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丨王景春:把曾经深埋,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访谈丨王景春:把曾经深埋,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纪实影像馆 内地男星 2018-09-09 21:30:06 594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纪实影像馆-www.jsyxg.cn



王景春
“极光视觉”联合创始人、摄影师
王景春摄影作品《三峡》


2002年9月14日,“葫芦城”归州老城,也是屈原祠所在的秭归老县城归州,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2002 年早春坍塌于一阵隆隆爆破声中。


2002年5月5日,丰都老城广场人们在晨练太极,背后山上是玉皇大帝的头像。


2002年8月26日,丰都丰稳坝。雨中,殷永生的妻子一手抱一床棉絮,一手夹着先人像。


2002年8月22日,丰都新城去老城的码头。新城尚未建好,老城的工作还要继续,所以每到上下班时间,新旧两岸人声鼎沸。


2002年9月15日,老秭滩头,拆下的旧门至移民新居。


2003年6月3日,奉节夔门,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何泰愚和奉节音乐协会的同仁们自发组织来到江上演奏,为即将沉入水底的故土送别。


2002年8月25日,云阳航标楼残存的一面墙。


2002年8月22日,涪陵,600年历史的老城墙混杂在殘桓断壁、垃圾和窝棚之间,人们用它做墙搭棚子来住,用它挡风架炉子生火做饭、在它下面支桌子打麻将。


2002年9月21日,奉老城中秋节,旁是待拆的清庵。


2002年9月29日,大宁河畔,成群的孩子攀援在石壁上,奔跑在石上。


2002年8月25日,丰都下河街石匠。


2002年10月4日,云阳,街头下棋的老人。


2002年2月12日,涪陵白鹤梁,工人们正在为白鹤梁保护工程作准备。白鹤梁位于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7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极光视觉团队首展“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展览”上,他拍摄的长江三峡系列时间跨度最长,很多作品是在2002年三峡大坝蓄水前拍摄的影像。

这位武大新闻系摄影专业毕业,担任过一线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曾任南方都市报编委、视觉总监,职掌国内报纸媒体最大的摄影部,担任过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新媒体类评委等等的业内大咖,褪去了昔日媒体的光环,于2016年选择回归,做一名心无旁骛的摄影师。

作为极资深的报道摄影记者,王景春在工作一线经历过灾险、体验过生死,也带领团队统筹完成过不少重大摄影选题。2013年,他在南方都市报组建视觉深度小组,给南都副刊《视觉周刊》供稿图片故事、影像专题。2016年,从传统纸媒出走的他,再度和几个志同道合者创立视觉深度报道团队“极光视觉”,继续着他在这一领域的深耕细作。

前不久,王景春刚刚作为飞猪旅行的首席摄影师远赴南极北极进行拍摄。但显而易见,他还是那个有着浓重的中国新闻摄影情结的人。这个国内为数不多的全能型新闻摄影人才,在行走了30余年的摄影道路上一直以始为终,不忘初心。

在与本报记者李晶晶的对话中,对于摆脱传统媒体依赖,用新模式来自我供血的尝试,对于用影像记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对于那些和同行一起闪耀的职业理想,他都云淡风轻,言简意赅,绝无多余。从一个记录者的角度,王景春认为原创和深度这种传统形式在当下并无多大变化,他定会专注他所专注的事。


访谈对话,这就开始



李晶晶:从2002年起拍三峡,和2017年再拍三峡,三峡早已物非人非。您在用镜头找寻什么,记录什么?又如何看待十几年之后的这一次久别重逢?

王景春:时间是最好的答案,尤其是摄影作为一个瞬间存在。维姆·文德斯说过,摄影是时间的行为,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10年以后再看现在拍摄的三峡,又会是一番景象。


李晶晶:1998年,您从武汉大学毕业就直接被分到南方报业当摄影记者,之后又从事图片编辑,当上统领全局的视觉总监,新闻摄影一直是您的强项也是心头所好。您一直以何种态度来恪守何种影像价值观?

王景春:谈不上态度和恪守,没有那么高尚。第一是我喜欢摄影,从13岁接触摄影至今,36年只做了这么一件事;第二是当时的新闻环境正是纸媒以及视觉的黄金时代,生而逢时,机缘巧合。


李晶晶:摄影圈里,曾经有一批人的理想是做一名深度调查摄影记者,然而近几年却不得不面临转岗、离职、再创业的浪潮。新媒体的出现,自媒体的崛起,头条号、企鹅号的兴盛,原创报道由单一图片报道转变为多媒体融合报道,这种新的影像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在您看来,有没有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问题?您认为新闻摄影图片的出路何在?

王景春:纪实影像的原创和深度其实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传播渠道进而影响传播形态,还有支撑这种报道样式的财务支持的改变——由之前依托单一媒体转向包括类似公益组织等等在内的多种形态的组合,投融资多渠道的财务支持,以品牌带动项目。像“极光视觉”这样的机构,每年会发放一定的资金,由联合创始人共同完成一个深度原创选题。首个项目《大江大河》就是由陈杰、郭现中、吴俊松和我4位摄影师和策划郑梓煜用一年时间来共同完成的。今年,杭州的傅拥军也一同加入,我们5个摄影师将沿着黄河继续这一项目。同时,也欢迎认同极光视觉理念的摄影师加入我们。


李晶晶:您拍过的像《白血病》、《孤独症》这些摄影专题,要想深耕细作,您也说过报道方式上是耗时耗力的。在信息过载,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时代,您究竟有怎样一种深度报道情结在里头?专题影像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何处?

王景春:《白血病》、《孤独症》今年我会继续延续拍摄。对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摄影师,需要一个通道,一个长线选题和时间跨度来重新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从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我给自己定的拍摄选题是以10年作为一个维度来计算的。当然,现在看来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摄影是我唯一发声的话筒,同时,我也有这个兴趣。


李晶晶:从业30余年,令您比较难忘的拍摄经历是什么?见证了传统媒体的兴衰,对您而言,目前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王景春:好好拍照片。媒体只是一个载体,载体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图像本身。如果说印象深刻的拍摄经历,是在纸媒的黄金时代,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摄影同仁,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摄影师,大家在一起快乐同行,闪闪发光,相互照耀。


李晶晶:当一个人把爱好和职业融在一起并相伴一生时,应该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快乐。您也说过最幸运的就是选择用摄影来度过一生。您不仅回归摄影师身份,还期望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摄影师加入,那么您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对年轻摄影师有何建议?

王景春:对我个人而言,有选择的权利很重要,可以选择志同道合的同仁同行,这尽管很奢侈,但我在努力。对年轻摄影师不敢妄言,每个时期的摄影师自有其时代轨迹。我们所能提供的,作为标本,是尽量减少他们试错的成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