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应该围攻马思纯

真不应该围攻马思纯

Sir电影 内地女星 2018-12-18 23:45:29 157

娱乐圈的人设崩塌得太不消停了,数不过来。


但有一个“崩塌”,不能让它就这么轻易过去。


哪怕群嘲再多。


Sir也想听听不一样的声音——


文 | 钱德勒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万万没想到,女演员马思纯竟然因为一则读后感被群嘲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消息称许鞍华要将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搬上银幕,编剧之一有王安忆,女主角葛薇龙有望落在马思纯头上。


可能是投桃报李,她在微博上分享读原著的感言:


见了你,我就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我感动但不羡慕。

你在我心里哪怕已是百转千回日复一日,如今我也只会祈祷念念不忘,会有回响……



结果,被一些读书人指出——


她是不是读错书?


原著哪里有那么谦卑而美好的爱情。


张爱玲小姐明明写的是体面下的欲望交易,是残忍的,也是不由分说的命运玩弄。


最刺眼的硬伤是,第一句话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可是处女小说作品《第一炉香》面世时,张爱玲还不认识胡兰成,穿越了?尴尬了。


马思纯回复评论,解释是看过书的某一点生出的感想,但部分网友还不满意,继续纠缠“原来马思纯不读书”的“原罪”。


最后,马思纯只能“告饶”,继续发微博:


“感谢指正,虚心接受……”



读错了,认个错,继续读。


这本来就是每个人在读书求知上都会遇到的小事。


但到了马思纯这,事态好像就严重了——


你没文化,你人设崩塌。



这事我一直觉得吊诡。


30岁的年轻女演员如果在微博上列队点赞,或者自我企宣,甚至只接广告卖货,估计有些人不会大惊小怪,都习以为常。


而但凡想读点书,追求一下哪怕浅层次的精神分享,却被群嘲。


或许,她的确读错了书。


或许,她认真读了,但就真的读到了“谦卑而美好的爱情”。


那也是她自己的读后感,是自己通向更辽阔精神世界的一条道路,那起码比躺在混沌的泥坑里好吧。


设想,如果把马思纯换成普通人——因为读后感写得不合格,就被老师点名批评,同学们群起而攻之。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们什么时候以文艺之名去审判,去党同伐异了?


问题在这,我要好好掰扯一下。



什么是演员的职业素养



在我看来,演员当然可以读书,也需要读书。


读书会让他们去验证表演里出现的直观感受,在创作某些有文学基因的作品时,提前预习。


比如许鞍华在拍《黄金时代》,编剧李樯就硬性规定全剧组演员要阅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甚至这本书几乎可以看成是进驻这个剧组的门槛。


《黄金时代》剧组,被托举的就是李樯


《奇葩说》,有最经典的读书人打架。


詹青云提到,19世纪最后一天,欧洲的科学家们汇聚一堂,开尔文说:物理学成就的大厦已经落成。


陈铭马上说,还有半句话被你掩盖了: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那两朵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关于《文学回忆录》的例子,我们当然可以用来论证演员读书的重要性。


但是,每一个演员读书都从自己的性别、经历、情绪出发。


你真能确定,他们读到的就是同一本《文学回忆录》吗?


如果有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揪出他们来问读后感,我很怀疑很多演员的发言可能会掉进跟马思纯一样的坑。


但在这个剧组里,他们已经算是行当里专业素养很靠前的一批演员了。


演员可以去读书,但不要强求他们做出一篇高分阅读理解。


术业有专攻。


演员的本职工作,形象地说就是入戏,“骗”观众去相信。


他们需要更多地动用跟文字迥异的系统操作:声音的,形体的,表情的,情绪的……去塑造角色,让剧本的文字活起来。


所以演员通向角色,是直接体验式的,而不是要求书面化。


我认为,会演戏是演员的职业素养,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好读书,会读书,就是竞赛题了。


马思纯是不是好演员?


目前看上去像,一尊金马影后奖杯能够证明,并且她还在成长中。


《七月与安生》


从她有意识去阅读《第一炉香》就侧面证明:


她不是那种流量小花,没打算靠表情包撑完一出戏。


她也没有删掉“读错书”的微博,也说明她希望进入一个开放的话语场——


说错了,没关系,下次我可以说得更好。


这样不是挺好吗?



读书背后的势利眼



我看到有一些文章提到好莱坞已故巨星玛丽莲·梦露深感自己的肤浅,她曾说:


我不得不要打败自己的内心去演那些笨女孩,问些愚蠢的问题。我知道自己有多么三流,可以感到自己天赋的匮乏,就像穿着廉价粗俗的内衣。但是上帝,我有多么渴望去学习,去改变,去进步。


于是,她如饥似渴,随时携带各种经典著作,在片场里阅读,包括像《尤利西斯》这样艰深的大部头。


她第三段婚姻就是和美国大师级的编剧阿瑟·米勒(代表作《推销员之死》)。



但梦露的痛苦也在于此,无论她如何努力,都融入不了阿瑟·米勒的圈子,没法参与他和那些知识分子朋友们的高谈阔论。


梦露读完了书,也说不到点子上。


但她就不是好演员了吗?就值得嘲笑吗?


是的,关于演员读书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美谈:


赵薇被拍到在北影教室里阅读严歌苓小说,林青霞打飞的去台湾听蒋勋说红楼的演讲课程,最后技痒出了两本散文集……


这些都是值得去分享的正面例子,这些女演员就像钻石一样,读书让他们的光泽又多了一面。


可是,她们最初在尘埃人间里发光的一刹那不是因为读书啊。


如果不是梦露、赵薇、林青霞,这些故事的传播力还有多少?


我们愿意在传奇身上附着更多的传奇色彩,一遍又一遍涂抹油彩。

 

最近,我刚好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名为《势利》。


副标题是“所谓上流社会及势利眼众生相”。



里面提到势利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对上,一种就是对下


就马思纯这次风波,就存在这两种势利,交织在一起。


刚才说到的大明星的例子,一旦读了书,我们就啧啧惊叹,纳入津津乐道的范畴里,主动或者被动忽略她们读书后的成果。


此为对上。


那么对于马思纯的群嘲,就是简单粗暴地矮化公众人物,将他们当成了发泄对象。


但凡出现他们觉得存在的bug或者裂缝,就上纲上线,捧出“戏子误国”的祖训家法伺候。


有些论点拿出身名牌大学的好莱坞明星直接对标,但是真的有人去算过大数据吗?


读了名牌大学的明星就像抖森、娜塔莉·波特曼等等,在整个行业里的比例是多少?真的有比中国的高吗?


未必。


但这种对比背后的心态就是一种势利:拔高自己的品味,努力往鄙视链上端攀爬。


此为对下。


有一次我采访某位国内一线小生,规定命题是分享最近读书书目。他提到的是《流血的仕途》(讲述历史人物李斯的权谋故事),可是等到采访稿上版时,经纪人要求改为金宇澄的《繁花》,很显然后者是很有调性的严肃文学,提它是对自己人设的暗示——我是一个有品位的演员。


这件事的性质与汤唯的“香菇菜心”如出一辙。那么,如此更改素材的背后实际上也是行业自卑——我好怕被人认为自己“没文化”。


这不恰好满足了很多嘲讽马思纯的网友的心态——你看,我早就说没有几个演员读过书,没什么文化。


书有level的分别,但读什么书不是用来评判高低贵贱的。


还有一种势利更加微妙。


为何要讨论演员读不读书?


我记得因为艾玛·沃特森在英国伦敦发起了地铁丢书的活动,国内如法炮制,也找来几个明星“丢书”。



本质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是明星效应,类似促进分享的读书活动有人关注吗?


很多默默无闻读着书,发着微博分享的文艺青年,读得对还是不对,无人问津。


如果有,无意中被某人看见了,可能也会被嘲笑一句,矫情!


读书无罪,错的是我们势利了。


这种势利不但在读书一件事上发生魔力,折射人心,在其他领域上都发生过。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旅游、穿搭。


社交平台上,我确实看到一条又一条人为的鄙视链在束缚我们。


它一收紧,我们的包容心就缩小一圈,因而刻薄,因而愤怒。


我们如此关注自己和别人身处鄙视链的哪个环节,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不自信。


《势利》这本书说,只有一种人可以彻底地摆脱无休无止的品味、身份的军备竞赛,那就是有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人。


哪怕一个厨子,都能够跟大人物平起平坐。


恕我直言,如果马思纯再多拿几个影后奖杯,她读不读错都没关系。


她将获得更大的容错空间,就像林青霞,也可以在自己的散文集里自嘲为了写好一句话,穿着睡袍在化妆镜前推敲一个晚上,写到紧张痉挛。



谁来规定怎么读书?



我赞同演员,所有明星都去读书。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时不时在微博上分享感言,对于公众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需要文艺,那是一种摆脱庸常的能力。


最能戕害文艺的,不是因为有几个明星读错书,领错了情。


而是我们建立一个虚拟的法庭,拔高文艺到特权的位置上,有门槛,也有对错。


那么,文艺才真的是精致而无用的玩意儿。


因为文艺也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等到了诗人余秀华、作家李娟、演员春夏等。


说到余秀华,今年初她也遇到过一次“不够格”的质疑。


诗人食指在某发布会上向余秀华发难——


“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咖啡、聊聊天、看看书、打打炮?”


一个诗人

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

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

从农村出来的诗人

把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

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

这不可怕么



你看,这不也像是那些对马思纯说的话——


《第一炉香》竟然只读出了青春文学,你把张爱玲深刻的主旨放在哪里?


其实,余秀华在自己的周末里不去“伟大”,马思纯在自己浅显的理解里读着张爱玲,都妨碍不到谁。


也许唯一妨碍到的……


是“资深人士”们的话语权和存在感?


比起读错了张爱玲的马思纯,这种“你必须正确”的大一统才更值得警惕。


明星应该怎么读书?我觉得就随他们去读吧。


不必刻薄地讽刺什么附庸风雅。


一个人还愿意去附庸风雅,即使他本身不够风雅,也起码是对风雅抱有着朴素的向往。


有人说:马思纯,你自己读不懂为什么不花钱找个公关把关文案?


你看,我们愿意接受一个包装得没有破绽的人设,也不愿意去包容一个真实露怯的明星。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不支持对马思纯式读书的穷追猛打?


我不相信那是读书风气的兴盛。


那只会是谎言的横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