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言君子,大师气度”:这位清华校长塑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

“寡言君子,大师气度”:这位清华校长塑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

长江商业评论 内地男星 2018-01-18 12:10:09 712


作者:穆清

本文为长江商业评论(ID:CKReview)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月12日,经历了长达5年的搁置之后,电影《无问西东》正式走进全国各大院线与观众见面。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作品,影片表现了四代清华人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伴随着影片的上映,电影口碑评价也走向两极分化,作为清华百年校庆的献礼影片,它在浮躁娱乐化的当代追想曾经清华师生的风采,思考人生的意义,让许多观众感怀落泪。但同时,对该片艺术质量的质疑也从未停止,堪称一部情怀与瑕疵并存的电影。


影片中,知名实力派演员祖峰扮演的梅贻琦,将这个曾经的清华校长搬到了台前。而在这部电影之外,梅贻琦也是清华校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学术界教育界,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

 

蓑衣生平


1889年,梅贻琦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


梅贻琦的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的同仁回忆,有一次梅贻琦表示,“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1909年,梅贻琦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庚子赔款首批留学生。当时的同期生中,还有后来的中国物理学奠基人胡刚复等人。


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比如徐君陶选麻省理工,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个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 


1914年,他从美国伍斯特工学院毕业,专业是电机工程。


次年归国后,梅贻琦开始在清华担任物理讲师,暂代清华大学教务长,并于后来出国,负责监督清华留美学生。


自此,梅贻琦的学术教育生涯,与清华密不可分。



临危受命


1931年底,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罗家伦于1930年离职后,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致使清华长时期没有合适的校长人选,连续11个月的空缺,期间校长一职不断易人、反复被逐。国民党政府只好令在任“留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出山。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梅贻琦曾一再请辞,然而最终还是受邀赴任。


在《就职演说》中,梅贻琦有极为中肯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称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人重实干,自出任校长之后,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因此受到清华学生的拥护。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才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此后一直到他1962年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在他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躬耕清华


在梅贻琦执掌清华以前,清华在中国众多高校中并不显眼。


清华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清华已经有两年大学班了,那时的清华,报名人并不太多,例如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


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便声名鹊起,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成为国内顶尖的学府。


究其原因,与梅贻琦在任校长时的系列革新密不可分。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其教学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


这种革新措施下,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清华大学蔚然成风。盛传梅贻琦时的清华有三难: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任何一门课,59.99分的成绩也要重读,没有补考,然而绝对公正。



教育革新


梅贻琦对清华的变革和影响,还不仅仅在这两点。在教育的各种理念和制度上,梅贻琦引入了一系列现代化举措,让清华的面目焕然一新。


梅贻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力推崇体育。他认为这是学生“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甚至在学籍管理上明确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至今,清华大学依然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梅贻琦的倡导很有关系。


在他之前,清华前任校长罗家伦很瞧不起体育,一度把体育课的学时和任课教师砍去一半,把享有声誉的马约翰教授降格为“主任训练员”。梅贻琦到任后,则给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在梅贻琦和马约翰的相互配合下,清华一跃发展为“体育大校”。


在礼聘教师方面,梅贻琦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对于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梅贻琦不拘一格。其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梅贻琦还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


此外,还制定了清华教师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就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


梅贻琦执掌清华的十几年,使得清华大学从一所默默无闻的预备役学校变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他严格的教师遴选以及对学生严格的培养,造就了清华的校格,不仅大大滋养了学生,也对清华影响深远。



西南联大


《无问西东》里很大篇幅描写了西南联大的那段时光。除清华大学外,这所历史上另一著名学府,也和梅贻琦的名字紧密关联。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8月28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长,接到教育部公函,要求三校南迁,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学校分三个队伍西迁至昆明,诞生这所大学。


历史上,西南联大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8年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却为祖国乃至世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而这一切成就背后,梅贻琦功不可没。


历经清华从北平到昆明,抗日战争时期,清华沦陷、北大沦陷、南开大学被夷为平地,为保住中国教育奄奄一息的火种,三校南迁,实际工作几乎落在梅贻琦一人的肩上,在云南建起西南联大,一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在烽火年代筑起坚实的象牙塔,给青年以知识,给民族以希望,给中国以未来。


在西南联大生活工作的将近九年时间里,梅贻琦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学术环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文人学者,华罗庚、陈省身、杨武之(杨振宁之父)、姚从吾、陈寅恪、朱自清、钱锺书、闻一多、沈从文、吴宓、金岳霖、冯友兰、刘文典、卞之琳等,都曾在西南联大任教。可谓精英荟萃,名师如林。


西南联大因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生,又悄悄隐匿,唯一证明它存在过的,除了历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等,都因为曾经求学西南联大,而让这所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百年名校,大师如云。在《无问西东》里,梅贻琦的扮演者祖峰演绎出掌控全局的淡定和稳重,将这位受人尊敬的校长,刻画得形神并茂。


当我们致敬中国最高学府,献礼清华,怀念梅贻琦时,到底在怀念什么?


怀念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怀念所有人刻苦治学,从未放弃的坚韧意志;怀念在极其刻苦的条件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爱国精神;还有那一代为中国教育崛起鞠躬尽瘁的先行者。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 END -


长江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