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四十余年,投入武术表演事业二十余年,创办“壹基金”六年,如今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李连杰,却又成为一名企业家:他和马云共同发起创立了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旨在推动太极拳和太极禅文化。
李连杰在讲座中提到,自己作为一个武术人,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武术?”他说,自己刚到美国时发现,随着功夫电影的推广,中国武术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知。但“什么是武术”,却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武术门类繁多,不少很难学,竞技性武术又练到一身伤病,这些有时成为武术推广发展的障碍”。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武术的发扬光大,我们做得还很少,因为我们在推广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一提到太极拳,首先给人的正面印象就是它可以强身健体,但同时现在的人们也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只有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太才练太极拳,很少看到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人练太极拳。要改变人们脑海里对太极拳既有的印象。瑜伽给人的印象是白领在高级健身房里的柔软和伸展运动,太极,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公园里的大爷大妈身上。我希望太极可以装变成一种更时尚、更未来、更科技的思潮,要用新的概念让大家重新接受太极、重新看待太极。
“有人曾问我,你推广的太极是陈氏的、杨氏还是李氏的,是三十六式的还是四十八式的,我说那些都是武术中的本科、研究生阶段,我教不了。我就教简单的,就做小学生阶段,普及化的,但是它会很有趣,很健康,也很潮流,”李连杰说。
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家,比如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已经在北京的六星级酒店建立了太极拳馆;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要求公司七千人必须练太极;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也已经在他六星级酒店的顶楼开设了两层的太极院……中国企业家已经开始行动了,目前已经开始进行资源整合。
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尤其是在大都市中。“在追求更多更快的过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状态就失去了平衡,”李连杰说,“而‘太极禅’就是主张以太极阴阳平衡的理念去思考、去看待生活,有得有失,有进有退,有张有弛。”
在李连杰眼中,太极不仅是一种体育健身项目,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老祖宗的精华重新整理和包装,让太极成为我们学有所用的产品,我们也应试图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太极的作用表现出来,去传递太极文化,与全世界分享健康与快乐”。
褪去“功夫”
自幼早熟,李连杰早已修炼得豁达通透。他将人生数十年总结为四个阶段,练武术40年,拍电影30年,做慈善6年,如今再一次创业。
四十多岁的李连杰开始思索人生真正的乐趣,“与好莱坞的合作让整个世界认识了我,事业和家庭已经取得一定成功,个人的愉悦已经不能让我更开心,我只想给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回馈更多,为什么不呢?”
正是这种思维的转变,有了后来的壹基金与现在的太极禅。只是现在李连杰不会再轻易表演功夫甚至太极,他的真实身份更接近于企业家。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想到做太极禅,他会从妙语连珠中抽离三秒钟,认真地想、然后回答,“就是从小练武,这个民族这个文化,有根深蒂固的东西在里面……”?
壹基金经营6年之后,李连杰开始试图抽离。王石、马云、马化腾、牛根生等成为基金理事会成员,作为创始人,李连杰也仍然操心,但不会像原来那么“投入”。如今,太极禅是李连杰的新事业。与两年前和马云宣布太极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对于太极禅的理解与推广,李连杰的想法与规划开始变得清晰与实际。
关于太极禅的缘起,李连杰经常会提到马云将他踹了一脚。其实背后还有个更趣味横生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马云、史玉柱、牛根生、还有沈国军。2009年,“马云找我写了个太极的剧本,他自己做导演兼编剧,我们去了陈家沟、武当山找素材。”大佬们都挖空心思想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当时大家对太极文化的推广都充满了童心,哪怕就在电影里扮一个小丑。”李连杰也被这种热忱所感染,“太极文化传递的是平衡,我们想给大家传递的是健康与快乐。”
李连杰与国家武术协会签订了《太极院协议》,旨在推进太极文化,建立以武当山太极湖为辐射源的全球化太极文化平台。
李连杰称:“推广太极是一项挑战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我对前辈、老师以及整个武术界的回馈,用这种方法去报答、去感恩。”同时,他说:“我将用10到15年的时间,将太极文化这块瑰宝传承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