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的民谣火了大雪纷飞的北方和四季如春的南方。作为半吊子的成都人,这首歌取代了我诗和远方的梦想,单曲循环也回忆着这些年。
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归的那年,妈妈一个偶然的机会调到了成都。作为在小县城成长的我来说,搬去了大都市。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有琳琅满目的美食。
摄影/让子但肥
刚到成都时,住在暑袜北街,这个街道的由来正和名字有关。
明清时代,这条街集中了买毛袜的商店,夏天则卖油灯布的夏袜。川西一带天气暖和,毛袜时间较短,夏袜穿时较长,故卖夏袜的街叫做暑袜街。街道离灯火通明的春熙路很近,却很小,小到一辆越野车开过时,司机都会探头望去,让周围的路人挪挪脚。但小道很有趣,两边除了一家理发店和一家杂货铺,其他全是饭馆,总觉得走在路上,稍不注意溜到一摊撒漏的花椒油。
图片/谦易
这条街道所有饭馆里,我最喜欢白家肥肠粉。10平米的店面,摆放8张被油珠儿澄的发亮桌子,桌下有无数四只脚的板凳。你只要进店找到一个空板凳,就可以有尊严的叫上一碗肥肠粉。店面门口蹲着一大锅,锅里永远是沸腾的水,一个肥壮健硕的身躯在那儿挑着粉条;一个瘦小的身影,弓上弓下把粉条递上来;一个穿着破烂的大婶,忙上忙下打着调料,数着人数;还有一个边邀客人,边扯着嗓门报桌号,还负责将好粉条送上桌的胖妹儿。现在还记得胖妹儿的样子,肥嘟嘟的脸,红扑扑的,一双眼睛瞪圆瞪圆。胖妹儿永远都在吆喝着,“来吃不嘛,正宗百家肥肠粉,两位哇,大腕还是小碗,要不要海椒,加不加结子,吃不吃锅盔~”。于是这家肥肠粉几乎伴随了我初中健壮的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搬家到了大石西路,肥肠粉变成了鱿鱼面。每一根鱿鱼丝丝都那么有嚼劲,以至于现在经过大石西路,都会张望这家店,若灯光还依旧闪亮,叮嘱自己下次经过必须刹一碗,再放一瓢儿小米辣。
图片/来自网络
从初三那会儿开始每次放学后约上三五个闺中密友围裹在小推车前吃蛋烘糕。卖蛋烘糕的老板站在车前,最边上有两个小灶子,双手拿着小锅在左边右边翻滚着。前排摆满了各样的小盅盅。土豆丝、牛肉、豇豆、大头菜、拌三丝、肉松、芝麻、奶油、巧克力外加各种果酱。
摄影/花小幽
每次蛋烘糕时光,都是脑浆迸发创意的时候,搭配两种迥然不同的口味加在一起告知。“老板,我要土豆丝加老干妈”、“老板我要沙拉酱加肉松”“老板我要牛肉加奶油”老板都会熟练的小勺加入,然后用捻子,一个一个的捻到盘盘里,我们再用旁边剪好的油裹纸,拿到手里,吃得如人间美味一般。
现在,这个推车车的老板,已经有了自己的店面,也开在学校附近,据说放学期间,也是堵的水泄不通。毕业已然很久,随时打着回学校看看的念头,吃上那么一两个的蛋烘糕当作缅怀。而每次遇到老板娘时,她都一面整理着店面,一面亲切问候“又回来看学校哇。”
其实在成都读书的时候,并不开心。妈妈调动了工作,在适应;爸爸换了地方也在适应;而我就连语言不通,常说话被同学笑话,更是在适应。
依然记得有一次考试特别糟糕,爸爸把我拉到屋头,狠狠打了一顿。“都是为了你,我们才到了成都。”于是乎,这一重重的中国式教育永远都伴随着“都是为了你”的父母。
17岁,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妈妈送我到离成都很远的地方继续读书。我当时有多高兴啊,可以离开成都,这个充满了压抑的地方。但离开后,每一年的返回,才会觉得这里都是我熟悉的味道,有很多记忆,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好闺蜜,还有很多花椒油和小米辣的味道。
一直到2010年,似乎一切才开始逐渐变好。爸爸以“公务员30年”政策退位,在家喝茶;妈妈接纳了另一个单位的邀请,他们可以愉快在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工作和生活,而我万般奇迹的考上了研究生。曾经在小县城里居住的温暖的家庭气氛终于恢复了回来。而我对成都的情感,又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轻松愉快的读书时代,应该是文艺而又穷困的。文青都会孤傲的偏爱那些不常被人记起的,繁华落尽的小巷。
那时候读了几本诗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常常出没在小通巷、泡桐树、支矶石、仁厚街、奎星楼这些有故事的地方。每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里都仿佛装载着一段着迷的史诗,也冒着成都人芦苇飘香的味道。
摄影/PhunTio
下午,三、五个人坐着喝一杯茶拉着家常,摆着似真似假的龙门阵;四个人凑一桌,打五块、十块的麻将。在路边任何一家好吃的店面里面,都塞满了穿着各异服饰的人群,门口停靠着五颜六色的车,开保时捷的、开宝马的、开宝莱的也许都会进同一家馆子,撸起袖子大口就吃。还随时都听到“这儿来盘干碟子”这样标准格式的句式。
太阳落山,成都大大小小的巷子里,晃晃暗暗的路灯配着万家灯火。在那些炒菜唰碗的声音叮叮当当又奏响了这个小圈。楼下依旧是吆喝着的饭馆,叫嚣着拿一盘干碟子。楼上是老婆边做饭边给那口子聊着对面桌埋汰她的小王,或者数落孩子今早忘把喝牛奶的杯子放进水槽,如此这样,反复,而又平常。
年轻的一代,通常回家吃晚饭才给妈妈打电话。下班后,除了饭店吃吃喝喝,就是KTV高歌一曲。
在成都,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支拿手的歌。可以是80年代的金曲,90年代的情歌,还是今朝今时的流行小调。任何小曲,都可以在成都听到它独有的音符。所以,从这里走出来了张靓颖,李宇春,张杰,谭维维……他们是热爱音乐,而又勇敢的少年,他们也许有过自己校园的舞台,也许会在某个知名的酒吧唱响了自己。
摄影/Ti铁人
研究生一毕业我又回了故乡的那个小城。但每个星期想尽办法往成都跑,妈妈觉得纳闷了,在这儿生活便利,交通方便,父母退休又在家,为啥不好呢?
我想应该是喜欢成都的阴雨里,那条玉林路和那个小酒馆,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咖啡的香甜和到处飘洒着的冒菜和卤猪蹄子的味道。
没想到,成都就这样浸没在我身体里,这一装载就是20年。
摄影/纸猫巾
【互动留言】
你和成都的故事
点击查看,你可能错过的相遇:
01 迪拜商业实习项目小攻略
02 今天,我打开了人人网
04 相亲这件小事
05 北京,北京
06 读写障碍给我带来的一切
07 有一个地方叫南京
08 给你的100封情书
10 那五年,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