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之生姜 | 中药知识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之生姜 | 中药知识

中医宝典 日韩女星 2017-12-03 07:00:50 665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中药解表:发散风寒药

生  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以质嫩者为佳。切厚片,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2.脾胃寒证

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3.胃寒呕吐

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4.寒痰咳嗽

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附药】


1.生姜皮

姜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

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冲服,3~10滴。

《本草纲目》生姜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

1、疟疾寒热(脾胃聚痰,发为寒热)。和生姜四两,捣取自然汁一酒杯,璐一夜。发病日五更饮服即可止疟,未止再服。

2、寒热痰嗽。初起时烧姜一块含咽。

3、霍乱转筋,入腹欲死。用生姜三两,捣烂,加酒一升煮取三两,沸后服,同时以姜捣烂贴痛处。

4、胸胁满痛(心胸、胁下,硬痛胀满)。用闰姜一斤,捣渣留汁,把渣炒热,包布中熨痛处。渣冷则加汁再次炒热,继续推熨。

5、大便不通。把生姜削成二寸左右的小条,涂盐插入肛门内即可通便。

6、湿热发黄。肜生姜随时擦身,加茵陈蒿擦,更好。

7、满口烂疮。用生姜自然汁频频漱吐。或用生姜研末搽疮亦可。

8、牙齿疼痛。用老生姜瓦焙,加枯矾末擦痛处。

9、中药毒。用生姜汁可解。

10、刀斧伤。用生姜嚼烂敷伤处。

11、闪扭手足。用生姜、葱白捣烂后和面炒热敷患处。

12、跌打损伤。用姜汁和酒调生面敷贴。

13、腋下狐臭。用姜汁涂搽,可断根。

14、赤白癜风。用生姜频擦。

15、两耳冻疮。用生姜自然汁熬膏涂搽。

16、诸毒痔漏,久不结痂。用生姜连皮切成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敷患处。

《本草备要》生姜

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

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东垣曰∶辛热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症,姜汁和童便饮效。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疗狐臭(姜汁频涂),搽冻耳(熬膏涂)。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疮痈人忌食。

姜皮辛凉,和脾行水。治浮肿胀满(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成无己曰∶姜、枣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不专于发散也。东垣曰∶夜不食姜者,夜主阁而姜主辟也;秋不食姜者,秋主收而姜主散也。妊妇多食,令儿歧指,象形也)。

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夜明砂(槽姜纳入蝉蜕,虽老无筋)。

《本草便读》生姜

生姜图片

达肺经.发表除寒.横行有效.入胃腑.温中止呕.辛热多功.去秽通神.化痰散逆.煨熟则缓而性降.治中焦腹痛之虚寒.蜜炙则润以兼疏.散肺部风痰之咳嗽.姜汁豁痰通络.体用颇殊.姜皮散水和脾.温凉稍异.(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散寒发表.善宣胸膈逆气.故生姜为治呕圣药.能解半夏南星诸菌等毒.祛邪辟恶.故圣人有不撤姜食之说.然辛散过盛.多食耗气血.助火邪.不可不慎.用湿纸包裹.煨熟则无发散之性.但能温中降逆.治寒滞腹痛.如治肺受风寒咳嗽.又欲其散.又惧其辛.热伤肺.取生姜蜜炙.用姜汁开痰宣络.姜皮散水行皮.温凉各异.主治不同.不可谓一物泛用也.)

《本草从新》生姜

宣、散寒发表、开痰止呕.

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通入肺.)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胸壅痰膈.寒痛湿泻.

消水气.行血痹.

去秽恶.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

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叶、食 成症.捣汁饮.即消.

《本草撮要》生姜

味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功专散邪和中.得大枣和营卫.得附子温经散寒.得杏仁下胸膈冷气.得露水治暑疟.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辟露雾山岚瘴气.叶捣汁饮.消食成症.

《本草分经》生姜

见胃散。

《本草分经》生姜

辛温,行阳分,宣肺气,畅胃口,散寒发表,解郁调中,开痰下食,能散逆气,为呕家圣药,又能消水气行血痹辟瘴气。姜汁辛温而润,开痰尤良。姜皮辛凉,和脾行水。

《本草害利》生姜

〔害〕见脾部温阵,干姜条下。

〔利〕辛温,入肺胃,发表发汗,开胃止呕,破血滞痰凝,平气胀腹痛。

中风,中气,中暑,中毒,中恶,霍乱,一切猝暴之症,用姜汁和童便服。

姜汁能开痰,童便能引火下行。

姜皮 辛凉,和脾行水,肿家必用。

〔修治〕九月采,曝干,白净结实者良。去皮则热,留皮则冷。古方以姜茶饮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或用蜜炙。

《本草经解》生姜

气微温.味辛.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

【制方】

生姜取自然汁晒粉.同甘草、半夏、陈皮、白茯为末.治中焦湿郁之痰.

《本草经解》生姜

旧附干姜下.纲目始分出另列.且云.食姜久.积热患目.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是皆昔人所未及.所谓好而知其恶者此也.

《本草求真》生姜

(荤辛)发表除寒止呕

生姜(专入肺)。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数端而已。(姜性意义。一索尽贯。)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口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也。(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他如冻耳可擦。(辛以。)狐臭可疗。(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亦何莫不由宣发之力以为辟除。(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尸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暴病方宜。方广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救。以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早能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姜能除湿。)及山岚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秽恶。真药中之神圣也。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痔者切忌。(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书有言夜主阖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秦皮为使。恶黄连黄芩夜明沙。(相感志云。糟姜瓶内入蝉蜕。虽老姜无筋。亦物性有所伏耶!)

《本草思辨录》生姜

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干姜温太阴之阴,生姜宣阳明之阳。一脏一腑,亦治分母子。

生姜气薄发泄,能由胃通肺以散邪。凡外感鼻塞与噫气呕吐胸痹喉间凝痰结气皆主之。

惟不能治咳。小柴胡汤咳去生姜,痰饮门凡言咳者,亦皆无生姜。以生姜纯乎辛散,适以伤肺,不能止咳。太阳病表不解而有咳,如小青龙汤尚不用生姜,何论他经。乃肺痿门之咳有用之者,肺家邪实,非太阳之表病比,正不妨与麻黄同泄肺邪。浓朴麻黄汤有麻黄而不用生姜者,以脉浮则外达自易,已有麻黄散表,石膏清热,盒饭以干姜温而敛之。泽漆汤无麻黄而即用生姜者,脉沉则有伏饮在里,泽漆紫参辈之苦寒,所以驱之于下,生姜桂枝等之辛甘,所或曰∶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真武汤,皆有水饮而咳,而一用干姜,一用生姜,一生姜干姜并用,何治之不侔若是耶?曰∶此正方义之当寻究者矣。小青龙汤外寒与内饮相搏,麻黄桂枝所以散外寒,细辛半夏所以蠲内饮,以芍药辅辛夏,则水气必由小便而去,此内外分解之法,不宜重扰其肺,使内外连横,故温肺之干姜,敛肺之五味则进之,而劫肺之生姜则退之也。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乃火吸其痰,痰不得下而作声,其始必有风寒外邪,袭入于肺,故咳而上气,与小青龙相似而实有不同。彼用麻黄为发太阳之表邪,必得加桂;此用麻黄但搜肺家之伏邪,不必有桂。彼以辛夏蠲饮,法当温肺,温肺故用干姜;此以辛夏蠲饮,法当清肺,清肺故用射干。彼导心下之水走小便,故加芍药;此散上逆之痰在喉中,故加生姜。盖干姜不独增肺热,而亦非肺家散剂也。真武汤因发汗太过,引动肾水上泛,为悸、为眩、为身 ,非真阳本虚,不至于是。方名真武,是表热不足虑,而寒水必当亟镇。附子补阳,白术崇土,所以镇寒水者至矣。驱已泛之水以归于壑,则苓芍不可无。散逆气、逐阴邪,以旋转其病机,则生姜尤不可缺。若寒水射肺而有咳,亦即治以肺咳之药加细辛干姜五味,咳非主病,与小青龙有间,故小青龙细辛干姜各三两,而此止各一两。生姜乃证中要药,不以有干姜而去之也。

生姜泻心汤,有生姜又用干姜,以生姜治干噫食臭,干姜治腹鸣下利也。通脉四逆汤,有干姜又加生姜,以干姜止利通脉,生姜散寒治呕也。

生姜去臭气通神明,其用全在于肺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故脾家气分有治之者,如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腹胀是也。血分亦有治者,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腹痛是也。驱使之妙,不在一物而在全方,是故制方尤难于识药。

姜枣调营卫与姜多于枣之义,详见大枣。其有生姜无大枣者,仲圣每与桂枝半夏橘红等物并用,重在鬯阳,故不取大枣之甘壅。

《本草图经》生姜

生姜图片,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汉州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暴之,令干,酿于瓮中,三日乃成也。近世方有主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以温州白干姜一物,浆水煮,令透心润湿,取出焙干,捣筛,陈廪米煮粥饮,丸如梧子,一服三、五十枚,汤使任用,其效如神。又《千金方》主痰 ,以姜附汤治之。取生姜八两,附子生用四两,中破之,二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风。禁猪肉、冷水。崔元亮《集验方》载敕赐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两碗,呷,任意,便瘥。若是热痢,即留姜皮,冷即去皮大妙。刘禹锡《传信方》,李亚治一切嗽,及上气者,用干姜,须是合州至好者。

皂荚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了。各秤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千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油、咸、腥热面,其效如神。刘在淮南与李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然。李卿换白发方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于铛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过沸,其铛惟得多油腻者尤佳,更不须洗刷,便以姜皮置铛中,密固济,勿令通气。令一精细人守之,地色未分便,须煎之缓缓,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换人看火,一复时即成,置于瓷钵中,极研之。李云∶虽曰一复时,若火候匀即至日西药成矣。使时先以小物点取如麻子大,先于白须下点药讫,然后拔之。再拔,以手指熟捻之,令入肉。第四日当有黑者生,神效。

《本草新编》生姜

生姜,味辛、辣,大热。通畅神明,辟疫 ,且助生发之气,能祛风邪。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神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济,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

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

或问生姜辛散,既能散气,似不宜常服,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腹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慰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草衍义》生姜

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冷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本草易读》生姜

去皮则热,留皮则冷。秦椒为使。恶黄芩、黄连、天鼠屎。

辛,微温,无毒。入足阳明、太阴、厥阴,手太阴经。散寒发表,止呕开痰,解郁行血,除嗽下气。除鼻塞头痛之风寒,下胸壅胁满之结实。佐明胶熬,贴风湿痛痹;同半夏煎,下心腹急痛;并茶叶疗诸痢赤白;兼童便治诸中卒暴。通神明而除秽恶,疗狐臭而搽冻耳,医腹痛而平霍乱,散水气而消胀满。

《本草择要纲目》生姜

【气味】

辛微温无毒.浮而升.阳也.

【主治】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其用有四.制浓朴半夏毒.发散风邪.温中去湿.益脾胃药中之佐.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累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又或问夜间勿食生姜.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故夜不宜食也.凡早行山谷.口含少许.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

【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之.立可解散.不彻姜食.言可常食以通神明也.不多食.恐其太辛走气也.秋不食姜.令人泻气.以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之不禁.秋则肺气宜收.所当禁也.去皮用则温.留皮则凉.

《本经逢原》生姜

宿根谓之母姜

辛温无毒。解半夏、莨菪、浓朴毒。

《本经》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发明 生姜辛温而散,肺脾药也。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消胀满,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经》去臭气,通神明,不使邪秽之气伤犯正气也。同大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凡药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腾,不独专于发散也。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逍遥散用之。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取蜜之润,以和辛散之性也。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凡中风中暑及犯山岚雾露毒恶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甄权云∶捣汁和蜜食,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取姜以治呕,蜜以和胃也。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以其能行阳散气也。干生姜温中主嗽,治胀满霍乱呕吐不止,腹痛者宜之。较生姜稍守,较干姜稍缓,为屑和酒服治偏风头痛。姜皮辛凉,能消四肢浮肿,腹胀痞满,五皮散用之。古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而新姜尤当忌之。目疾、痔疮勿食。患痈疽人食之则生恶肉。妊妇嗜食,令子余指。

《长沙药解》生姜

【本经】见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伤寒》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治太阳伤寒,汗出表解,胃中不和,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以汗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胃逆脾陷,土木皆郁。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噫臭。甲木化气于相火,君相皆升,必生上热。参、甘、姜、枣,温补中气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生姜,降浊气之冲逆,消痞硬而止哕噫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在半夏。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黄芩汤,方在黄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也。

《金匮》生姜半夏汤,生姜一斤,半夏半升。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溃溃然无奈者。以肺胃上逆,浊气熏冲,胸膈郁烦,不可名状。生姜、半夏,降逆气而扫瘀浊也。

《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呕者,加生姜二两。《伤寒》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两,以中郁胃逆,故作呕吐,生姜降胃逆而豁郁浊,善止呕吐也。

《伤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在吴茱萸。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内有久寒者。以肝司营血,久寒在肝,营血冷涩不行。当归四逆补营血而通经脉,吴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瘀涩也。

新加汤,方在人参。治伤寒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加人参三两,芍药、生姜各一两,以经络寒涩,生姜温血海而行经脉也。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在当归。治寒疝,腹胁痛,里急,并产后腹痛,寒多者,加生姜一斤,厚朴七物汤,方在厚朴。治腹满痛,寒多者,加生姜半斤,生姜温中寒而止腹痛,力逊干姜,然亦有良效也。

人身之气,清阳左升于肝脾,浊阴右降于肺胃。胃土冲和,气化右转,则辛金清降,息息归根。壬水顺行,滴滴归源,雾露洒陈,津液流布,下趣溪壑,川渎注泻,是以下不虚空而上不壅满。肺胃不降,则气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闭,溲尿不行,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于是痰饮喘嗽、恶心呕哕之病生焉。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缘肺胃主收,收令不旺,则逆行而病堙塞,生姜开荡堙塞,复其收令之常,故反逆而为顺也。本为泻肺之品,泻其实而不至于损其虚,循良之性,尤可贵焉。

气盛于肺胃,而实本于肝脾,血中之温气,肺气之根也。阳气初生于乙木之中,未及茂长,是以肝脾之气易病抑郁。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大枣气质醇浓,最补肝脾,而壅满不运,得生姜以调之,则精液游溢,补而不滞。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汤皆用之,以温行经络之瘀涩也。

《得配本草》生姜

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杀半夏、南星、茛菪毒。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祛寒发表,解郁调中。开寒痰,止呕哕,(姜为呕家圣药。)去秽恶,通神明。得梓皮,泄肌表湿热。配大枣,和营卫。佐杏仁,下胸膈冷气。佐半夏,治心痞呕哕。和梨汁、竹沥,能横行散结。和雨茶,治下痢。入二陈、四君,止呕吐水泻。合葱白,发表邪。捣汁和童便,治五中卒暴,干霍乱。(五中者,中风、中气、中暑、中毒、中恶。)

生姜、葱头、莱菔子,共研炒热,绢包罨胸胀处,分两包,冷则轮换罨,治虚人结胸,汗出而愈。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捣汁,通窍、开隔、豁痰。救卒暴,治水肿,用皮。止呕泻,煨用。血症,炒炭。多食令人寒热。

怪症∶毛窍出血不止,皮胀如鼓,须臾目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急饮生姜汁并水各二杯,自愈。不愈,再服。又产时用力太过,育膜受伤,出有肉线一条,长数尺,痛苦欲绝。先服失笑散,用生姜三斤,捣碎,拌麻油二斤,炒至油尽,用熟绢五尺,折作数层,将线轻轻盛起,屈曲一团,纳入水道,再用绢袋兜姜,缚在肉线下熏之。姜冷,熨斗熨热,使受姜气。如姜气已过,再用前法,再熨治之。四五日内线必然收入。若肉线一断,无可救药矣。

干生姜

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治嗽温中。治胀满霍乱,腹痛冷痢,血闭。病患虚而冷,宜加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姜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恶黄芩。

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精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经云∶秋不食姜者,盖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如疗病则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食疗本草》生姜

(一)去痰下气。多食少心智。八九月食,伤神。〔嘉·证〕

(二)除壮热,治转筋,心满。食之除鼻塞,去胸中臭气,通神明。〔心·证〕

(三)又,冷痢∶取椒烙之为末,共干姜末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馄饨子,服二七枚。先以水煮,更之饮中重煮。出,停冷吞之。以粥饮下,空腹,日一度作之良。〔嘉〕

(四)谨按∶止逆,散烦闷,开胃气。又姜屑末和酒服之,除偏风。汁作煎,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嘉〕

(五)又,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瘥。〔证〕

(六)又,皮寒,(姜)性温。〔证〕

(七)又,姜汁和杏仁汁煎成煎,酒调服,或水调下。善下一切结实冲胸膈。〔证〕

《食物疗法》生姜

“一片生姜胜丹方,一杯姜汤保健康”。生姜自古以来就是民间常用的良药。生姜中含辛辣和芳香气味的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是姜醇、姜烯、姜油萜、姜酚等。姜中的姜辣素为黄色油状液体,具辛辣味,就是它赋予姜以辣味的。它们共同的作用,使得生姜能够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肠胃蠕动,健胃消食。而且有试验证实,生姜滤液能有效地抑制葡萄球菌,对阴道滴虫及皮肤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生姜性味辛温,为芳香性辛辣健胃剂,有解表、散寒、温胃止吐、化痰止咳等功效。生姜亦被誉为“呕家圣药”。

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留姜皮则凉,去皮则热”之说。功可利尿消肿。

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在清水中浸湿后,放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即成煨姜。煨姜性味辛温,功以和中止呕为主。

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其性味辛热,能够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温经止血、温暖脾胃的功效。

炮姜为干姜炒至外表已黑,内里老黄色。性味辛、苦而大热,辛散之力大减,温守之力增强,功可温中止泻、止血。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诱发肝癌和食道癌,所以不要食用已变质的生姜。

【应用实例】

1.感冒:生姜9克捣烂,加红糖,开水冲泡,调匀温服,服后盖被取汗。每天1次,连服2~3次。

2.急性胃肠炎:干姜丝、绿茶各3克,放杯中以沸水冲泡,浸10分钟,代茶频饮。

3.脂溢性皮炎:生姜绞汁涂患处,每周1次,连用3次即愈。

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生姜250克洗净切碎,放入洗净的猪肚中,文火煲熟,喝汤吃肚。每2天吃1个,连吃3~4个;或干姜6克,胡椒10粒,两味共研末,分2次用开水冲服。

5.慢性肠炎:生姜适量切片,用米醋浸腌24小时后即可食用。用时取3片,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代茶饮用。常服。

6.蝎蜂螫伤:生姜、大蒜适量,捣烂,取汁涂患处。

7.小儿支气管炎:生姜10克洗净切丝,放杯内以开水冲泡,盖上盖泡5分钟,再调入饴糖30克,频频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3~5剂。

8.痛经:生姜6克,大枣10枚,红糖60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月经前,每天1次,连服3~5天。

9.妊娠呕吐:生姜、橘皮各15克,红糖20克,煎成糖水代茶饮;或生姜、红糖煮水服。

10.白癜风:用生姜1块,切去1片,在患处揩擦,姜汁擦干,再切去1片,连续擦至局部皮肤知热为度,每天3~4次.

11.脚汗:干姜15克,白矾15克,煎水洗,连洗数日汗即止。

12.胃痛:干姜3克研细末,水调温服。

13.缩阳:老姜1块,去皮烤热,塞入肛门,阳即伸出。

14.冻疮:生姜数片,放适量白酒内,文火煮沸,去渣,用棉球蘸酒,擦洗患处。

15.斑秃: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或鲜姜频擦。

16.中暑:生姜汁、韭菜汁、大蒜汁灌服。

17.口舌生疮:生姜汁频频漱口;或生姜末擦患处。

18.呕吐不止:生姜50克水煎,加醋少许,频频含咽。

《中药炮制》生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的姜新鲜根茎。

『常用名』鲜姜。

『产地』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10月采挖。

『炮制方法』临用时洗净泥沙,切片。若取其止吐,减低发散,则用煨生姜,先洗净生姜切3分厚直片,用纸包3层浸湿,放火灰内煨至纸烧焦为度。姜皮,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泥沙,捞入筐内,滤干水分,晒干备用。

『用量』3~9克。

『贮存』生姜用砂坛藏,姜皮用木箱装加盖防潮。

《汤液本草》生姜

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 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浓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 ,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药鉴》生姜

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浓,升也,阳也。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浓肠之益。

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药笼小品》生姜

辛温行阳分,祛寒发表,宣肺解郁,和胃止呕。

姜皮辛凉行水,故五皮饮用之。

煨姜与大枣并用,行脾胃之滓津液,和营卫之气。

《药性切用》生姜

性味辛温,入肺而散寒止呕,解郁祛痰,通神明;去秽恶,杀半夏、南星一切毒。姜捣汁温饮,能消症疾。姜汁∶辛温微润,能治噎膈反胃,救诸卒中,宜灌之。姜皮∶辛水,治皮肤浮肿效。

《药征续编》生姜

主治呕。故兼治干呕噫哕逆。

【考证】

小半夏汤证曰∶呕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曰∶卒呕吐。又曰∶先渴后呕。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不具。

橘皮汤证曰∶干呕哕。

橘皮竹茹汤证曰∶哕逆。

橘皮枳实生姜汤证,不具。

以上六方,生姜各半斤。

生姜半夏汤证,不具。

上一方,生姜汁一升。

黄 桂枝五物汤证,不具。

吴茱萸汤证曰∶食谷欲呕。又曰∶干呕。又曰∶呕而胸满。

上二方,生姜各六两。

大柴胡汤证曰∶呕不止。又曰∶呕吐。

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

栀子生姜豉汤证曰∶呕。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噫气不除。

浓朴七物汤证,不具。

浓朴半夏汤证,不具。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不具。

以上七方,生姜各五两。

茯苓泽泻汤证曰∶吐而渴。

生姜泻心汤证曰∶干噫食臭。

茯苓饮证曰∶自吐出水。

以上三方,生姜各四两。

桂枝汤证曰∶干呕。(凡桂枝汤出入诸方皆仿之)

真武汤证曰∶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曰∶呕。

桂枝枳实生姜汤证曰∶诸逆。

茯苓甘草汤证,不具。

以上五方,生姜各三两。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上一方,生姜汁糊丸。

据此诸方,则生姜但治呕也,哕逆噫气干呕,或干噫食臭,皆呕吐轻证也。故加咳唾涎沫不止,似哕不哕,亦生姜所兼治也。岂不呕之余证乎?

【互考】

凡仲景之方,二百十余方。而其内用生姜之方,六十有余首。并用大枣之方,四十有七首。又其内生姜五两,对大枣十二枚之方二首(十二枚乃四两之例,若去核则为三两)对十枚之方一首(十枚乃三两八铢之例),对十五枚之方一首(十五枚乃五两之例)。生姜六两,对大枣十二枚之方一首。生姜四两,对大枣十二枚之方一首。生姜一两,对大枣十枚之方一首。生姜半斤,对大枣三十枚之方一首(三十枚者十两之例)。如此数方,无不专取生姜、大枣之功者。又桂枝汤,去加之方,二十有六首,及越婢汤之方三首,葛根汤之方二首,小柴胡汤之方五首,文蛤汤,防己黄 汤,以上十三方,凡三十有九首。皆以生姜三两,对大枣十二枚,虽他品加减之。亦至生姜、大枣,无有变之者何也?其证不变故乎?又别有妙用乎?由此观之,姜与枣者,虽为日用饵食之物,亦仲景方内二味必相对者多,则盖似有调和之意。故后世谬仿之,方后必有谓姜、枣水煎者。虽似取仲景之法,亦未知其本功之所在也。殊不知生姜、大枣之于其证也,每方必有其所治之毒矣。宜以桂枝汤小柴胡汤,二方之证征之。若以日用饵食之物推之,则如粳米、赤小豆、大小麦、香豉、酒酢、饴蜜、白 酒、薤葱之类,其谓之何矣? 以为如此诸品,亦或有所建单用之功者,或有所助诸药之毒者。余故曰∶不可以日用饵食之物推之,然夫如姜与枣,亦别有大勇力者矣,宜以考证中诸方察之。夫孔子每食不撤姜,曾晰常嗜羊枣,亦不可以药中姜、枣见之。今以此为治病之材,则又有大攻毒之功。凡药材以饵食见之,则至桂枝究矣。古者姜、桂、枣、栗,以为燕食庶羞之品,故内则曰∶枣、栗、姜、桂。吕览有言,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是乃古人所常食之物也,又何毒之有?虽然,良医橐而药之,则虽谷肉果菜,亦皆为治病良材,而无有所不驱除其病毒者。东洞翁有言曰∶药之为毒,毒即能,能即毒,知言哉?夫生姜之治呕也。犹桂枝之治上冲,大枣之治拘挛矣。当此时,岂以日用饵食之物论之乎?是以至大枣、生姜相对之方,则又有所合治之功也。如其量法多少,则其功用,亦有所不同者也。《集验方》(《外台秘要》所引)疗肺痿,有生姜五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之方。《古今录验》(同上)疗上气,有甘草三两、桂枝四两,生姜一斤之方。由是观之,桂枝与姜、枣,岂以日用饵食之物论之乎?况又于其单用独立之方乎?医者其详诸。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不具,但云∶发汗后腹胀满者主之。胀满是浓朴之所主也,今其生姜为半斤,半夏为半升,岂无呕吐兼发之证矣乎?《方极》、《类聚方》可并考。桂枝枳实生姜汤证曰∶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东洞翁曰∶痞下疑脱满字。今因此说,则心中痞满者,是枳实之所主。而诸逆者,盖上逆吐逆呕逆之谓也。上逆者,桂枝之所治也。吐逆呕逆者,生姜之所治也。

橘皮枳实生姜汤证,不具。 按∶此方盖橘皮之证多,故为一斤。枳实之证少,故为三两。今加生姜半斤者,岂无有呕证多矣乎哉?故此方呕证不具者,盖属阙文。宜以诸汤加生姜半斤之方推知之。

黄 桂枝五物汤证,不具。此方本于桂枝加黄 汤方内加黄 一两,足前成三两,生姜三两,足前成六两,而去甘草二两,但煮法水率不同耳。故东洞翁曰∶桂枝加黄 汤证,而呕不急迫者主之,是所以生姜之为六两也。

浓朴七物汤证,不具。此方虽生姜、大枣相对,亦生姜多于大枣,则岂得无呕证不具乎?

故东洞翁曰∶此方于浓朴三物汤桂枝去芍药汤二方内,更加生姜二两,足前成五两,盖二方证而呕者主之。

半夏浓朴汤证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岂因有此一证,而得用此方乎?今根据《千金方》,则作治胸满心下坚(按《千金方》及冀硬字皆作坚,此坚字亦硬字也)。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似有呕逆之状。故有生姜五两,半夏一升,此方岂惟妇人之治耶?虽男子亦有此证,则宜施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不具。此方未试之,故今略之。

茯苓甘草汤证,不具。 按∶此方之证,以有茯苓、生姜各三两观之,则有悸无呕者,盖属脱误也。故东洞翁曰∶当有冲逆而呕证。余曰∶心下悸上冲而呕者,此方主之,屡试屡验。

生姜半夏汤证曰∶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 按∶是疑非此方全证,何则?生姜、半夏之为功,本惟治呕吐。然今于此方,何其谓似呕不呕乎?

若其然,则似无生姜、半夏之所治之证矣。由是观之,似呕不呕四字,盖属衍文,而有呕吐之证不具可知矣。虽然,似喘不喘,似哕不哕者,似有呕吐兼发之证。故今煮半夏半升,以内生姜汁一升者,是欲大取生姜之功也。余故曰∶半夏能治呕吐兼发者,生姜能治但呕者,又能治呕多吐少者,故方内有生姜、半夏并用者,则必谓呕吐,或谓卒呕吐,或谓呕吐不止。若有生姜而无半夏,则谓但呕或谓干呕,或谓干呕哕,或谓哕逆,或谓食谷欲呕,或谓呕而胸满,或谓诸逆,是可以征焉?然则此方治呕吐兼发者明矣。故法曰∶呕止停后服。岂其谓似呕不呕,而后谓呕止停后服可乎?

茯苓泽泻汤方生姜四两,但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今有吐而无呕者,盖属脱误。因屡试此方,若施无呕者,则未尝见奏其效者,若施之吐后,但呕而渴者,则其效之速也,如桴鼓相应然。由此观之,此方能治病患胃反,呕而渴欲饮水者。夫胃反者,吐食也。然则此胃反吐之吐字,盖呕字之误可知矣。不然,属重复,若作呕字,则其义始稳当,其证亦可谓具而已。按呕吐者,是水毒之上逆者也。桂枝能下其上逆,生姜能止其呕,泽泻、术、茯苓能泻之小便,甘草能缓其呕之急迫者,益知此方之下脱呕证明矣。《类聚方》可并考。

生姜泻心汤方,有半夏半升、生姜四两,而无呕吐证者何?曰∶干噫食臭,是乃呕之轻证也。曰∶然今有半夏、生姜,而无呕吐兼发证者何?然此方于半夏泻心汤方内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岂无呕吐兼发证乎?夫半夏泻心汤之为方,治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既于本方谓呕而肠鸣,故今于此方而不重举呕证者,欲使人思得之也。仲景之方,多此类也,然则此方略呕证,而脱吐证者欤。

茯苓饮证曰∶自吐出水。方曰∶生姜四两。然则此方,岂但吐出宿水乎?必有呕证明矣。

【辨误】

凡生姜之功,详于诸家本草。虽然,其说非疾医之义。盖服饵家腐谈而误世者,不为不少矣。曰∶姜久服通神明。曰∶姜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曰∶姜制半夏、浓朴之毒。

曰∶生姜屑、生干姜,生姜,分别用之。曰∶姜能 御百邪。以上诸说,非疾医之义,奚俟余之言哉。呜呼!如食之通神明之说,则出于伪书《本草经》。朱子尝取此说以注论语。余虽未知其是否,何其说之迂也?陈藏器去皮留皮之言,彼岂知生姜之功,在一根之中矣乎?

又至加彼生姜制半夏、浓朴之毒之说,一何盲昧之至于此乎?若夫生姜制半夏之毒,则仲景何用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乎?若夫生姜制浓朴之毒,则仲景何用浓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浓朴半夏汤乎?苟如李杲之言,半夏、浓朴,实为钝物,又与不用同焉。夫仲景之用生姜与半夏、浓朴也,则取其毒之用耳,又何制之为?况生姜能姜御百邪之言,则时珍误裁断王安石姜能 我者也。于毒邪臭腥寒热,皆足以御之之说,而惟云 御百邪,于义不通。安石之说,犹且牵强,而况于时珍之言乎?是大惑后人,不可从焉。孙思邈曰∶姜为呕家圣药。陶弘景尝谓不撤姜食,不多食,言可常食,但不可多尔,有病者是所宜矣。二子之言为得焉。

【品考】

生姜宿根,谓之老姜者,为良。霜后采之,水洗尘土,不必去皮,惟锉用。本邦医家用生姜也,徒托之病家妇女之手,而未尝问其生新否。乃云生姜一斤水煎。若根据医人之言,则生姜者,是徒加之具耳,岂为治病之材乎哉?医者其宜择生新者,取其效已。

《饮食须知》生姜

味辛甘,肉性温、皮性寒。生发散,熟温中,多食损心气,发目疾、五痔、失血。凡患疮疖人食之,长恶肉。妊妇多食生姜,助胎热,令子生疮疥,或生多指。多食辛辣,皆能损胎。夜不食姜,免耗真气。忌同猪肉、牛肉、马肉、兔肉食。秋姜宜少食,能泻气夭年。干姜久食,令人目暗。妊妇食之,令胎内消,盖其性大热而辛散也。糟老姜入蝉蜕,则无筋。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生姜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臭气。《药性论》云∶使。

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能食,捣汁和蜜服。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神效。陶隐多食伤心气。陈藏器云∶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需热,去皮冷,即留皮。秦椒为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证类本草》生姜

(生姜_图片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茛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陶隐居云∶干姜,今唯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毕,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后晒干,置瓮缸中,谓之酿也。又云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以服少志少智,伤心气。

如此则不可多食长御,有病者是所宜尔。今人啖诸辛辣物,唯此最常。故《论语》云∶不彻姜食。言可常啖,但勿过多尔。唐本注云∶姜,久服通神明,主风邪,主痰气。生者尤良。《经》云久服通神明,即可常啖也。今云少智少志,伤心气,不可多食者。谬为此说,检无所据。今注陶注生姜,别出菜部韭条下,今并唐本注移在本条。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干姜,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干者治嗽,主温中,用秦艽为使。主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患虚而冷,宜加用之。又云生姜,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萧炳云∶生姜,一名母姜。孟诜云∶生姜,温。去痰下气,多食少心智,八、九月食伤神。又冷痢,取椒烙之为末,共干姜末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馄饨子,服二七枚。先以水煮,更稀饮中重煮,出停冷,吞之,以粥饮下,空腹日一度作之良。谨按止逆,散烦闷,开胃气。又姜屑末和酒服之,除偏风。汁作煎,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陈藏器云∶生姜,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日华子云∶干姜,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图经曰∶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汉州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曝之,令干,酿于瓮中,三日乃成也。近世方有主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以温州白干姜一物,浆水煮,令透心润湿,取出焙干,捣筛,陈廪米煮粥饮,丸如梧子。一服三、五十枚,汤使任用,其效如神。又《千金方》∶主痰 ,以姜附汤治之,取生姜八两,附子生用四两,四破之,二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风。禁猪肉、冷水。崔元亮《集验方∶》载敕赐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两碗,呷,任意,便瘥。若是热痢即留姜皮,冷即去皮,大妙。刘禹锡《传信方》李亚治一切嗽及上气者。用干姜,须是合州至好者,皂荚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了。各秤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千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油、咸、腥、热面,其效如神。刘在淮南与李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然。李卿换白发方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于铛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过沸,其铛唯得多油腻者尤佳,更不须洗刷,便以姜皮置铛中,密固济,勿令通气。令一精细人守之,地色未分,便须煎之,缓缓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换人看火,一复时即成,置于瓷钵中,极研之。李云∶虽曰一复时,若火候匀即至日西药成矣。使时先以小物点取如麻子大,先于白须下点药讫,然后拔之,再拔以手指熟拈之,令入肉。第四日当有黑者生,神效。

食疗生姜,温。去痰下气,除壮热,治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通神明。又,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瘥。又,皮寒,性温。作屑末和酒服,治偏风。又,姜汁和杏仁汁煎成膏,酒调服,或水调下,善下一切结实冲胸膈。外台秘要∶治霍乱,注痢不止,转筋入腹欲死。生姜三两捣破,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又方∶久患咳噫,连咳四、五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熟,温服。

如此三服,立效。又方∶治咳噫。生姜四两烂捣,入兰香叶二两,椒末一钱匕,盐和面四两,裹作烧饼熟煨,空心吃,不过两、三度。又方∶去燥粪。生姜削如小指,长二寸,盐涂之,纳下部中,立通。千金方∶治干哕,若手足厥冷。宜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又治心下痞坚不能食,胸中呕哕。生姜八两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夏五合洗去滑,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味合煮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又方∶治喉闭并毒瓦斯。生姜二斤捣汁,好蜜五合,慢火煎令相得,每服一合,日五服。又方∶治产后秽污下不尽,腹满。生姜二斤,以水煮取汁服,即出。肘后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经验方∶善治狐臭,用生姜汁涂腋下,绝根本。梅师方∶治霍乱吐下不止,欲死。

生姜五两,牛儿屎一升,切姜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分温服。又方∶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孙真人治小儿咳嗽,用生姜四两,煎汤沐浴。孙真人食忌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一日姜。又方∶八月、九月食姜,至春多眼患,损寿,减筋力。食医心镜治呕吐,百药不瘥。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中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又,生姜归五脏,理伤寒,头痛,去痰下气,通汗,除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骨熟,胸膈中臭气,除风邪,伤寒,调和饮食。汤壶居士云∶姜杀腹内长虫,久食令人少智惠,伤心性。兵部手集治反胃,羸弱不欲动。母姜二斤烂捣,绞取汁作拨粥服。作时如葛粉粥法。杨氏产乳胎后血上冲心。生姜五两切,以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唐崔魏公铉夜暴亡,有梁新闻之,乃诊之曰∶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命生姜捩汁,折齿而灌之,活。

衍义曰∶生姜,治暴逆气,爵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生姜

使 恶黄芩黄连鼠粪去皮则热留皮则冷制半夏毒

生姜,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浓肠之益;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哕。

《中药学》生姜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晶的新鲜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用于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处方用名】生姜(用新鲜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约二分至三分),煎服。

【附药】1.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2.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3.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方剂举例】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治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者。

《千金翼方》生姜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

《外科全生集》生姜

温中去秽,除风邪暖胃,消寒痰,解食菜毒。干用止嗽呕。炒成炭,性纯阳,如误服寒剂,非此不解。

《冯氏锦囊秘录》生姜

干姜,禀天地之阳气,故味辛而气温,虽大热而无毒。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入发散药用生姜,入辛凉药用姜皮,入温中药用炮姜,系干姜水洗,火炙松黄。入补血止血,及引火下趋药,用黑姜,系干姜切块炒红,以器闷息为炭。入脾胃止泻药。

用煨姜,系老生姜去皮,湿纸裹煨熟。

生姜,性窜不收,解风寒湿痹,痰痈鼻塞,头痛外感,皮肤间结气,通神明,辟恶气,霍乱胀满,一切中恶诸毒,疟症痰症,能和营卫,而行脾之津液,入肺而开胃口,脾胃诸病,皆所重焉。但阴虚火盛汗门血门,心气耗散,火热腹疼,并切忌之。生姜皮,消浮肿腹胀,煨姜,塞溏泻水泻。干姜,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温中下气, 瘕积胀悉皆除,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生行则发汗,有灵炮黑,则止血颇验。

炮姜能止而不移,故功专温中,却沉寒痼冷,亡阳绝脉,炒黑止吐血痢血。

主治(痘疹合参) 炮姜能温脾理中,内虚吐利,脏腑沉寒,脾胃虚冷,中气不足,身凉痘白者,宜用内实,壮热者忌之。煨姜,治痘吐泻,痘疮灰白,不起者用之。

以止吐和中,助阳发表,佐参 之力。生姜隔年老者佳,去寒邪头痛,鼻塞,主咳呕吐痰解郁开胃,消食散寒,胀满冷痢,腹痛转筋。生用发散,热用温中,要热去皮,要凉留皮,治痘惟宜于初起,重冒风寒者暂用。

按∶生姜辛温,谓其能除壮热,何也?盖壮热之源,非外感风邪,即内伤饮食以能发散,又能消导也,东垣曰∶生姜为呕家圣药,润而不燥,盖呕乃气逆不散,辛以散之也。夜勿食姜者,夜则主敛,反开发之,违天道矣,秋勿食姜,亦同此义,然有病则不论也。夫辛能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定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尸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立效,早行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皆以其能开提中正神明之气,而辟秽恶不正之邪,药中之神圣也。

按∶姜味大辛,辛能僭上,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服久服,散气耗血损阴,书云∶孕妇食干姜,令胎内消之,语可见矣。凡血虚发热,产后大热,吐血痢血,须炒黑用、则辛窜上行之势。全无苦咸下走之捷。乃见能引血药入血,气药入气,去恶生新,有阳生阴长之意,且黑为水色,血不妄行,从治之法也。况干姜苦辛炮制则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若至炒黑,则辛辣变为苦咸,味即下走,黑又止血,辛热之性虽无,辛凉之性尚在,故能去血中之郁热而不寒,止吐血之妄行,行而不滞。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者,功胜十倍,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三四分,为问导而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

将鲜姜种于地中,秋后剖出去皮晒干为干姜;将姜上所生之芽种于地中,秋后剖出其当年所生之姜为生姜。

是以干姜为母姜,生姜为子姜,干姜老而生姜嫩也。为生姜系嫩姜,其味之辛、性之温,皆亚于干姜,而所具生发之气则优于干姜,故能透表发汗。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其辛散之力,善开痰理气,止呕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气。若但用其皮,其温性稍减,又善通利小便。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为健胃进食之品。疮家食之,致生恶肉,不可不知。

《饮膳正要》生姜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咳逆上气,止呕,清神。

《中医饮食营养学》生姜

【基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异名】嫩者名紫姜、子姜;宿根名母姜;干燥根茎名干姜。

【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发表散寒,健脾止呕,解毒。

【应用】

1. 风寒感冒:生姜6g,紫苏叶30g,水煎顿服。(《本草汇言》)

2. 呕吐不止:生姜汁—汤匙,和醋少许,空腹服之。(《食医心境》)

3. 半夏中毒:生姜汤一盅,白矾少许,调匀内服。(《食物与治病》)

4.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6g。(《千金要方》)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现代研究】

生姜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等。挥发油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有健胃作用。生姜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按语】

自古生姜即是一味常用药,也是一味常用的食疗佳品。嫩姜多作日常调料和做酱菜用,入药治病多用老姜。为呕家圣药。胃寒疼痛,可煎饮生姜,加红糖调匀,有暖胃祛寒作用。

《顾松园医镜》生姜

〔辛热,入肺、胃二经。制半夏毒。〕生则发表,熟则温中,〔故能治胀满,止腹痛。〕开痰有效,〔热痰则忌之。〕止呕宜求。〔孙真人云∶呕乃气逆不散,此能行阳而散气。东垣言其止呕,但治表实气壅,仲淳言呕兼寒者宜用,挟热者则忌。〕姜皮治疟疾无汗,〔或寒多,或寒甚,或兼呕者并用。若病久阴虚而有热者,虽呕亦忌。〕消浮肿腹胀。〔药之辛者,轻者可使走表,用以治水气肿胀,开鬼门之义也。〕凡早起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露雾清湿之气,山岚不正之气。

忌同干姜。人云∶夜不宜食。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矣。

《医学入门》生姜

生姜发散主伤寒,鼻塞头疼咳逆安,入肺开胃止痰呕,破血行气到心间。

姜,御湿气,如田有界以分水也。味辛,温,无毒。浮而升,阳也。主发散伤寒伤风,头痛鼻塞寒热,咳逆喘嗽上气。入肺开胃益脾,化痰涎,止呕吐翻胃之圣药也。以上诸症皆在表在上之邪,姜能行气散气,故治之。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后人因孔子不彻,而每好食之,其实多服反少智,损心气,故孔子亦不多食。

古云∶八九月食姜,至春患眼、损寿、减筋力。又云∶平人夜食姜,令人闭气,病则不拘也。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而热存耳。故又有言曰∶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潜故也,秦椒为使。恶黄芩、黄连、天鼠屎。杀半夏、浓朴、茛菪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欢迎关注微信: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