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有明星的电影,我更爱看的,其实是从导演到主演一个都不认识的电影。
不瞒你说,朋友跟我推荐《比海更深》时,我是第一次听说。虽然是枝裕和很有名,阿部宽很有名,树木希林很有名,真木阳子也很有名,不过对我来说,他们都是陌生人。
我喜欢我的不知道,是因为我喜欢这种不知道带来的陌生感和无所旁骛的投入。
应该说,这是一部在人物、结构和主题上都相对简单的电影。
人物简单,母亲淑子,长男良多,前妻响子,儿子真悟;结构简单,良多去看望母亲,良多离婚后的单身生活,台风来临时破碎的一家三口重聚于母亲家;主题也简单,一个小说家无法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整部电影慢条斯理、缓缓推进,呈现出普通人的生活肌理,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然而矛盾之处即在于,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让人无比迷恋,从细节到主题的迷恋。
日常是戏剧的敌人。但是枝裕和没有敌人,他以拥抱日常的方式与戏剧性进行和解。
也不瞒你说,看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消遣,是我写完人生第一个短篇小说之后的消遣。我喜欢消遣,但我怕的也是消遣。
很多时候,在完成一件大体量的工作之后,我就会带着一种消遣的心态去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看电影。或许因为这种放松,但又不全是这种放松,总会让我不由慢慢郑重起来,从斜躺着、脚趾翘在板凳上,到最后正襟危坐。
《比海更深》就是让我慢慢坐正的电影,直至我的脊椎和椅面呈垂直角度。
当然,跟我在看电影过程中猜到的一样,是枝裕和镜头中有小津安二郎的影子,也有侯孝贤、杨德昌等台湾新浪潮导演的影子,他还做过文学梦——
一个导演如果没做过文学梦应该不会是一个好导演。
这就对了,良多也做过一个这样的梦,我也做过,甚至到现在也还在做着。
结局应该都是这样,十有八九也会破灭,即使侥幸实现,也很有可能像良多一样,得一个不入流的小奖,然后人到中年,财梦两失,妻离子散,独守书房。
相比于对救赎之道的寻觅,是枝裕和显然更在意去细节日常中渐悟。
纵然在这一家人中,母亲会略嫌他不谋生计,姐姐会揶揄他老是花母亲的钱,甚至在长筒袜里藏起两块硬纸板当钱捉弄他,前妻会追讨他每月十万日元的抚养费,但良多的微光又何尝不又来源于他们——对妻子带着醋意的爱意,对母亲生活的体认,对姐姐提及昨日之事的追怀。
每个人生活的终点,或并不在于找到奇迹、梦和一个最终的脱解。
事实上,无论良多、响子还是淑子,每个人都还是要回到既定的运行轨迹,逢时撞钟,按表操课。然而那又能怎样呢?那难道不是正常的么?无非是我天天买彩票,永远都不会中大奖,但问题是我也没那么想中啊,不中大奖就不能活下去?
这或就是是枝裕和的逻辑,不抗争,不救赎,也不治愈,只是体认,只是承受,只是向生活示弱。
有柔,但并不是为了克刚。
邓丽君唱的“比海更深,比天更蓝”,注定是一张3 亿日元的彩票。
相比之下,“更深入的爱你的招数”——其实是淑子那样的,她口口声声说早已忘了良多的父亲,早已把他的衣物丢除殆尽,但在台风过去的早上却给良多找出了一件父亲的衣服给他穿。
这是彩票高中的3亿日元永远也买不来的,只有在台风过去的早上,母亲会从箱底拿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一部电影
就是一首诗
一则长达两个小时的隐喻
微信公众号:ssrdy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