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童年有阴影 宁愿待在墓地也不愿回家

陈乔恩童年有阴影 宁愿待在墓地也不愿回家

好后妈 港台女星 2016-03-15 15:01:37 93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好后妈”即可免费订阅。好后妈,关注再婚家庭,关注后妈群体,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用爱筑起和谐长城

导读:台湾偶像剧女王:陈乔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那开朗的笑就象邻家的小女孩,但谁又知道光环之下的她有着一个不太美好的童年~从小就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

  陈乔恩和妈妈一起去参加了一档真人秀《旋风孝子》,母女俩沟通很少,面对面也没话说,甚至还会出现尴尬……

  为什么好好的一对母女相处起来会尴尬?陈乔恩在单独采访的时候说出了原因:

  因为妈妈从小对她实行的都是“棍棒式教育”,如果自己做错事,妈妈都是直接上手打,所以陈乔恩常常觉得很恐惧……

  甚至在采访的录制现场说这些话的时候,她也会突然回头,看看妈妈在不在,这样害怕的感觉直到现在还留在脑海中……

  童年的陈乔恩宁愿呆在墓地看书,或者是看墓碑上的亡者故事,也不愿回家…因为感觉妈妈随时都会打自己。

  高中毕业后的陈乔恩早早离开家去闯荡台北,即使交不起房租,吃不饱饭,宁愿找哥哥也不会求助于妈妈……

  成年后的陈乔恩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与猫为伴,刚出道的时候也因为性格有些孤僻、不善沟通,而被称“臭脸女王”、“耍大牌”…

  直到现在,即使陈乔恩成名了,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不用害怕妈妈了,但心里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但庆幸的是陈乔恩也走出来了。

是孩子在讨打吗?

  曾经网上有这样一份调查:“你最不喜欢父母对待自己的哪种方式?”

  超多人都说:“最不喜欢父母动不动就打骂自己。”

  可见,打骂这种行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了多么不好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信很多人都信奉中国的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疼在身上才能记在心里,吃点苦才能记得住、才不会再去做。

  因此不少家庭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孩子不听话→妈妈训斥打骂→孩子老实消停一段时间→孩子又不听话……好像孩子在故意讨打一样。

  打骂孩子,让孩子不敢再去做某件事,他只是害怕父母会打自己,会不爱自己;

  但孩子不一定是真的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这样很容易导致再犯……这是一种消退行为,而非终止行为。

说说:孩子犯错必须打吗?

  现在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是要负责任的,让他知道做了某一件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他发现这样的后果是他不愿意承 担的,他自然就不会这样做了。但“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拥有一大批粉丝,于是面对宝宝各种调皮,怒气冲天的时候,宝宝的屁股就开始遭殃了。 可是你知道打骂孩子的后果吗?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自卑

  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撒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开始说谎欺骗家长,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皮肉之苦。可是孩 子说的谎话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性格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长了,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故意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有的孩子则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打骂孩子是不对的,这我们都知道。可如果不打不骂,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不用暴力,惩罚有效的10个方法

  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远远不是打宝贝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而且,现在打孩子也是犯法的哟!那作为合格的父母,惩罚孩子要注意什么呢?

1.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父母可以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家长都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就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 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孩子随意哭闹多半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 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2. 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

  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家长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但如果当时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就不能当场发作,而要在事后及时地创造条件 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 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会更有效。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父母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3. 计时隔离:让孩子自己反思

  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或其他独立的空间,让他独自呆上几分钟。几分钟后,父母再准时把他抱 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现在的孩子常常都是家里几个大人随时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 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 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

  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4. 事先告知惩罚后果:让孩子心中有底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 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 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5. 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 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 妈就拿走一本书。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 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6. 事不过三,讲定规则说到做到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 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 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 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 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7. 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激励正面行为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 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 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8. 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一起制定并遵守规则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9. 追加一些家务活:同时锻炼生活能力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 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 会招致哪种后果。

10. 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这明明没有任何惩罚呀?确实没有任何惩罚,因为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糟糕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如果试图尝试一种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开始并不见效, 也要坚持2个月看看效果。总是变换不同的方式,其结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坚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终会认输,放弃惩罚他了。

1、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好后妈,微信号:houmm520,平台发布有关婚姻相处,亲子育儿的方式方法。

2、好后妈推出QQ群:368185310,成功后妈与您探讨育儿经

3、好后妈网站:www.houmm.com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