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芜杂的生活总让人感觉太匆匆,时间、精力全都葬于匆忙的日子,回头想想你有多久不曾享受这世间的清风朗月。佛经曾说:世间诸法为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香味触发,五蕴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然,我本就是六根不净的红尘俗人,许就是这样的世俗杂念总无法做到心之静戚。平生所好事物繁多,然皆为撩水而过,不甚入境,亦不品其味。
偶读汪涵所著《有味》畅然有所得,原世间所触之物皆有其味。非物品本身所承受之色味,而之成于物品背后的情感。仿若回到靖港那一宁静的夏天,儿时用兜里的几文钱换来滋味的香干,午后于爹仰于懒椅上随着木桶漂浮一生的困觉,嘈杂市集中无法偏离的衡量。靖港的味道来自手艺人澄明的内心,散发淳朴的清香,没有金钱腐朽败坏的气息。不禁总是让人联想于百鸟朝凤,在这浮华的社会,又有几人能守住本心。
《有味》从靖港回神的那一瞬间,便回到了汪涵先生的童年,零星的记忆构建出儿时的甜蜜,糍粑、鸡毛掸子、油纸伞,每一段回味的是家人的味道。家的情感对于我们而言,重要到无需言语证明,无论身处何方,春节第一念想便是回家。儿时总喜于春节的假期,没有作业的自由;喜于家里的点缀,一家人的和气;喜于压岁钱的挥霍,朋友的聚首。年长后,回家面对的是嫁娶、工资、未来等等的亲切问候,有多少人会感恩于国家只给了七天的假期已逃避其他的繁琐之事。然,家之于现在的我来说,多了一份父母的挂念,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长辈的衰弱,生命循环自然之始,趁他们尚未离开你的身边,就再多陪陪他们吧,毕竟唠叨也是家中之味。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是文化的传承。越是年长,越是感慨于中华的伟大,在历经五千年的炮火中生生不息,留下最富足的文化让后人品味。翻开《有味》感知墨的醇厚浓烈、琴的空灵旷远、箭的精准灼热、扇的翩翩风雅,一直以来,我喜欢古朴的东西,无论是汉服还是琵琶,在这些灵动的物品上面总能看见前人的品质,浓烈而文雅,那是一种由心而散发出来的平静。墨是君子,跃然于宣纸,更显沉稳与大气,暗暗散发出悠然的药材的香味,一气呵成,舒畅于胸,怅然于天地之间。琴是淑女,焚一炉香,婉转曲调莺韵而来,清扫脑中恼人的思绪,琴与人浑然一体,置身天地之间,似有高山流水,似有山寺晚钟,泠泠然乐而于此。箭是军士,于战场而立,穿云破矢,直指千军。《礼记》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礼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箭是直道,是谓无争却必而箭指,是故箭为品行,无争无曲止于此。读于此,更是觉得人生不尝射箭便觉得可惜。扇为诗人,骨为竹,面为绢,文人墨客题词于上,更添一丝生气。若人常把玩竹扇,翠绿竹骨会转为朱红,似有血气涌入其中,吾谓之曰:通灵。养扇亦养人,凡能常年携于身畔者,多少都会有所感应,扇若用的长久亦能传于后世,而上之文而上之情,后人感前人之所得,岂不美哉。阅于此,更觉平生应寻一翠竹手做一扇,画其面,题其字,传于后世诶。
《有味》感于生活之味,是一种闲云野鹤的避世之感,让人艳羡不已。虽尚未能做到这样的生活,却也铭刻于心中,甚于二十年之后便活于此,也未尝不是一种乐趣。生活由浓转淡,不甘,也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