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西游记》的动画片、电视剧,以及各种版本的图画书、儿童精简版名著读本(就是没看原著。。。),觉得《西游记》单纯是一个师徒四人相遇相知相守,风雨同舟,打怪升级,最终功德圆满的故事,还深深为大圣不屈不挠保护师傅,降妖除魔的精神所感动。现在吧,觉得,怎么说呢,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适龄读物吧。
先谈谈86版电视剧《西游记》吧。
相信很多人都一样,无数个暑假寒假都是抱着电视看这部经典老剧度过的。刷了无数遍之后,也具体说不出这部剧好在哪,但就是一遇到就再也切不动台了。
对比一下近年来重拍的几部《西游记》,又好像明白了它好在哪。
86版虽然资金花费、拍摄手段、后期处理等各方面都不如现在的新版,但是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演员们对西游角色的认真程度和对演艺艺术的热爱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再也无法重现的,我们喜欢的,可能就是那份情怀吧。现在的很多电影电视剧,主角只要把露脸的部分演一演,其它全部由替身代劳,相比之下,啧啧。
86版取景基本都是真实环境,而新版好多都是直接合成个背景,技术手段上去了,真实感却下降了。给人的感觉是,没那么走心。
86版好多演员都堪称戏骨,尽管他们可能在剧中只扮演了一个昙花一现的角色。如今,当年的演员都已韶华不再,甚至好多人已经与世长辞,但他们每次露面,都广受欢迎。现在的演员,除了少数几位影帝影后,又有几人能做到呢。看过无数个人扮演的孙悟空,有谁比得了六小龄童呢(当然西游降魔里黄渤演的也不错,而且那个奇丑无比的扮相其实反而更接近原著)。
这里插播一条不知道谁写的段子:
俩妹子站在超市琳琅满目的饮料柜前犯了选择困难症。一个开口说,你看没看六小龄童老师给可乐拍的贺岁广告?另一个道,看了看了,真是太感人了,要不咱就喝可乐吧。于是,俩人一人拎一瓶可口可乐去付款了。
虽然现在觉得86版电视剧并没有拍出原著的精髓,但它仍然是我最喜爱的影视作品,没有之一。毕竟,忘了谁曾经说过,一旦搬上荧幕,就是完全不同于小说的另一个世界了。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释厄传》是《西游记》成书以前的版本,虽然没有看过,但是这个名字我很是喜欢,而且觉得这个名字比西游记更有味道,更能反映西游之路的本质。
一部好的小说,不光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更应该有着现实意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引起跨越时空的共鸣。如果只是刷刷怪,升升级,恐怕西游记不会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事实上,原著中在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明线下,还有几条错综复杂的暗线紧密交织。这也是西游记吸引我一读再读的原因之一。
原著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每一次重新阅读,都会发现好多以前没发现,又精彩的无与伦比的细节。
看的越多,对善恶是非这些以前觉得非黑即白的东西越是理解的更深刻,也逐渐明白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我想,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吧,作者用虚构的东西,传达给我们他所看到的世界。有些东西并不是作者的本意,经过读者的自行感悟和升华,也更血肉饱满。但是,并不是像阅读题那样强行套用公式,那样读的书,是死的。
西去之路的明线一览无遗,暗线却颇值得说道。
第一次看到原著目录的时候,真的是一脸懵逼。里面好多词汇简直难以理解,随着对情节的深入阅读,以及对目录中出现的一些词的考查,才发现,原著中还隐藏着这样精彩的暗线。
首先,佛道势力之争(当然还有其他势力,以后会谈到),这个绝对是最主要的暗线。如果从佛道两教的教义以及宗旨来看,一个大慈大悲,引人向善,一个清静无为,与世无争,都是正能量满满,无欲无求,没什么势力争端可言。但是,西游记中的佛道是融入了人性的,并非纯粹的哲学意义。因此在解读的过程中,不能将其看作真理与真善美的代表。佛道之争,其实影射了作者所处时代的一些社会现实,也让西游记的情节更跌宕起伏,增加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
其次,西游的过程也体现了修行的过程。与自己的无知斗争,与自己的人性缺点斗争,与自己潜意识里的邪恶斗争。通往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
再者,西游记也对中国古典自然科学——阴阳五行学说加以阐释。阴阳五行,在有些人看来是迷信,然而我个人认为,它是超越了时代的,可以上至哲学高度,下至世间万物的高级科学。大道至简,圣人无言。
另外,从目录可以看出,西游记还是一本道家炼丹的书籍,只不过这里把配方融进了故事里,故事又可总结出炼丹的法门。这个我并没有时间精力去研究,主要是没有条件,当然也不感兴趣。但是我也会稍微谈谈自己的看法。
好的作者,走自己的心,卓越的作者,走世人的心。出世和入世,其实并不矛盾。
取经之路,略得一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