,成绩出来了,第三。

 

谈不上多强,但以我定的目标来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然而,这家培训机构的奇葩老师有话说。

 

区里比赛拿了金奖我就告诉她了,如果是我,就算没有给什么辅导,就算这学生是从别的老师手里接过来的,拿了金奖总是件有面子的事吧,何至于高冷到只微微一笑说评委只看弹奏效果。我…好吧,但心说比赛不看效果看什么?

 

从英国回来去上课,就建议我们去上随便弹弹的课,说后面的课跟不上。我…好吧,我心想我们金奖都跟不上,那你想教谁?

 

我问能不能帮我们指出下跟不上的原因好改进?人家说你们练琴时间不够,读谱慢。我…好吧,我心想你们自己培训机构的墙上挂着Paul mcartney弹琴时画像,他写出披头士名曲I am 64 的时候还完全看不懂谱呢,直到现在不识谱的音乐名家还不是一大票?我儿又不是不识谱,速度慢是练得不够,但我们到你这来不就是为了练么,不然花不少钱请你一对一学什么,学猫叫?

 

之所以我一句没吵,是我答应我儿以后尽量少在他面前吵架,大概我吵架时样子很难看。

 

这次在英国已经开了英文吵架的挂了,何况是中文、主场,吵架应该可以轻取你全琴行。但是然后呢,难道吵架的目的是继续捧着钞票请你教我的孩子,你们以为你们是谁?

 

所以,有什么好吵的。

 

我都说了我们不考级,大概他们脑子里从来没有这根弦,无法理解。

 

他们无法想象,一场不考级的音乐学习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意义?那我就告诉你有什么意义。

 

那是三十多年前了,我几岁的时候,我家老屋,一个停电的晚上,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空酒瓶上。烛光下,我爸弹着一把出差时买来的木匣子似的现今我已叫不上名字的某种琴,我和我姐姐头碰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爸和弦与拨弄琴弦的双手,听着从他常年开车和修理机器时常还沾有些机油残渣的粗壮手指下,不时传出的耳熟能详的影视剧主题曲,音符犹如误入室内的飞鸟一般,撞向屋内各个角落。

 

如果有一天,我儿也可以在脑海里留下类似这样一个画面,我就求之不得了。我想,这样一个画面,足以在他需要的时候,带给他一点点温暖。

 

应该吧,嗯。

 

(文:王秋瑞)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