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杨树浦、五角场、工人新村……“大杨浦”为什么这么大?

【记忆】杨树浦、五角场、工人新村……“大杨浦”为什么这么大?

上海好精彩 日韩男星 2019-02-24 13:26:20 1079

这一年,你经历过许多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日子,也忍受过很多舟车劳顿、不为人知的苦楚。 看到别人极速前进的时候,你偶尔也会沮丧失落、急切恐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萌生起放弃一切的念头。 但为了心底的梦和爱,你咬着牙,一次次重新出发,一遍遍给自己加油打气。你告诉自己:微苦微涩,都是生命成长的体验,不要灰心,要不忘初心。 就算遇到再多的挫折,你也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就算面对再多的嘲讽,你也坚守着内心的纯粹与憧憬。 这一年,你经历过许多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日子,也忍受过很多舟车劳顿、不为人知的苦楚。 看到别人极速前进的时候,你偶尔也会沮丧失落、急切恐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萌生起放弃一切的念头。 但为了心底的梦和爱,你咬着牙,一次次重新出发,一遍遍给自己加油打气。你告诉自己:微苦微涩,都是生命成长的体验,不要灰心,要不忘初心。 就算遇到再多的挫折,你也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就算面对再多的嘲讽,你也坚守着内心的纯粹与憧憬。     
          
        

杨浦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隔江相望。对于沪东地区市民来讲,这片热土人多地广,底蕴深厚,生于斯,长于斯。


01

“杨树浦”在哪里?


众所周知,杨浦区因杨树浦得名。那么“杨树浦”在哪里?它是河道名、路名,也是区域俗称和行政区划名,还曾经是码头名称。

杨树浦是沪东地区主要河道之一,西北起于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它曾有许多别名,诸如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等。用河道作为租地边界是通用的手法,类似的有洋泾浜、泥城浜等,而当时还没有杨树浦路。19世纪中后期,由于杨树浦多以地名出现,故此河道也改名“杨树浦港”。

19世纪60年代开始,各类码头及相关的船舶修造、仓储货运等洋行商号开始从苏州河口沿黄浦江岸线逐渐向东延伸。于此同时,随着工商业活动发展,相关市政配套设施都相继而来。1864年,租界当局在现虹口境内最先开筑熙华德路(Seward Road,现长治路)和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现大名路)。


1866年英文上海港地图,北部和东部基本还是未开发状态,黄浦江沿岸有零星码头,道路也只标注了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


1887年英文上海港地图,东部所绘制的内容明显丰富许多,杨树浦路也在其中


而杨树浦路事实上就是在百老汇路基础上向东延伸的结果,1869年开筑,一年后筑至杨树浦西岸,并以该河道冠名。这种以筑路讫点命名的习惯在租界较为常见,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徐家汇路(历史上有两条徐家汇路,一条是现今肇嘉浜路的北幅路面,另一条是现今的华山路)、法华路(现复兴中路部分路段)都是如此。

1872年之后,杨树浦路基本形成了现今的格局,西起惠民路东至黎平路,跨杨浦、虹口两区,全长5586米。随着道路的修筑,至1899年公共租界再次扩张,杨树浦路两侧及黄浦江沿岸逐渐繁荣起来,也形成了多处工商业区块和居民点,此时的“杨树浦”已不单单是路名,而更多是对这一区域的俗称。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东区局部,各种地名标注十分详细。而Yangtszepoo也已成为片区名 


02

为什么讲“大”杨浦


讲杨浦的“大”,首先是区域面积。而杨浦区历史沿革中的建置变化内容也是较为丰富的。


1927年,引翔、江湾、殷行3乡划归上海特别市。次年7月,改为引翔、江湾、殷行3个区。1945年抗战胜利,分属新市街区和江湾区。1952年,新市、江湾两区合并为江湾区。1956年,隶北郊区。1958年,撤消北郊区,该地区从1956至1984年期间先后划入杨浦区。


1952年和1956年的上海市政图,区划的变化一目了然 


杨浦区还曾管辖过浦东部分地区。1911年,洋泾市设立。1928年改称洋泾区。上川路以东属高桥区,以西属洋泾区。1952年,分属高桥、东昌两区。1956年并入东郊区。1958年撤东郊、东昌区,成立浦东县。1960年撤浦东县,浦东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带划归杨浦区,建立沪东街道办事处。1984年划入川沙县部分地区,划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办事处。1993年3月,歇浦路街道划归浦东新区。


从仅仅7.7平方公里、人口为65985人(1946年统计)的杨树浦区发展到现今60.73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31.34万(《上海年鉴》2018版数据),杨浦区已是上海中心城区之首,这个“大”名副其实。


而更深层次“大”的缘由,还是来自于杨浦地域丰富的内涵。市中心城区曾经最大的工业基地、塔吊林立的港区,大片的历史街区和工人新村、众多的高等学府以及曾经规划中的“远东第一”市中心,这一切都决定了杨浦区的大背景、大格局。


20世纪80年代的杨浦区航拍影像 


03

工人新村由何而来?


19世纪中叶,现杨浦境内尚属县郊僻壤。农民自建住宅形成众多的自然村落。1863年和1899年,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前来谋生。他们一般只能在工厂附近的空荒地上搭建草棚栖身。由此小木桥、茅家塘、蒋家浜等棚户区相继出现。


20世纪初的杨树浦路影像


20世纪初,房地产商始于杨树浦路北侧兴建里弄房屋,经营住宅买卖、租赁业务,并逐步向北发展,形成数量众多的住宅群。至1949年前夕,全区共有各类住宅190.46万平方米,其中旧式里弄约115万平方米,棚户陋屋约60万平方米,这两项加起来约占比92%。而大部分的产业工人都居住在这些条件艰苦,空间局促的居所内。


1952年4月,市政府设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在全市统筹兴建二万户工人住宅,其中就有一万户建在杨浦,分为4个基地:一号基地为长白一村、二村;二号基地为控江一村、二村;三号基地为凤城新村(一村);四号基地为鞍山一村、二村,征用原江湾区农田65.52公顷。1952年8月15日开工,1953年5月竣工。总计建房530幢100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1个门牌号)1万户。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这是杨浦地区兴建的第一批工人新村住宅,俗称“两万户工房”。


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分布图


在市统建新工房的推动下,杨浦区域内一些较大的企业单位也自筹资金,按照“两万户工房”的设计标准,分散建造了一批职工住宅。1952年,上海柴油机厂建工农新村。1953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第一车场在四平路建公交新村。上海电缆厂、医疗器械厂、农业药械厂、第一制药厂、锅炉厂、红星制车厂,也分别在延吉东路、杨家浜、本溪路、大连路、敦化路、控江路等处建造新工房。


1972年拍摄的凤城新村三层住宅

1972年拍摄的控江中学大门

1972年拍摄的凤城新村本溪路幼儿园


上述这些工房构成了杨浦工人新村最早的板块,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人聚居区之一。到20世纪50年代末,杨浦区已建有大小新村43个,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3~6层的新村住宅片区也相继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有近千个单位在杨浦区内建房。1985—1990年,每年竣工面积达70万~80万平方米。1982年,境内继长白小区之后,又在北部中原地区新辟市光、开鲁、国和、工农、民星等住宅小区。同时改造凌家木桥、引翔港等大批简屋棚户。


现存的民主二村20世纪50年代老公房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长白新村二期 

20世纪80年代的延吉新村及延春公园

1990年上海市区各类居住房屋分布情况,杨浦区新工房数量很大


06

五角场为什么是“市中心”?



五角场,地处上海东北区域,历史上江湾地区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1928年7月,各区视察和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建设新市中心区的思路。


“大上海计划”之三足鼎立航拍照。市政府居中,博物馆和图书馆分列东西,其中博物馆似乎还未完工


1929年后,实施“大上海计划”,筑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五条交通干道,俗称五角场。其实“大上海计划”之初,此地为“市中心区”。


1936年绘制的“上海市中心区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纷纷回来重建家园,五条干道形成的环岛区域内,居住区、商业也逐渐发展。环岛地区成为通往吴淞、闸北、浦东和市中心的必经之地,车辆行人增多,附近居民遂称之为五角场,但正式以五角场命名的单位是1949年的五角场村小学,以及1950年4月建立的五角场乡。


20世纪80年代航拍的五角场中心

1983年9月18日—10月1日,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这是1949年后首次在首都以外城市举办的全运会。图为在江湾体育场(前身为上海市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盛况


1956年1月,江湾区将邯郸路办事处与市中心办事处合并,改称五角场办事处,正式完成以五角场代替市中心区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9月,五角场地区15.9平方公里划归为杨浦区。1991年,市城市总体规划把五角场列入城市副中心。现今,以五角场环岛为核心的商业圈已经成为上海市区东北部的核心区域。


07

大学的集聚是何缘由?

20世纪20年代的沪江大学校园,远处可见黄浦江面 


1906年,浸会学道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筹划合并事宜,并决定购置土地建设新址,即现今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1908年1月21日,学校第一幢建筑物思晏堂(Yates Hall)奠基。1912年农历新年起,两校正式合并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1914年定名中文校名“沪江大学”。1929年,沪江大学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1951年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沪江大学被撤销,各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属上海理工大学)。


而复旦大学落户杨浦境内,也是与学校的发展有关。


1903年创建震旦学院;1905年震旦学院因外籍传教士干涉校政发生学潮,130名学生愤然离校,后立新校。1905年,筹集建校资金,并定名“复旦”。


其后暂借安而近路(今安庆路)教学,后又迁址李公祠(现今华山路复旦中学)。1912年12月,1918年,募集资金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1920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抗战期间复旦大学被迫前往内地,1946年重回江湾,也就是现今的邯郸路校区。


1922年5月2日《申报》关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落成的新闻

复旦大学校门,摄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 


类似情况的还有同济大学。其前身是由德国军医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 1907年创立的德文医学堂。校址先后位于凤阳路和复兴中路。1918年,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1923年3月17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工科为大学,随即同济校董会定名为“同济大学”。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同济吴淞校区被日寇炸毁,学校也被迫辗转内地。1946年学校返沪后分散办学,其中工学院设在其美路(今四平路)。1949年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四平路兴建新校区。


1979年航拍的四平路同济大学及周边区域


1949年时,杨浦境内共有高等学校9所,其中国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音乐专科学校;市立专科学校有工业专科学校、体育专科学校、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教会学校有沪江大学;私立学校有新中国法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学校。


1990年,杨浦区内共有全日制高等学校15所,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


09

共青森林公园为何令人难忘?


共青森林公园位于杨浦区东北部,军工路2000号,东临黄浦江,南至嫩江路。占地115公顷。其中水面积13.3公顷。公园的园址原系江湾区巽河乡的临江滩涂、村庄和农田。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疏浚黄浦江航道,将该地区原有的黄村、陆家宅及兴隆村等4个自然村迁移,用作市疏浚公司吹泥填高的地基。


1956年和1957年,市房地产管理局发文,同意将吹泥地拨给市园林管理处作苗圃用地。上海市委发动全市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约50万青年和团员,在已吹积成形的1300亩淤地上参加围垦植树的义务劳动,历经2个月,完成苗圃一期工程。为纪念团员、青年在建圃工程中的贡献,将苗圃取名为“共青苗圃”。1982年起将共青苗圃嫩江路以北部分改建为公园,1986年国庆节对外开放。园区培植香樟、雪松、银杏等名贵树木万棵。分为大树林区、骑马区、森林区、人生纪念林区和青少年活动区等游览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森林公园。


1979年共青苗圃及周边区域航拍


绿意葱茏的公园不仅是上海的绿洲,也是娱乐者的天堂,掩映在绿阴丛中的特色娱乐对申城市民来说也别有一番意趣。为迎合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游客的需要,公园设置了30多项富有野趣性、挑战性、运动性、刺激性、情趣性的娱乐项目。除了上海人熟知和青睐的野外烧烤、骑马、手划船、森林小火车等充满野趣和森林情趣的传统特色项目,也有年轻人时尚的挑战项目,如过山车、滑索等。丰富的水上项目也是游人在绿色中感受欢乐的比较不错的选择。喜爱运动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欢乐天地,有攀岩、打网球、踢足球、放风筝、骑自行车等等。


在共青苗圃参加义务劳动的市民


小火车一直是共青森林公园的特色经典项目,它也承载了很多上海市民的美好记忆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