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茹可能会喜欢吃这个

梁静茹可能会喜欢吃这个

GQ实验室 港台女星 2020-12-08 12:45:49 837

今天推荐一碗宁夏的面,梁静茹可能会喜欢吃。


问银川人爱吃什么?一属羊肉二归面。得益于独特的风水地貌,自然排酸的滩羊肉嫩而不膻,大街小巷生意红火的饭店必与羊肉有关,硬菜选手抓羊肉,早餐当吃羊杂碎。集二者于一身的羊肉面自然成了银川人的心头好。银川人以羊肉面为自豪,从小到大,家里吃的是羊肉面,宴请外地朋友用的也是羊肉面。



《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做客《智族GQ》客座主编,联袂献上一期 “带有偏好,绝不客观,但还挺好吃”的粉面特辑。


本系列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宁夏银川,记录坚持做手擀面的匠人之魂。







“臊子面,少点儿面。”进门的食客不看菜单,直接抛出这一句。这道面名并不在菜单上,指的其实是店里最招牌的野生蘑菇手擀面



“一碗蘑菇面。”吴光华坐在门口,扭头高声向后厨的老伴儿报餐。中午饭点,沈家面馆的7张小桌上就坐满了人,还有不少驱车前来的食客在外等候。



盖码现炒,面条现煮。一碗碗臊子面从半开放的小厨房里送到客人手里,忙碌到下午两点后,沈梅英才得空从后厨出来休息。


老板娘沈梅英


这家面馆坐落在兴庆老城区的小巷里,跟主道有段距离,朴素招牌上写着店名:沈梅英羊排手擀面馆,夫妻俩经营面店将近三十年,一直靠熟客口耳相传打响口碑。夫妻二人对大家的追捧一直看得很淡,“我们家的面就是吃着舒服,和家里的味道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过普普通通的生活,没啥好讲的嘛。”








从进门点单客人们的熟练程度看,沈家实实在在地用味道留下了人。沈梅英今年60岁,她的半生时光都在后厨与面粉为伴。西北吃面与别地不同,一碗面的筋骨全在面条,想吃到地道的羊肉面,面条必须得是手擀。



每天早上8点,一家人从店面旁边的居民楼里端出几锅熬好的羊肉汤,随后沈梅英就要钻进隔出来的半开放式操作间,开始准备一天的面团。


配方极其简单,仅仅面粉、水,加一点儿盐。和好后等待面团醒发,再揉上四五遍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沈梅英两个多小时。



刚刚侍弄完白面的沈梅英洗洗手,开始翻滚铁勺。沈家的蘑菇面,以豆腐、土豆配菜,韭菜增香,宁夏羯羊肉(去势的公羊)和贺兰山蘑菇做主菜,搭配秘制调料,将传统羊油换成清油,炒香盖码。



一碗面端上来,羊肉的浓郁与贺兰山野蘑菇的独特香气交织钻入鼻腔,菌类搭配羊油滋味美极,慢炖的豆腐吸足了味儿,浓郁汤汁挂在面上,嚼下去感受到手擀面在牙齿间的柔韧力道才算是对了味。



手擀面独特的柔韧劲儿,是银川人刻在脑海中的味蕾记忆。但随着制面机器的普及,手擀羊肉面几乎在银川销声匿迹,只在家里能偶尔寻见踪迹,沈家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它做到了最好。



宁夏人吃面条,讲究筋道的口感。


面粉是沈家要克服的第一道关卡,河南、陕西、东北,几乎把全国的面粉都试了个遍,才最后定下了本地的面粉,并且一直用到现在,“还是本地面粉吃着有家的味道”。



当地的面粉做出来的手擀面更为筋道。


“90年代刚做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机器面条,”老板回忆道,“后来顾客想吃手擀面,我们就换了。”


机器制面往往避免不了中间硬芯、入味不足的问题,可成本不容忽视——手擀制面耗费的成本远远超过了机器制面,面条售价却相差无几,做手擀面绝不是桩划算买卖。


手擀面需耗费更多人力
店内不得不花更多成本聘请多名员工


沈家却坚持做了下来,“年轻的时候,看见顾客喜欢吃就特别高兴。做了这么多年,就觉得他们好像家人一样,中午回家吃面,给他们盛面汤、做菜,不是单纯地做面了。”








面馆开了30年,来吃面的人也变成了两代人。老板说起熟客来有些激动,“一开始俩小伙子找对象,都在我们这儿吃,生孩子了还在这儿吃,孩子都那么大了,上大学了,回来以后还在这儿吃着。这都二十多年了。”


即便沈家迁过好几回地址,老客们仍旧寻摸到新店来,继续吃面。沈家面馆俨然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老客们想投资帮沈家把面馆做大,但夫妻俩都六十多岁了,渐渐感到精力不济。儿子也成家立业,成为一名律师。


他们动起了退休的念头,只是一直不舍得关店,“不是说舍不得钱,也不是舍不得手艺,就是舍不得这些人,逐渐好像跟这些人有感情了,感觉就像家人一样。想到很多人因此吃不上这碗面了,就觉得有点儿对不起人家,心里不是个滋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