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名医-于波

龙江名医-于波

龙江名医说 内地男星 2022-04-18 16:45:35 666

于波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心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简介

1962年10月出生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成员

卫生部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主任及培训导师

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

黑龙江省内科学及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等十余部专业期刊杂志编委

同时任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ATVB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于波教授1987年本科毕业,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急诊科工作,任住院医师

1989年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1992年考取我国著名心血管及地方病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奠基人于维汉院士的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5年博士毕业,获得内科学博士学位

同年,分配到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工作,任心内科主治医师,

1997年被破格晋级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9年又被破格晋级为主任医师、教授

2000年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被聘为心内科副主任、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副主任,2002年12月被聘为心内一科主任,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被聘为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

2014年至今被聘为哈医大二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于波教授主要从事心脏病介入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腔内影像学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易损斑块检测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以及心脏移植免疫监测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擅长心脏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安置人工起搏器、射频消融、先心病封堵、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等方面积极进行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三十余项介入新疗法,应用不开胸微创的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多种心脏病

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模范教师

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第八届中国医师奖

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牵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课题”1项

“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一项

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诊疗创新研究团队“头雁”

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于波创新工作室

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

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项

发表文章449篇,其中SCI收录297篇,SCI文章为通讯作者161篇,累计影响因子1288.45,其中最高影响因子23.425

主编专著5部,牵头及参与行业内指南、共识制定10项


曾获

1、《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务院,2019年,排名第一。

2、《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2018年,排名第一。

3、《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2018年,排名第一。

4、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部,2019年,排名第一。

5、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

6、龙江名医,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

7、龙江工匠,黑龙江省总工会,2018年。

8、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于波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总工会,2021年。

9、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2017年。


学术成就

1、2016.9-2020.12,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十三五(科学技术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

课题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第二大死因,随着再灌注率的提高、门球(D2B)时间的缩短,美国 AMI 死亡率已降至 3%左右,中国 AMI 救治项目在过去 4 年间的连续开展使项目开展单位 AMI 再灌注率由 33%提高至 74%,AMI死亡率由 7-8%降至 3.8%,但目前 AMI 后心力衰竭(HF)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16-26%)。因此,如何降低 AMI 后 HF 是 AMI 救治面临的巨大挑战。降低 AMI 后 HF 的关键在于早期再灌注、缩短 D2B 时间和全程的心肌保护,两者需双管齐下,相辅相成。然而 D2B 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却不能进一步降低AMI 后 HF 的发生,因此全程心肌保护或将成为降低 AMI 后 HF 发生的有效手段。建立符合国情的 AMI 全程心肌保护体系是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本项目针对 AMI 后 HF 发生率高的问题,结合我国 AMI 救治现状,拟建立规范的 AMI 全程心肌保护体系,最终降低 AMI 后 1 年内 HF 发生率 5%以上:(1)建立优化救治流程的、多中心、大样本、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前瞻性 AMI研究队列,观察 AMI 后 1 年内 HF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2)评价全程心肌护关键技术(再灌注前、中、后),探索应用时机与策略;(3)心衰预警临床风险模型建立及 AMI 后 HF 分子表型评估。

2、2019.1.1-2023.12.31,基于双源多模多功能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系统研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

课题简介: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早期在体精确识别和进展机制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本项目拟研制基于双源多模多功能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系统。该成像系统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模态为核心,有机融合1.3μm和1.7μm双光源成像、偏振敏感成像、无标记三维微血管"造影"三种光学相干成像模态,实现易损斑块解剖结构、组织化学成分和斑块内微血管的多模成像,从多层次、多水平系统地揭示易损斑块病理生理信息。从血管内在体精确识别易损斑块出发,开展设备构建、重建算法、融合算法、验证体系、生物医学应用五个方面的系统研究,研制融合不同光学相干成像模态于一体的血管内高集成多功能成像设备,实现利用一台成像设备、一套融合算法、一次成像更完整精确地获取易损斑块内部多元信息的研究目标,开展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早期精确诊断以及风险预警的生物学应用研究,为易损斑块的早期精确诊断和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3、2022.1-2026.12,多模态跨尺度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成像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负责人。

课题简介:针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无法在体全面诊断、准确识别的国际性难题,本项目拟研制多模态跨尺度超高分辨冠状动脉成像系统。在前期研发的IVUS-OCT双模同步成像系统基础上,通过医工交叉优势互补,跨尺度融合超高分辨率μOCT及光谱成像、超声成像、荧光成像和冠脉造影并形成全新冠脉成像平台,实现同步获取易损斑块从大体、组织、细胞和分子多层面的全面影像信息。围绕实现易损斑块准确识别成像设备研制的核心目标,本项目拟开展超高分辨血管内成像、光-声融合成像、新型旋转接头和导管设计、图像融合,跨尺度图像配准、人工智能模型等创新性研究,研制国际首个有机融合不同模态成像技术于一体的多模态跨尺度超高分辨冠状动脉成像系统,实现利用一套系统,一根导管,一次成像,同时获取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从宏观组织到微观结构多维度信息的研究目标,实现易损斑块病理指标全覆盖式精准评估,为冠心病的机制全面解析,高危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全新的成像工具。

4、2014.1-2018.12,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相互作用与调控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课题简介:冠脉支架植入后仍存在支架内膜愈合不良、再狭窄及血

栓形成等严重不良事件。相关的研究表明动脉壁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影响支架内膜愈合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项目首次提出假说:支架内膜愈合与血管壁NF-κB炎症通路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调控机制。本研究拟在动物模型中,于不同病变基础上植入不同类型支架,结合血管内影像学技术、病理学检测技术及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研究不同阶段NF-κB、相关炎症代谢产物在血管壁内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确定NF-κB炎症通路的基础状态及支架植入后此信号通路的演变曲线,评价其与支架内膜愈合的关系,寻找与血管壁NF-κB变化曲线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并判定干预此信号通路的关键时间靶点及细胞靶点。同时通过干预NF-κB通路,调节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探讨NF-κB通路对支架内膜愈合过程的调控机制。本项目将为解决临床支架植入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新型支架系统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5、2020.7.1-2023.7.1,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转运后支架植入策略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

课题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疾病死亡原因之一。然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大量基层医院尚无法实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溶栓后联合转运PCI治疗策略的选择目前尚无充分的询证医学证据指引,从而导致众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未能获得最优治疗,导致出现心力衰竭或再次血运重建等中远期不良预后,加重医疗资源负担。为解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支架植入策略这一难题,研究团队立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优效性、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计划入组416例STEMI受试者,拟对患者在经过效果稳定、安全性高的新一代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在2-24小时内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及相应的PCI治疗,对比溶栓后即刻支架策略与延迟支架策略对STEMI患者的中长期预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该项目可为优化溶栓后转运PCI策略提供有力证据,其相应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机会,降低心肌梗死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另一方面可以帮扶基层医院,提高救治水平,节约社会成本。同时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全程心肌保护指南,向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理念

我从医数十载,身披白衣,见遍了人间疾苦,从而立之时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志为病者排忧解痛,到不惑之时,无畏艰难引进新技术誓为心梗患者谋求新出路,再到知天命之时,冲锋在前带领一方白衣助人民健康之完美。简而言之,我愿做一个好医生,利一方病者;做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利一代病者;做一个好老师,不求流芳千古,只求人间少疾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