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ly
Beauty
作为华语乐坛的流行天后,蔡依林从来都是特别的。
从与周杰伦的恋情开始,就被骂“抱周杰伦大腿,离开周杰伦什么都不是”;“地才蓝”演唱会开始被黑长达十年,从中延伸出的“淋文化”更是这十年来最火的亚文化,甚至到现在,仍然有大量她的表情包在网络上游弋;《舞娘》拿下金曲奖更被乐评怒骂玷污金曲奖;直到《大艺术家》,她的专辑依然是毁誉参半。
直到2014年口碑销量齐飞,更是斩获金曲奖的《呸》,她的音乐才开始被世人正视。
而2018年12月26日发行的《Ugly Beauty》更是承载了太多的期待与渴求,无论是她的歌迷,或是她本人。
一、自我的和解
《Ugly Beauty》源自于她的内心观察,不同于以往的各张专辑,蔡依林的个人欲望和情感表达在这张专辑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她甚至亲自创作了这张专辑中的六首单曲。在唱跳实力以及对音乐元素把控都达到顶峰的她,为了专辑想法更好的表达,甚至去学习了各种乐器。
如她所言:“想跟大家分享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情绪’,这些都是我经过和感受过的。我是个很乐意分享的人,今天做这张专辑就是抛砖引玉的感觉,希望用我的故事去勾出大家更多的故事,这也是这张专辑想做的目标,也是我当歌手的意义”。
她曾经有过很痛苦的时光,那是她迫于大众压力而不断追求完美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她急于向世人证明她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她的用力过猛更是招致了数不清的嘲笑。
而这张专辑的意义在于,过去的不甘心她已经不在乎了,她希望直面过去的伤痛,向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这张专辑是前卫的,无论是混音方式的打乱,人声与Drum&Bass的重低音的重建,还是她下力气的饶舌。在一整张专辑里,摆脱了廉价舞曲的桎梏,以电子为主元素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二、《怪美的》
12月21日,首支宣传单曲《怪美的》一经上线,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是一支很不一样的单曲,而蔡依林新专辑的独特性和前卫,从这只单曲可见一斑。因为你无法从蔡依林以往的任何一支单曲中找到这支单曲的痕迹。
这支单曲没有洗脑的hook,整体以一种割裂的碎片化姿态呈现,全曲被分成了好几个模块,但怪异又怪异在它是能聚拢的。这种旋律的切割对听众其实不太友好,不太舒畅的聆听体验往往切分了很多受众人群,无形之中抬高了门槛。所以这支单曲刚刚释出的时候,毁誉参半,与《Play!我呸》的情况相似。
全曲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弹舌的和嘴唇的音效,通过这俏皮的音效有效的拉拢整支单曲的整体性。而这种音效下突显了蔡依林的意图,站在一个高点去批判流行音乐,从这种碎片化的切割旋律中寻找新的支点。
而在新专辑发布的今天,蔡依林还释出了这支先行单曲的MV。从MV看出了蔡依林的释然,她似乎把之前那些难以启齿和面对的质疑和嘲笑,统统摆上台来,正面回应。在MV中,她把自己“地才演唱会”的形象搬进MV,来对那些嘲讽做出了回应。
她借这支单曲向大众表达了一个核心就是——接受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我就是怪美的,或许你接受不了,但我早已云淡风轻。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蔡依林一度哽咽,她说:“我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在当时只有越来越畏缩。在那种大环境下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丑的。那时候的我是封闭的……但我觉得这一些过去都是值得。我都走过来了,你也可以。”
蔡依林在MV中自嘲“地才演唱会”
三、蔡依林的大能量
有时候我在想作为一个音乐人甚至是一个偶像,他们能传递什么,或者是他们想传递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各个时候,在这个网络充分发达的现在,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是爆炸性的,这其中带给我们的东西你有什么甚至无法分辨无法过滤,这种日积月累的痕迹,终于对你的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个舆论杀人的时代,在这个充斥着偏见的世界,作为一个个体,到底如何才能持住内心?
蔡依林曾经说过:“喜欢我的人和讨厌我的人一样多”。诚然,没有人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关注你的人越多,越是有必要做出一个正能量的姿态来接受崇拜的诋毁的审视。
作为一个音乐人,从音乐向大众传递的信息和精神是一种任务。任何偶像都不可能是永远的,但是你遗留下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被世人遗忘是必然的,在音乐中的拥抱和接纳自己,传递世人以数倍的包容与爱,这才是一个音乐人所应该做出的正确表率。
而蔡依林拥有这样的能量,在她风起云涌的艺术生涯中,曾经面对过无数惊涛骇浪的攻击或是质疑,她怀疑过自己,她知道舞台的聚光灯和粉丝的追捧会让人迷失。但她还是忍痛揭开伤疤,不断的剖析,不断的反省,在那些个自己中,寻找到最真诚的自己,脆弱却勇敢的面对世人。
四、曲目推荐
每一首我都很喜欢。
直面内心,肯定自我的《恶之必要》
鼓励弱势群体的《玫瑰少年》
对审美发出质问的《红衣女孩》
肯定欲望,重视肉体感受的《甜秘密》
反击嘲讽的《你也有今天》
俏皮的爱恋《脑公》
讲究适当放松的《消极掰》
和自己对话的《你睡醒再看》
弥足珍贵的抒情曲《爱的罗曼史》、《如果我没有伤口》
• End •
作者 | 曾小羊
编辑 | 曾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