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辣的电影微刊 专注电影影评资源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佳片有约
今天,Sir想说一个神奇的人。
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啥光辉事迹。
就是个很普通的,在深圳卖盗版碟的。
一个店铺被拆时,还要走街串巷的小贩。
但放在十年前,深圳的影迷圈里,没有不知道他的。
导演刘高明在2005年,给他拍了一部纪录片。
片名沿用了他本人的外号——
《排骨》
豆瓣底下的评论,一水全是他的忠实粉。
甚至还有人,尊称他一声老师。
估计也是个迷影青年
影片的豆瓣评分7.4
但讲真,片子拍得很粗糙。
从技术层面看——
无论是毫无章法的剪辑,还是忽明忽暗的画面,都只能用糟糕来形容。
好在,它以内容取胜。
也正因为粗糙,镜头下的人物,反而显得异常真实。
四星,给的不是这部片,而是排骨这个人。
排骨从2003年开始,在深圳卖盗版光碟。
他有一点,跟大多数“同行”都不太一样——
只卖艺术片。
而且,不是瞎卖。
看到英格玛·伯格曼的片子,他顿时眼前一亮。
会吐槽奥利维拉的片子难找,见到立马收起来。
这个导演的片子真的很少
奥利维拉
葡萄牙最有名的导演
(注: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
他能快速地对影片进行分类。
娴熟,老练,一眼扫过就筛出好碟。
这个片子不错
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连字都认不全。
却熟知世界上众多电影大师,对他们是如数家珍——
除了上两位,还有塔可夫斯基、费里尼、今村昌平、施隆多夫、阿巴斯等等。
背起片来,比影迷还溜。
有个熟客过来找安德烈·泰西内拍的《野芦苇》,但一时想不起来导演名字。
于是搬出导演的另一部片子“救场”——
那个《失踪的人》的那个导演,什么热涅啊
结果马上遭到排骨的纠正——
排骨:不是,《迷路的人》
顾客:迷路?不是不是。
(还不太相信)
顾客:哦,迷路人,对对
(顿时恍然大悟)
接着排骨就帮她锁定了目标——
安德烈·泰西内是不是?
他能随口说出经手碟片的名字,推荐影片更是信手拈来。
称赞《石榴的颜色》。
这个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多牛啊,(拍得)太好了,石榴的颜色
非常经典的作品
推荐《邪恶》。
瑞典那个邪恶
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
现在俗称瑞典版的猜火车
那部片子也非常好
点评《意志的胜利》。
这个意志的胜利
就是希特勒那个御用女导演
去年刚好逝世的
很棒的这个片子
她没有可看性,但她有价值性。
江湖传言,没有排骨哥找不到的片子。
在那个互联网还未兴盛的年代,想找一张生僻的碟,很可能十年八年都找不到。
甚至有个客人,找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竟然找了二十年。
最后,在排骨这找到了,高兴得要命。
客人开心了,排骨也开心。
对他来说,做这行最大的乐趣就在于——
给别人找到难找的碟时,那种成就感。
我喜欢卖这个电影
而且是这种艺术片就是难找的片
所追求的就是
跟别人找到这张碟的时候
他开心我也开心
他拿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举例。
像这样难找的片子,他找到一张,兴许可以卖个上千张。
但他最高兴的还不是赚钱,而是满足到客人的需要。
但是我高兴的不是在于这卖一千张能挣一千块钱
我高兴的是我找到了这张碟
我能为很多客人,完成他的一个需要
他这一点,是发自肺腑的,从客人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熟客上他这买碟,从来不讲价。
甚至还说“你就应该赚我的钱”——
没赚钱怎么活命啊
你要赚我钱,不赚我钱不对
买完更是一个劲儿地感谢他——
我还要谢谢排骨哥哥,自从我跟你买碟我就没看过电视了
顾客经常像老朋友一样,跟他唠家常。
甚至会互相交流对爱情的看法。
因为他熟悉客人的口味,对方想要什么,他就能找到什么。
最后名气大到,连《茉莉花开》的导演候咏,也上他这找片。(可惜导演没拍到)
这是某次他跟客人聊天时提到的——
昨天你知道谁来我这里买碟了吧
《茉莉花开》导演,侯咏
就没带章子怡来(章子怡是演员)
还有贾樟柯的朋友,王小帅的哥们,都找他买过碟。
还有些什么贾樟柯的朋友哇
王小帅的哥们呐,都有
对此,他倒是表现得很淡定。
还特懂行地说——
他们现在也是要看参考片的
对,他们看了很多片,家里特别多片
是不是突然有种民间扫地僧的赶脚。
大隐隐于市,深藏而不露。
听起来就像个低调又神通的艺术片藏家。
但其实,他对于艺术电影的了解,更像是穿上了一件不合身的大衣。
而大衣下那个普通的小人物,才是真实的排骨。
他坦言,自己一点都不爱看艺术片。
给出的理由充分而简单——
看不懂。
但是我不太喜欢看那种特艺术的电影
以我们的文化程度接受不了看不懂
就是说达不到那种层次
对外国的一些历史啊什么都不懂
什么路易十三路易十四
我估计他们肯定是两兄弟啊什么的
费里尼的《八部半》,他三次想去看,结果都看不下去而作罢。
他还自嘲道——
判断艺术片的方法,就是看了想睡觉。
虽然他的确也挺喜欢看电影。
但不是艺术片,是成龙、周星驰、李连杰。
(不瞒你说,Sir小时候也最爱看这三个人)
而其中最爱看的,是周星驰。
不奇怪,其实排骨身上,也带着不少周星驰电影里小人物矛盾的特质。
不良的爱好——
没事爱赌赌马,时不时就输钱。
正直的品性——
他虽然卖盗版,却也不是随便卖。
再经典,再难找的片子,质量不行,绝对不给过。
这还不是纯DVD,不行
既有着积极上进的一面。
妹妹来到深圳混日子,他会呵斥——
想想自己来这是干什么
不是来了这里住段时间就回去
要把你刚开始来的理想去实现
又带点小人物“自轻自贱”的情结。
他这样点评《马大帅》里一个穷小子——
自己多大脚穿多大鞋
38码穿42的肯定是晃呀晃的
一边为了钱兢兢业业的。
一边数完钱后,咒骂这种为了钱而奔波的庸俗生活——
天天他妈为来为去就为了这个
就为钱服务我操
这些矛盾,在排骨身上形成一种令人心酸的反差。
似乎纠成了一股,对现实的无声抗议。
纪录片拍摄时,排骨刚跟女朋友分手没多久。
他心中仍有些挂念,忍不住打电话过去。
但人家根本不搭理他。
其实分手的原因很简单,对方嫌弃他穷。
到后来还不是为了一些很简单的事情
给钱没有,没有,操,不要你
就这样,就这么简单
说起这段感情,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嘲讽与无奈——
当初说爱得比太平洋都深,其实比我的眼睛还浅。
排骨对于爱情,有着最纯澈的想法。
他认为爱是要付出的。
在他眼里,爱是比这个地球还要大的。
爱之前要先问过自己——
假如这个女孩子残疾了,我能不能接受她?能不能养她一辈子?
他的内心深处,充满对真正爱情的渴望。
但是,现实却在一路给他添堵。
家里安排相亲的女孩子,不谈感情,先跟他谈物质上的东西。
尽管他很认真地去谈,一个月就跟女孩打了上千块的电话。
但对方父母却嫌弃他,有个亲戚在家那边人品不好。
气得排骨不停数落他们的封建愚昧。
后来再谈下去,对方那种理所当然享受一切的态度,让排骨对爱情婚姻都快绝望了。
他只好给自己下了个判断——
我们这个层次的人,没什么爱情。
这句话,他在整部纪录片,重复了起码四五次。
排骨的家乡,在江西新余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回一趟家很不容易,市镇村一个个地过,火车、大巴、摩托车要几番轮换。
每次回家为了省钱,他从来没坐过一回卧铺。
刚去深圳务工时,排骨一个月只能赚六百来块。
每个月的开支,加上他抽烟喝酒,完全不够用。
一年下来,反倒还要欠上人家几千块。
于是2003年,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卖起了盗版光碟。
生意好的话,一年下来能有几万块。
比起过去在温饱线上挣扎,强多了。
但在排骨看来,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因为风险和收益不对等,没得博。
毕竟是犯点小法的东西,文化局的人经常会带人来查。
排骨这种有个小店面的还好,通常只是生意变差。
外面走鬼更惨,查得严时连货都拿不到。
赚得也不多,却要承担不小的风险。
甚至还有人在躲避追查时,意外坠楼摔死了。
排骨说,就为了赚那么一点小钱,划不来。
他的理想,是希望以后有钱了,能光明正大地卖正版。
难怪他会喜欢看周星驰。
因为他像极了周星驰电影里,那些不停打滚的小人物。
对爱情的纯真态度,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破坏之王
对理想的憧憬,与被现实束缚的困境。
喜剧之王
对他来说,卖盗版更像是一种挣脱现实束缚的方式。
因为盗版的存在,也是中国现实环境逼迫使然。
从市场的角度说,如果正版能做全又不太贵,盗版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他认为,盗版的存在,恰恰帮助实现了电影的真正价值。
那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
无论贫富,艺术都能共赏。
从这一点上说,排骨这样的小盗版商,对传播艺术贡献巨大。
豆瓣上,许多曾在排骨那买过碟的,都出来怀念当年。
有的人,还干了电影这一行。
但是,排骨本人的经历就比较坎坷了。
有知情人士(知乎用户@凌七七)称,排骨在09年一次打击盗版的行动中被捕。
此后就销声匿迹了。
前段时间,Sir推荐了徐童“游民三部曲”之一的《麦收》。
讲述妓女的生存状态。
如果说那种生活比较边缘的人,很多人完全不会有同感。
那么像排骨这样的外来城市务工者,一定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刚到深圳时,排骨觉得这个大城市,对他们太残忍了。
可后来,他还是想留下来,在深圳买房。
这其实就是很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渴望着理想,渴望着爱情,渴望着尊严,渴望着成功。
在大城市不断挣扎,不断打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多少人,就在这生活的漩涡中挣扎着。
有的人挣扎着出来了,有的人被漩涡永远吞没下去。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周星驰的电影那样,有个小人物终会成功的美好结局。
但人生没电影那么快落幕。
据豆瓣网友@吹风散步、@郑召利的消息——
排骨现已不在深圳卖碟,而是去长三角改行卖服装了。
生活仍在继续,也许有一天,排骨真的做上了正版商人。
那又会再次成为广大影迷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