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导演专题(六)  关晶,一部反战片如何叩开了费里尼奖的大门

新锐导演专题(六) 关晶,一部反战片如何叩开了费里尼奖的大门

导演帮 日韩男星 2016-11-12 22:09:51 545
中国导演第一社群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高开低走的态势,虽然整体电影票房比去年有所增长,但是增幅明显放缓,高票房的商业大片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却涌现出了诸如《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盛先生的花儿》等一批优秀的艺术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艺术片导演大多为新人,却凭借着优秀的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而且在上海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东京电影节等国际一流电影节上频频露面,他们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了国产艺术电影未来的发展潜力。


导演帮特别策划了【新锐导演专题】系列报道,专访了导演王学博朱员成张大磊、关晶、张涛王一淳(排名不分先后),试图通过跟这些年轻导演的对话,一窥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




10月末,关晶执导的《何去何从》登上银幕,虽然票房不尽如人意,但影片本身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评的佳作。采访中,关晶表示票房已经不是关键,他更希望电影能以小人物的弱小无力影射大时代的强横与不可违逆,启发人们回顾历史、审视战争、思考和平。

 

《何去何从》以上世纪30年代河北喜峰口战役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战役之后唯一的幸存者——一名日本兵,被一名中国村妇所救,并被误认为是抗日英雄,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关晶选择以一个特殊视角去审视战争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借由小人物的故事,抒发导演对于战争的反思和人性的思考。

 

从“抗战神剧”到“费里尼奖”

 



题材敏感,视角大胆,此片从孕育到最终上映,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而现在观众看到的片子,最初对关晶来说只是一个“命题作文”。

 

2014年,投资人递给关晶一个抗日题材的剧本,表示想拍一个描述河北喜峰口战役的抗战题材影片,关晶看完之后,内心是“拒绝的”,“因为那个剧本完全是个‘抗战神剧’”,关晶这样说。


看完剧本,他就和投资人实话实说,“这个剧本对我、对你来说完全没有意义,我要拍就拍有意义的电影,可能无法上院线,但我愿意承担后果”,没想到投资人当即答应就按照他的想法来拍,完全没考虑赔钱的问题。

 

随即,关晶开始写剧本,从春天到冬天,剧本花了他九个月的时间。河北喜峰口有一本日本兵石桥的日记,记录了战争中石桥的一些心理状态,他看过之后,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他想从日本士兵的角度拍一个反战片。

 

“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关晶说,写剧本的时候,他查找了很多史料,看了不少日本老兵的回忆录,这给他带来很多灵感,剧本中也加入了真实故事,像电影里的男主角石桥在一次战役后被当地人所救,以及他在慰安所里与妻子相遇,妻子自杀之后崩溃的这个两个桥段,就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发生在石桥身上,但关晶做了很好的故事嫁接。


 

他塑造了一个厌恶战争的日本士兵形象,男主角石桥是一个不想死不想杀人的士兵,“活着”是石桥唯一的信念,因为石桥要回日本去看新婚妻子,但战争将石桥的信念打碎了,在痛苦绝望之后石桥崩溃自杀,“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关晶这样说。


他不想在电影里评价谁对谁错,他只是想让观众感受到战争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在面对战争将所有希望都摧毁之后,成为行尸走肉,没有活着的意义的这样的主题。

 

拍一个日本兵眼中的战争,在社会大环境下确实挺大胆。陆川在《南京!南京!》里刻画了日本普通士兵的心里状态,曾被观众骂的特别狠。当时的关晶虽然也有担忧,但是他觉得自己是真诚的,没有美化或者丑化什么,电影想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可能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我不在乎这些”,关晶掷地有声。

 



《何去何从》是一个“大男主”戏,电影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男主角石桥展开。在看《南京!南京!》时,关晶对中泉英雄印象深刻,在写剧本时,脑海浮现的就是中泉英雄的影子,觉得他特别适合这个角色,当时还因为有很立体的形象,写剧本时,石桥的状态也写的特别生动。

 

电影的投资不大,他没有把握邀请中泉英雄来演石桥,没想的选角的时候,中泉英雄的经纪人来中国了,随即他将剧本递到日本,中泉英雄看过剧本之后当即表示非常想演,什么条件都行。现在看来,这个角色真是非他莫属,他的表演为这个影片增色不少。

 

剧组里,无论有没有戏,中泉英雄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拍摄时天气特别冷,中泉英雄为了保持角色的状态,经常披一件军大衣蹲在墙角不出去,“真的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演员”,关晶赞到,“每一次拍摄他的表演状态都能和我产生共鸣”,这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如果说主演的表现让关晶轻松的乐开花,那群众演员就是他们最花力气的部分。电影里的村民,就是当时的人,之所以用当地人,关晶觉得这些当地村民是最能还原当时的状态的人。不过这些村民毕竟不是专业演员,例如村长这个角色,他接连换了4个人,前面一周的戏都废了。

 

换了4个村长之后,关晶有了一定的经验,也找到了调教村民演员的方法。在拍村民时,他永远不喊“开机”,现场拍摄时,关晶给摄影打个手势,却对村民说试试戏,有失误也不说村民有问题,就是这样一次次“试戏”的拍摄中,他抓到了村民最好最真实的一面,虽然拍摄比较辛苦,但是慢工出细活,电影中他们的表现不比专业演员差。



 

拍完之后,关晶在筹备电影之初最担心的一个问题被提上日程,电影上院线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过审“拿龙标”。

 

其实《何去何从》这个片子本来是想在去年反法西斯70周年的档期上映,当时做《百团大战》项目的公司看过片子也愿意做发行,但因为没过审,就延期了。

 

当时河北广电主要觉得视角新颖,题材相对敏感,经过协调《何去何从》艰难的拿到“龙标”时,已经是今年1月了,也错过了最好的档期。聊到档期,不可避免的就会牵扯到电影票房,关晶也了解抗战题材电影在影院是无法讨好观众的,排片也不是很理想,不过他还是希望能让投资方能少一点损失。

 



《何去何从》是关晶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在未上映前,他已经带着片子去了一些电影节,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在去年八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关晶凭借《何去何从》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费里尼导演勋章奖”,他还记得才加电影时写的自述,“我的这个孩子,父母没有经验,先天营养不良,然后又很着急出生,我知道它有很多问题,但我知道我的孩子是真诚的,是温暖的。”其实这个自述适用于他的所有片子,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小人物,他一直在作品中传递正能量,表达人文关怀。

 

注定要走电影这条路



 

关晶做电影的机缘可以说是“天意弄人”,也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他是学中文的,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做安利。1997年,毕业之后的他没去工作,摆过地摊,买过藏药,开过布庄,后来也和朋友开过饭店,认识了李亚鹏,以及一些影视圈的人。

 

2007年,经历了命运中的起起伏伏,解决了纠缠中的所有事之后,他告诉自己“生命很短,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最起码在那一天来临时不后悔”,巧合之下,和朋友一起进入了电影圈,就这样关晶开始做电影。

 

第一部电影叫《万一有一天》,讲的就是他刚刚亲身经历的曲折故事,后来卖给了中央六套,第一次拍电影,没钱,他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剧组。每天凌晨三点睡五点起,先叫演员起床化妆,然后将所有的服装、道具都随身携带,就怕漏掉哪个拍摄出问题。到拍摄地拿出场记照片将道具摆好,然后等演员来开拍。

 



拍完第一部片子,让他真正的得到了锻炼,了解了整个拍摄流程,而这个电影也让他从最困难的状态走了出来。他用这部片子将自己的心情传递出去的时候,他爱上了电影。之后,他告诉自己,“这辈子我就是走这条路的人”,他开始学习电影,看书、看片、交流、实践,虽然当时的他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却抱着“在路上别死就行,爬着也要走完”的想法。

 

他说自己现在正是“溢出来”的时候,不是挤牙膏,而是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有了更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他的心里想做的故事其实挺多,写在笔记本上的至少有10个,他觉得做电影,一定要有感而发,没感觉的东西,“我不做”,他认真的说。电影是记录和反映时代的工具,它通过故事散发导演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的理解,让观众产生集体的无意识的共鸣,让观众对思考探究生活。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初心,也是他以后的坚持。


后记

关晶导演是一个比较真诚的人,对于创作,他觉得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写剧本、做导演,现在他正在筹备一部男孩成长历经的片子,他表示自己不是能兼顾的人,目前手里只有一部作品,全部身心投入一件事,做好之后,再做下一件,创作不能急功近利。



拓展阅读


王家卫岩井俊二张艺谋张一白

莫   言 冯小刚 姜  文 |  许鞍华

李安 | 罗伯特·麦基陆川  | 王一淳

周申、刘露 | 刘杰 | 朱员成 | 王学博

张大磊 | 张涛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