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和他的“弄堂史诗”

徐峥和他的“弄堂史诗”

桃桃淘电影 内地男星 2021-10-08 08:30:17 591

国庆档为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大盘连续六天维持在6亿以上,总票房超45亿,在长期的疫情后遗症后,中国电影市场终于在这个档期回暖,一扫暑期档的颓靡,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信心。


这再一次说明了:观众还是会对好的故事有极高的热情,好的电影也还是具备带动市场的能力。


而说到国庆档,就不得不提到连续三年在国庆和观众见面的“我和我的”系列了,今年的《我和我的父辈》票房已破十亿,口碑和观众号召力,都延续了“国庆三部曲”一贯的影响力。



从筹备初期,这部电影就较受关注,单元篇章式的组合也在两年前完成了受众认知的传递。


今年的《我和我的父辈》系列其实是以传承为切口,展现祖国长远历程的影片。和系列的前两部一样,我们仍然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非常有趣的主旋律现象:创作者们深谙将主旋律回归于「人」之道,他们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宏大的家国情怀。



而在这一部里,尤其是徐峥的《鸭先知》会令人眼前一亮。


这个故事继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以一种颇为精巧的方式进行了切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比喻,说的就是那些脑子活、胆子大、能够敏锐地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人。面对「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徐峥选择了一个小而精准的切口:中国大陆第一个拍广告的“鸭先知”。


于是,故事又回到了他最擅长的市井小人物上。






最近《我和我的父辈》发布了一组幕后纪实节目,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剧组的幕后趣事。


而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名场面,是两代导演共同坐在了监视器前,而徐峥要负责“教”张艺谋演戏。


在《鸭先知》里,张艺谋导演时隔24年再度回归演员身份,虽然只是客串片中的电视台台长一角,但那句“别蒙我,我可拍过电影”,堪称影片一大彩蛋,让不少人都津津乐道。



此处的喜剧感浑然天成,但其实看了花絮才知道,背后也精益求精地NG过了许多次。


看似简单的一句台词,该怎么说,用什么神态来说,都经过了反复的揣摩和调整。

甚至徐峥自己还亲身上阵,换上中山装,为张艺谋导演示范过一次。

笑归笑,这其实也侧面反映出了,作为一名演员出身的导演徐峥其实很懂得要怎么去指导演员、启发演员

看完花絮的另一个感受是,没想到,徐峥还真有迫症

相信大家看过《鸭先知》,都会对影片里的复古美学印象深刻。



充满年代感的图形画幅转场。


形态规整、排布对称的构图……都构成一种工整和谐的美感。


看过片场花絮后你会发现,为了追求置景道具工作的工整与对称,徐峥几乎把剧组逼成了强迫症。
 

人物要对称,墙上的印刷口号要对称,甚至小到弄堂口的两个瓷杯……

也要对称。


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

不过,这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除了创作美学上的考量外,还有一层很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还原1978年老上海的街景,实在是太困难了。

从影片中的一个细节能看出来:片中的上海街头,始终给人感觉“很素,很单调,很干净”

那是因为,1978年的上海,既没有空调外机,也没有广告牌——这也恰好暗合了影片“中国大陆第一支电视广告”的主题。

但现在再想找到这样的街景,几乎是不可能了。


因此,为了真实还原年代感,有不少镜头,包括街头打太极拳、还有公交车上的整场戏,其实都是外面围了一层绿布拍摄,再由后期来进行合成。

而在运镜上,也只能尽量使用平移镜头,避免过多的镜头运动而导致穿帮。

有趣的细节彩蛋,其实也不止于此:街头的电影海报,是《祥林嫂》《一江春水向东流》《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和《追捕》。

“《祥林嫂》还要看两遍啊?”也成了影片一大笑点

铁饭盒、收音机、宣传栏张贴的手绘海报、国企干部标配的海派蓝西装、妈妈们精心卷烫的卷花头……

一切都让人有种“穿越”回1978年的感觉,这同样也是因为剧组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找了许多那个时代的资料和照片,甚至完全按照老照片,来1:1还原了部分镜头。

倪虹洁在片中出演了“参桂养荣酒”广告,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广告女郎”。而在戏外,她本人也的确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广告明星”之一。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鸭先知》有许多地方,都和两年前的《夺冠》遥相呼应。

不仅男主角“冬冬”回来了,作为拍摄地的上海弄堂是同一条,连演街坊邻居的群众演员们,也还是同一拨人。所以可以说,所有人都是带着“角色”回归的。


看过《我和我的父辈》后,很多人评价《鸭先知》,都会用两个词——轻松,愉快


很显然,这种观感并不仅来自于情节,也相当直观地来
自于影片风格化的视听语言。

正是这种种用心良苦的创作细节,加上考究的置景、工整的构图,以及绚丽明亮的画面,才构成了一幅颇具童话色彩的复古大上海图景,让我们沉浸在这个复古又新潮的“电影梦”里。


赏心悦目的视听加成之外,《鸭先知》也的确是讲了一个好故事

尤其是,在拍广告的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组微妙而生动的父子关系。这也体现出了徐峥一贯的创作思路:故事的核心,永远都是人。


影片的开头就有种戏剧的巧妙:儿子冬冬在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我的爸爸》,侧面引出了父亲赵平洋的形象——父亲胆子大、脑子活,被街坊邻居们夸奖为“鸭先知”,也是儿子心中的偶像。

但接下来,剧情却立刻反转:原来“鸭先知”这个词,并非夸奖,而是嘲讽。爱吹牛的父亲,也让儿子在同学们面前丢了脸。


父亲努力卖酒、拍广告,既是为了挽回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同样也是为了重新得到儿子的信任。

而拍广告的成功,不仅修复了父子关系,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长大后的冬冬,继承和学习了“鸭先知”的创新精神,成了一名工程师——到此,“鸭先知”又变回了一个褒义词。

毫无疑问的是,在《鸭先知》里,徐峥再次展现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喜剧语言。

他并没有堆砌笑点和梗,追求单纯的爆笑效果;而是从剧作、叙事、表演的多方纬度,去构建了喜剧元素


在类型上,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市民喜剧

故事的基调“笑而不闹”,对于家庭、邻里和弄堂里的市井生活,都有着活灵活现的、鞭辟入里的刻画。背后所显露的,是一种既有机锋、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幽默感。

而从剧作的角度来看,创作的思路和编排,则充分体现了徐峥的学院派功底

一方面,故事逻辑清晰,生动有趣,始终紧扣父子关系和“鸭先知”的主题而展开;另一方面,情节层层反转、充满戏剧冲突、结构精巧而紧凑,有种高明的韵律感。


而最终,一个好的喜剧,往往具有某种令人笑中带泪的魔力。《鸭先知》也不例外。

看到最后,很难不被这个故事里的父子关系所打动。

儿子人小鬼大,父亲童心未泯,很多时候,冬冬与赵平洋之间既是父子,亦是朋友。这种轻松的、平等的、没有障碍的交流,正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亲子关系。


虽然冬冬偶尔也会跟父亲闹别扭,但在最关键的时刻,他还是最愿意相信父亲的那个人。这种赤忱的、无条件的信任,让影片有了最温情的底色。

而在“拍广告”这件事里,我们更是看到了父子二人的并肩作战。赵平洋和冬冬的相处,打破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窠臼,演变成了两代人的互相信任和互相成就。


另一方面,赵平洋对儿子的言传身教,看似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诙谐的诗句,其实更是一种动人的时代精神。

回忆起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我们总会想到蓬勃的生命力、机遇、梦想和未知。曾经有无数勇者踏上未知的征途,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面前,成为了弄潮之人。

而在赵平洋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他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也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去挑战风险,去走那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魄力。

这种精神曾被前人所发扬,但也更需要为后人所传承。如今的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生活在变化最快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止步不前,就会被时代抛下。


这样说来,其实当代的我们更需要这样的魄力。不能依赖环境,而要敢于去打破惯性,去尝试,去适应,去创新。

在这一层面上,《鸭先知》同样也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


从之前的“囧”系列,再到“国庆三部曲”中的《夺冠》《最后一课》《鸭先知》,我们能从中看到徐峥一脉相承的创作风格。

他的作品里从来都没有高屋建瓴的说教,他所拍摄的只是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个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但就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能够勾连起一种全民回忆

一方面,这要归功于他扎实的戏剧功底,以及科班出身的学院派风格

徐峥从很早就开始进入到戏剧这个领域,中学就被选拔进上海市少年宫话剧社,在上戏读书时就开始自编自导自演话剧,26岁时更是凭借《股票的颜色》获得了话剧界的最高荣誉“白玉兰奖”。

年轻时的历练与积累,为他此后的创作提供了养分,也让他早早地掌握了创作者的视野和表达。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演员出身的导演,他尤其擅长于转换角度,去调度演员、调节表演。不少合作过的演员,都会对徐峥导演有很高的评价,他懂得如何去体察演员、与演员沟通。

最终,演员与导演的双重身份,也得以令他反哺创作。他会更关注角色、更注重将故事落脚到人性、人的成长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徐峥每次都可以在一个宏大的命题里,找到精确的切题概念。

因为他的创作思路总是从普通人、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出发。以人为本,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大的社会话题。

他懂得用一滴水去折射太阳,他能够将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与普通人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用最微小的概念,来影射最宏大的时代观。再用这些故事,来真切地打动银幕前的观众。

当然,身为创作者,他也很清楚,当观众在看别人的故事时,总是希望能从中看到自己。

所以徐峥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让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自己」


他擅长于描绘真实的小人物,也不吝啬于展现人物身上的肌理和缺点。

赵平洋精于算计,是个典型的上海小市民;冬冬尽管爱父亲,还是会嫌弃他、跟他闹别扭……而他身边的一众街坊邻居,更是人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人人都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如何让观众觉得这些人物都非常贴合、传神,这既得益于丰满的剧作,也来源于成熟的表演。但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生活里去

赵平洋的怂、卑微、精明,和他的大胆、魄力、顾家,再加上那两撇小胡子、结实的肚腩,就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市井气,也有烟火气。他让我们想到自己身边的某个活脱脱的上海男人,很亲切,很熟悉,也很可爱。他身上矛盾的地方,就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还记得徐峥曾在采访提到过,自己很喜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这本小说集里,每一篇都在讲述一个普通居民的故事。

现在看来,徐峥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从《夺冠》到《鸭先知》,他总是在拍同一个弄堂,在拍小人物的故事。但从这些小人物的群像身上,却能看到一个时代。

于是,“即便是一条弄堂,也可以有史诗”


或许,这也正是徐峥的功力所在:看似他所讲述的故事,总是有种轻盈而灵动的质感。但其实在故事背后,永远不乏充满厚度的作者表达。

而他总是这样,“不经意间,就把时代的天翻地覆拍出来了”。

实际上,徐峥一直保持着作为创作者对好内容的热情和进取之心。于他而言,喜剧是一种类型,但他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他希望能在创作里探索生活,探索人性,也找到一种价值观。

而一路走来,他讲述的总是中国人的故事。他会在作品中思考中国人现实的困境,会探讨不同的中国式家庭关系,也在拍摄中国的个体标签与时代命运。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作为创作者的本心。

从《鸭先知》再到“我和我的”系列,我们见证了本土主旋律电影在过去几年里的发展: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是惊喜,而短短三年,“国庆三部曲”已经是一个成熟的IP。在树立了广泛的国民认知度后,这个系列并没有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仍然能持续带来新鲜感。

如《鸭先知》这样一部融入了鲜明视听风格的作品,在以往同类型题材中是不多见的,而它以及父辈中另外三支短片此番的“接力呈现”,也打开了本土主旋律电影在未来的崭新面貌和可能性。

这些作品延续了家国情怀,始终从小人物身上汲取创作源泉;但在此基础上,其创作风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和轻盈。无论在类型上的大胆融合与突破,还是在创作中寻求更年轻化的表达,所体现的都中国电影人们身上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和不断去探索与改变的创作自省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