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16 岁的濮存昕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被分配在畜牧连饲养种马。下图是他在插队时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濮存昕将这张照片寄给父母,不久后,便收到了父亲苏民的回信。
在信中,苏民教导儿子要多学习、多阅读,追求进步、积极入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对儿子来信中的错别字、病句进行了批注,并将修改过的信件寄回,供儿子学习、参考。
如今,这封信件已经不知所踪,但濮存昕至今仍珍藏着父亲随信寄回的这张照片。在照片背面,苏民亲笔题写了这首诗。
在父亲的题诗里,养马工作也充满着革命豪情。碧野、蓝天,秋草、朔风,远志、豪情,让年少的濮存昕备受激励。特别是“神骏腾汗血,战士炼心红”一句,更成为他的座右铭,时常揣摩领会,进而影响着他的一生。
如今的濮存昕,已经是一名演艺精湛的艺术家,也是家喻户晓的公益大使,可谓德艺双馨。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濮存昕说,今天的一切,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濮存昕的记忆里,家族祠堂里供奉着这样一份祖训:“世守贤良,思存方正,敬城德殷,恪镇家生。”祖训家风,给他的是一份无言的鞭策,而带给他更直接影响的,则是他的父母。
作为一名演员,濮存昕认为,演戏首先要做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这也是父亲留给他的宝贵财富。
他回忆道:“父亲办事很认真,写东西一定要在纸上画上横格。他写隶书,一笔一画决不潦草。对于子女的来信,也会认真批注,病句错字,会要求他们认真修改。”
为此,濮存昕时常审慎自问:“我有没有把演员这件事做好?有没有做到一丝不苟、青出于蓝?有没有辜负前辈对自己的寄望?”
在父亲和人艺前辈的影响下,濮存昕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
2008 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在人艺舞台上,濮存昕也是名副其实的劳模。
十多年来,他要求自己每年扎在剧院演出至少上百场戏,从《窝头会馆》到《建筑大师》,从《茶馆》到《甲子园》,从《李白》到《哈姆雷特》,一系列越发复杂的舞台形象,被他轻松而又生动、举重又若轻地演绎出来。
虽已过甲子之年,却依然像父亲苏民一样保持着对戏剧的赤子之心,就如同他在自己书中写到的,戏剧艺术是我的月,名利只是几颗星,不过如此父亲的影响不仅在于演戏,更在做人。
最让濮存昕受益的一句话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濮存昕的记忆里,从小到大,一家人生活十分简朴,父母对孩子要求也格外严格。然而对待亲友、同事,父母却非常慷慨宽厚,从不吝啬。
回忆起父母的日常生活,濮存昕说:“他们从来都是工作第一,在我父亲眼里,剧院的事儿就是最大的事儿,单位的事情一定是第一位的。”
苏民曾这样总结自己:“与其说我是演员,不如说我是导演;与其说我是导演,不如说我是教员。”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角色塑造和为人来影响身边的人、影响广大观众,进而影响社会。
受到父亲的影响,濮存昕在入党申请书的结尾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父亲对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濮存昕在做好演员本职的同时,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
2000 年 11 月 1 日,濮存昕从卫生部副部长手里接过“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的聘书。2001 年年初,他设立了“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
到目前为止,濮存昕个人已向“爱心基金”注资 40 余万元。2001年到 2008 年,无偿献血是濮存昕每年必定参与的公益活动。
2012 年 5 月,由濮存昕爱心基金、互联网公益联盟和搜狐公益共同发起的“让孩子笑起来——关爱大龄女童”活动首先落地四川大凉山,这里有 30 个艾滋病高危村、生活着近2500 名儿童。
2014 年 6 月 26 日,濮存昕专程来到临汾红丝带学校,出席毕业典礼并为孩子们颁发了毕业证书。
2013 年 3 月的全国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濮存昕提交了“关于保护长江濒危物种以及其生态环境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公众关注江豚进而关注长江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提出,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崇德尚艺,德艺双馨”曾被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们视为一生的追求,这种精神也在通过优秀的家风、院风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代代传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来源 |《初心·使命·家书》
点赞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