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养生6要点

浅论中医养生6要点

初天麟天医堂 日韩男星 2022-04-11 23:34:39 342

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所谓生,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有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本文从6个方面浅论中医养生。


中医以人为本

自从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之后,一百多年以来,中医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医的特色是什么?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曾经引发了广泛的论争,现在这些疑问逐步得到了解决。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正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医诊所遍及五大洲的许多国家,中医以她优秀的特质,走向了世界,成了时尚新潮。尤其是经历了2003年突发的SARS疫情的考验,更加显示了中医药的重要性。SARS疫情初期,因病因不明,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高,在人群中迅即产生恐惧。中医药介人治疗之后,通过改善症状,减少激素用量,积极治疗合并症,最终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减少死亡率,中医药在非典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各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对中医有了很高的评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在世界上的传播。


简而言之,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西医是“我来拯救你”的医学。所谓“我来帮助你”,就是紧密依靠病人自己的恢复能力,帮助患者从疾病状态转化为健康状态。西医的“我来拯救你”,就是把你的病灶找出来,杀灭你体内的病菌、病毒,消除你体内的病灶,阻断你的某些受体,拮抗你的某些物质,或者给你切除某个器官,移植某个器官,放人某个支架等等。中医治病的办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针灸、按摩、气功、药物等手段,帮助你恢复正气驱逐邪气,恢复原有的平衡。


中医治疗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措施办法廉便,毒副作用少,深受病患者喜爱。应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中药治疗剂型的创新,便于病患者携带使用。中医治未病历史悠久,前景灿烂。中西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方法、处理方式、使用的手段都有明显的区别。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共同保卫人们的健康,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途径。


中医养生三部曲

中国保健养生先后经历三个层次。古代侧重生理养生,近代较多讲究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强调哲学养生,形成中医养生三部曲。


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以适度锻炼,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适当休息,以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均衡饮食而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起居有常而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如能守此四者,“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常可健康长寿,而度百岁。


心理养生注重调摄情志和修养德行。这里所说的“情志”,即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们受各种外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反映,它们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而持久的刺激,尤其在自身过于敏感时,往往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责中和”,如此内则七情无扰,外则六淫不侵。所谓德行,意即道德行为。孔老夫子云“仁而寿”,“有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揽全局的第一大法。


哲学养生主要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概括了哲学养生的要义。其中的六然包括:“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和“失意泰然”。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种哲学养生,应该说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


中医养生有规律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方法,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


养生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日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其余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气功养生、药物养生均体现这一规律。



中医讲究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上,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整体的部分,在生命活动中必然受到整体的调控与制约。


对于人的整体性的把握使中医学家能辩证地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除了研究不同脏腑组织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外,常更注重观察各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的制约作用,探讨在疾病过程中,重视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脏腑、气血的传变影响。例如在疾病诊断上,舌诊、脉诊之所以成为中医诊疗手段中的特色,就是因为舌与脉和全身脏腑功能状态紧密联系,其不同改变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情况。在病因诊断上,中医学更注重局部病变与全身脏腑组织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责之于局部。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就是将局部病变放在个体心身合一的整体背景下考察,找出致病的内在根源,并在治疗时从局部到整体共同考虑,往往可获得较为长久而稳定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天人合一观强调,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或潜在地影响到人的身心活动,使人时刻处于与环境的相互沟通交流之中。人的一切生理活动、新陈代谢均受制于或依赖于自然环境,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节气的改变等都调控着人的功能活动。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使患病及病理变化也常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体现着人与外界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所谓整体观念,是强调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运用于探索人及其健康、疾病问题,就成其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五观点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1、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动,而达未病先防之目的。


3、意志现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4、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此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5、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中医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人生三宝“精、气、神”

“精、气、神”是萌生于先秦,成熟于秦汉,宋元后又备受医家、道家和养生家重视的关于生命功能特点的学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谈到了“精”和“气”,强调与“道”一样,是一种难以直接把握,却又无处不在,时刻发挥作用的客观存在,开辟了“精、气、神”学说的先河。战国时期有人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认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神心理基此而派生。由于“精”和“气”概念类同,皆细微无形,又无处不在,后世通常理解为气。进入秦汉,《黄帝内经》赋予“精”以新的含义,提出“与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一含义的“精”指藏在体内维系生命的各种精徽物质,它来源于父母,尔后又得脾胃运化水谷及五脏功能所生之精徽物质源源不断的充养,逐日见丰,藏之于肾。


“精、气、神”中的“气”,即中医通常所说的活力很强,而维持人体各项生命功能的“气”,鉴于其无形的特点,虽是客观存在,又往往通过各项显现出的功能活动才体现其存在,所以有时人们又将其视同为“功能”。


在医学上“神”的含义为人内在活动的外在综合显现,诸如“神色”、“望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悉体现了内在心理、生理、综合功能状况的外在表现,尤其指人体精神心理活动。


“精、气、神”学说探讨了生命过程中无形之物


(气),和有形躯体(精/形)与生命总体活动(神)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精以气为源,气以精为体,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故养生保健须注重惜精保气。保精措施多,惜精是关键,尤以节制性行为,减少生殖之精的耗竭最为紧要。《黄帝内经》就极力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放荡行为,认为这必将导致“半百而衰”。人身三宝是人生命之根本,“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精旺气足,神活,可应万事;精气枯竭,神死,万事皆空。比如,民间练习气功,目的是祛病延年,强化“三宝”,通过保气、惜精、养神而通畅气血,延年益寿。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万方之祖的桂枝汤,有如此多功效

医方真谛,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

几个中医减肥良方

糖尿病奇效8方

想吃吃不下,想睡睡不稳——那可能是得了百合病

油尽灯枯,你阴虚了吗?用对方法,一周就能调回来!

醉花窗医案·食积经闭




随喜转发!福慧增长吉祥安康!


动手指转发、点赞收藏和留言都是善缘!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