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讽剌过古代中国人热衷于八景十景的心态,称之为“八景病”或“十景病”。说“这种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钟声’、‘古池好水’之类”。在这一点上,兖州人自然也未能免俗。兖州旧时为滋阳县,因此兖州八景又称滋阳八景,而且此外还有嵫山八景。
最早的滋阳八景之说,见于明代鲁府宗室朱当沔的《鲁城杂咏》诗八首。所咏分别是“泗水流芳”、“龙山环照”、“玉河烟柳”、“金口秋波”、“颜渊古庙”、“南楼夕月”、“石佛灵泉”、“兴隆塔影”。后来由于改颜庙为县文庙,乃以“舞雩春风”易“颜渊古庙”。清光绪十二年版的《滋阳县志》卷首刊有《滋阳八景图》;《艺文志》中录有清初人仲宏道的《滋阳八景》诗及其他人的一些分咏某一景的诗文;牛运震的《春日兖州览古赋》中也分别对八景有过描写。这些诗文大大地增加了自然景色的文学意蕴。
历经百余年沧桑巨变,兖州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八景中有的景观现已无迹可寻。成了名符其实的“逝去的风景”;而花团锦簇日新月异的兖州新景则到处都是,远非旧八景所能比拟。但即使这样,我们对旧八景有一些了解,对新兖州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也许不是没有意义的。
泗水流芳
泗水流芳 泗河是兖州境内的一条大河。她历史悠久,流程长、水量大,可说是兖州的母亲河。夏秋两季,泗河波涛汹涌,其余时间则清澈平静,水流舒缓。尤其是暮春时候,碧藻金沙,游鱼唼喋,河岸上桃树缤纷的落英顺水飘流,意境优美,泗水流芳之名即由此而来。牛运震赋中有“芹香郁郁,藻影悠悠;细雨微风,不碍王孙之马;桃花新雨,欲迷渔父之舟”句,写泗河春景如画。朱当沔诗则有“中流涵兔魄,下濑入龙门”句,写一轮明月(兔魄)倒影于泗水清波的泗河夜景,意境悠远。泗河上有建于明代的“鲁国石虹”大桥,气势宏伟而又造型优美,《八景图》中泗水流芳一图所取就是大桥附近的画面。最近,市政府正在对近城段泗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改造,修建堤坝,蓄水成湖,既是水利设施,又成自然景观,相信不久的将来,沿河一带将成为比旧八景更美百倍的游览胜地。
龙山环绕
龙山环照 兖州地处平原,除城西嵫山外,本没有山。八景中的龙山到底何指,令人颇费猜详。笔者以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东南方向今邹城境内的九龙山。滋阳明清为府城,九龙山亦在兖州府辖境内;牛运震赋中有“凫峄之派支未断,龙山之绵亘无垠”的话;仲宏道诗中有“龟凫多有飞来意”句,皆将龙山与峄山、凫山对举。二是指兖州城南泗河以北一条土岗。这个土岗从西向东逶迤连绵,其最高处在今九仙桥路南段以东一带,高于地面约五六米。大概到“文革”前后,才因取土烧砖而渐渐挖平。据说以前这个古岗上树木很多,四十年代末国民党守城时才砍伐净尽。这里又邻近泗河,朱当沔诗中的“归云岭拥树,旅雁下沙滩”,所写景色似非这里莫属。兖州人喜欢称土岗为山,大概是因为本境无山的缘故。例如城北今石马村附近有一土岗被称为甑山,见《滋阳县乡土志》;那么称城南土岗为龙山也是可能的。清人张庭瑜有《韦园》诗,最后一句是“南望龙山白云深”,说明龙山在韦园之南;八景图所绘此景为一座城门,城下一座炮台,城外坡陀上树木森森,应该是清代兖州南门外的景象。傍晚时分站在南门城楼上,晚霞把环绕城池的远山近树都染成一片金黄,这就是龙山环照的由来。不管所谓龙山是指九龙山还是这土岗,大约在明清时候,登南门远眺,视野开阔,云树苍莽,风景都是很好的。
玉河府河。
玉河府河。府河原为隋代薛胄所修的丰兖渠。渠本在兖州城外,明初兖州城南扩,便成了穿城而过了,也因皇城而又称御河。河上从东到西有九仙桥、神桥及东、中、西三座御桥,两岸是鳞次栉比的建筑,堤畔栽植杨柳;春天时候,从黑风口到西关,长条拂水,飞絮生烟,确是一派美景,和盛唐时候的“桃花夹岸”可谓异曲同工。朱当沔写此景“流水潺潺绿,垂杨袅袅黄”;仲宏道则有“绮阁夕阳连幕翠,画楼春晚带霞红;招风落絮飞将尽,听雨鸣鹂语未终”;都可谓有声有色,令人遐想。近年以来,市政府已组织力量疏浚了府河,遍植垂柳,两岸绿地上碧草如茵,花木扶疏,还点缀以亭台山石之类小品,玉河烟柳之景不仅重现,而且比以前更加妖娆了。
金口秋波
金口秋波 城东金口坝,古称石门、泗津桥堰,是有悠久历史的水利设施。其当沂泗二水交汇之处,至今坝南侧的雁翅上还有清嘉庆年间的知县冯云鵷题的“雩泗安流”四字石刻。那里风光优美,河面开阔,远山近滩,一望无际。尤其是夏秋之交,河中水丰,滚滚波涛从坝上跌落,形成百丈长瀑;或者从坝孔奔腾而出,喷珠溅玉,正是李白诗中的“石门喷作金沙潭”。牛运震的赋写道:“排空之雪浪霏霏,拍岸之银涛皑皑”;仲宏道诗则云:“泉壑澜回声似雨,波涛翠卷叠如茵”,都是描写其波涛汹涌的景象。这里不仅风光如画,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尤其是唐代李白杜甫在这里举杯痛饮,流连赋诗,“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即写于这里,更使这里名传遐迩。其不远处即有纪念李白的建筑青莲阁。金口秋波是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景,周围环境地貌也变化不大,金口坝近年已经加固重修,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舞雩春风
舞雩春风 舞雩台是古代祭天求雨的地方。《论语》中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话。而沂水正是从曲阜城南流到金口坝汇入泗水的,因此沂水和舞雩台都是有深厚文化意味的地方。兖州的舞雩台建在泗河南大桥北端东侧,因后来河堤外扩,故址现已大半压在堤下。“长林散日而青葱,高树团云而叆叇。阴阴嘉木,涤我烦襟;习习和风,吹人裾带”(牛运震);“浅淡桃花红入座,依微柳色绿当丛”(仲宏道),“古台风物近如何,簇簇寒林远远波”(张庭桂);都是写那里的风光。春天,读书人到那里踏青,他们遥想当年孔子和弟子的故事,无疑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天旱时候,地方官往往在那里举行求雨仪式;明初,朱元璋派人代朱檀祭告鲁国山川的典礼,也是在那里举行的。事后将祭文刊石立碑,据记载碑就在舞雩台上,但现已不知所在。
南楼夕月
南楼夕月 南楼,因杜甫《登兖州城楼》诗“南楼纵目初”而著名,其地即今九州大道路北的少陵台,是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称“杜甫台”,清初方文(尔止)的《鲁游草·兖州古南楼》:“兖州古南楼,今化为荒台。台名曰杜甫,昔人何谬哉!岂有先贤名,呼斥同婴孩?我来台上游,彷徨复徘徊。因谓守土者,何不剪蒿莱?重构堂三楹,以祀千古才。易名曰工部,勒石垂将来。此事亦风流,群公互相推。总之劫火后,古迹多成灰。任彼天壤名,轻视如浮埃。”不知道是否因为方文的建议,清顺治十四年(1657),滋阳知县赵蕙芽在台上建了亭子,又立了杜甫画像碑,碑上除录了杜甫《登兖州城楼诗》外,还有署“西楚后学严翼玉”的《登少陵台怀杜子美》诗,诗中有“台以君名留岁岁,石残荒草断蓬蓬”句。后来亭子又毁,碑现存博物馆。从牛梦英《南楼怀古》诗“殿毁曾无迹,碑荒不辨铭”以及其他人咏南楼夕月的诗看,少陵台一直是荒凉冷落的,然而一堆黄土、半钩残月,却正是人们缅怀诗圣的最佳去处;“溶溶台上月,曾照当年杯”(朱颐墉);“偶然一览成胜概,巍然块土属名丘”(刘兰秀);“浮云不共先生住,细草还同杰句留”(仲宏道);这夕月,这荒草,都与千年前那位伟大人物有关,因此这里也便成了文人心中的圣土,原本的平淡无奇成为意境悠远,引人遐思,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兴隆塔影
兴隆塔影 现位于市博物馆院内的兴隆塔,高54米,13层,因建于兴隆寺而得名,寺早已毁圯无痕而塔岿然独存。“屼峍高临斗,峥嵘直插天”(朱当沔);“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仲宏道),都是描摹其巍然高耸之姿。“影落灵光”句是说傍晚时分塔的影子可以伸到东边三十里外的曲阜(曲阜有古鲁灵光殿遗址),这也是兴隆塔影之称的由来。沿塔中梯级可以登至七层平台,这里多少年来都是兖州城的制高点,抚栏远眺,一派苍茫,有人说能看到曲阜的大成殿,这在古代也许不是夸张之辞。明万历元年府志记此塔“隋开皇间建,高十三层,中虚,可登顶颠,有尉迟公修建年月。”清仲宏道诗中有“碧苔渐蚀开皇字”句,与府志所记正合。但《滋阳县志》却记此塔建于仁寿二年(602年)。张驭寰先生的文章(载《故宫博物馆院刊》)亦认为此塔建于仁寿二年,是当时全国第二批建的五十三座之一。张先生大概是未见上述记载,而是根据史籍记载的仁寿元年隋文帝曾令内史豫章王暕宣谕《隋国立舍利塔诏》一事的推测。还有,《续高僧传》也记有兖州僧法性于仁寿初年诏送佛舍利于兖州普乐寺。普乐寺即后来的兴隆寺。当然,当时所建之塔多为木结构,极易损坏,其后多有重建和修葺。而2008年对此塔地宫的发掘,不仅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珍贵文物和佛教圣物,也使人确知此塔其实是建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与塔上现存的一件嘉祐八年 三月的题名石刻正相符合。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兖州测绘此塔,在《中国建筑史》上著录云:“山东滋阳县兴隆寺塔,形制颇为奇特。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按梁先生的推断已被证实。又,罗哲文著《中国古塔》,亦著录有此塔,云“按现有实物推断,塔应是宋代遗物”。综合以上介绍,我们可以认为此塔为隋代始建而宋代重建。另外,塔上又有清代碑刻多块,如康熙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三十九年、五十九年均有题刻,这些题刻多在五、六层上。这是因为清代又有过较大规模的维修。据《中国地震目录》,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有过一次以郯城、临沂为中心的大地震,康熙版《滋阳县志》载“震毁房屋,压死男妇多人,兴隆寺塔毁”。这次维修,前后历时几乎三十年之久,最后毕其功者即著名的兖州知府金一风。塔上还有很多近代人用锐器刻划的字迹,如“困兖人缪振国北平”;“平原县石信卿于民国念六年(1937)避倭乱于此留念”;“德昌县名西郡浦庄村中井清昭和十三年(1938)五月”;“香川县绫歌郡府中村永秀雄昭和十三年五月六日”等。其中后二者显系日本人。这些虽不是正式铭刻,但亦反映了当时的雪泥鸿爪,是日寇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令人读了颇生沧桑之感。兴隆塔见证承載了太多的历史,是兖州历史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现在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灵泉
石佛灵泉 石佛寺是始建不晚于宋代的名刹,因寺中有石佛造像而得名。而寺中更负盛名的是一古井,俗称八角琉璃井,这井水质甘甜,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人称灵泉圣水。井中有一石头,上有经咒,据说天旱时使人将石取出,举行仪式以祈雨,十分灵验。《滋阳县志》上就录有清代县令莫炽在石佛寺祈雨有验的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在古代,石佛寺景色之青幽绝俗是无疑的。这里远离尘嚣,宝殿庄严,古树参天,梵呗声声入耳。“青枫荫我能忘俗,老桧依人似解禅”(仲宏道);“一泓寒浸玉,千丈倒垂虹;草色栏边绿,天光镜里空”(朱当沔);都是对这里景色的写照。这个寺院历史悠久且规模宏大,在古代兼有接待香客住宿的功能,战争时候还在寺里驻过军。寺外有历代僧人的墓葬区,塔碑成林。石佛寺大约在民国以后逐渐颓败,历次战争又受重创,现在已毫无踪迹可寻。其大体位置在今城东北豆腐店村西北。在那里出土过埋葬僧人用的瓷缸;有关石佛寺的碑刻还有时可以在田间小桥上见到,而那有名的石佛及井中灵石早已不知所在了。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蓝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