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9月25日下午,我校优秀校友、吉利集团团委副书记、企业社会责任及内宣高级经理叶万芳学长在图书馆报告厅为全体师生宣讲吉利企业文化。
霍伟东校长总结说:“这是我来校工作以来,第一次见到能让观众屏息聆听的讲座”。讲座结束后,记者联系到叶万芳学长,叶学长在百忙之中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
校友访谈:叶万芳
Q1
吉吉:您觉得这次回到母校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变化吗?
变化就是教学楼比我读书的时候多了很多,特别是图书馆非常漂亮。一个大学的发展虽然和硬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但却也反应着一个高校的综合实力。
在学校听到熟悉的广播声,感到非常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Q2
吉吉:听您和大家分享了董事长的创业故事,让我们在坐的很多人感到热血沸腾,那么您觉得当今社会大学生创业是否仍然能够从白手起家走向巅峰呢!
董事长的创业现在看起来似乎充满着传奇,其实归结起来就是几点:
一是抓住时代的脉搏,从装潢材料到冰箱,到摩托车、到汽车,都是符合那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的;
二是要敢于创新,董事长的创业史都是进入一个个新的领域,第一张镁铝装饰板,第一辆踏板摩托车,第一辆民营造轿车。而且在他的创业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不能很快被人复制的;
三是要持之以恒,创业都是艰辛的,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很多时候就是只要再坚持一会儿,就会迎来灿烂的明天,而很多人就都死在黎明前的黑夜之中。
我始终鼓励年轻人要有闯劲,不要怕失败,因为你们年轻,有蓬勃的朝气,这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Q3
吉吉:吉利集团能够从茅草屋里走到世界500强,他所拥有的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吉利有着今天的发展,我觉得依靠的就是理想与信念。中国共产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得益于理想与信念。吉利也是如此。
创业初期,董事长的就立志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通过低价战略,让轿车从“官车”“奢侈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有个遮风挡雨的工具时,吉利开始战略转型,立志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次的战略转型,让吉利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在A级车细分市场牢牢站稳了脚跟。
当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到吉利汽车用户群中,吉利再一次为了这些客户的需求寻求创新,立志要“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无论从外观、内饰,还是到每一个细节,吉利汽车都在创造精品。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吉利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Q4
吉吉:从吉利大学的新闻学院学生到吉利集团公关传播部高级经理,您认为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重要原因是什么呢,方便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首先得益于北京吉利大学的教育,得益于董事长的教学理念,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吉利大学和别的大学的最大不同就是注重学生实践,在学校我就创办《吉利青年报》,从组建团队,到创建报刊实验室,再到具体的采编、设计、发行,甚至自筹办报经费,这些都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这非常重要。在吉利有一个成功方程式,成功=品德*能力*热情,这是一个乘号,不是加号,所以虽然我们民办学校的学生可能在走入社会时,“敲门砖”没有别人的硬,掌握的专业知识没有别人的多,但是只要我们有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勤能补拙,也一样能取得成功。
Q5
吉吉:记得在采访董事长的时候他说到“我认为书本上学到不叫做知识,真正靠实践得来的才是智慧”,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董事长说的非常对,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文明来源于实践。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去学理论课,而是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在实践中去检验。
大学生,我觉得课本知识还是不能落下,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语言类的,语文、英语,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必须会用到的。
其次就要学好专业课,掌握一门技能,这也非常重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除了学习这些知识以外,我觉得大学生还应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
Q6
吉吉:那么您认为在吉利人信仰中的“奋斗者精神”意味着什么?
奋斗者精神,这是吉利在进入造车3.0时代后提出来的,之于企业内部员工,我们要勉励大家始终保持危机感,始终保持一颗创业的心,谦虚谨慎。
Q7
吉吉:对于我们吉利学院未来的发展和吉利的学子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呢?
我们虽然是一家民办大学,但是正因为是民办学校,我们更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培养,这是民办学院优于国办大学的地方,这也是民办大学的学生更能贴近工作实际的优势。
我也想勉励学弟学妹们,既要好好学习课本知识,又要注重技能培养,过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涯。
谢谢学长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
也给我们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或许你的理想没有那么多艰难”
去期待、去努力、去尝试
人生总要学着去“奋斗”下~
关于“学长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哦
吉利等你❤
供稿|叶万芳学长
记者|李文杰
美编|李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