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季。
Sir给你们推了不少好电影。
精确克制的《三个广告牌》、黑暗温情的《水形物语》、青春明媚的《伯德小姐》……
唯独一部还没说到。
不仅Sir没说,它在其他媒体上也销声匿迹,似乎,被选择性遗忘了。
当然不行。
尤其是对这样“超越电影的电影”。
《华盛顿邮报》
The Post
好莱坞如何看待本片?
一张图足以说明。
这张图来自刚刚过去的金球奖颁奖礼。主持人只念了一嘴它的名字——《华盛顿邮报》,尚未颁奖,工作人员就抱着四座奖杯上台,闹了个“大乌龙”。
一个夸张的玩笑,生动地证明了本片地位。
凭借什么牛?
面子是这三个人。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
他仨手上,光小金人就有八座
底子却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丹尼尔·埃尔森伯格。
其实并不普通。
他,被美国曾经的国务卿基辛格赠名:美国最危险的人。
埃尔森伯格本是支持越战的鹰派,但,在一次深入越南战场的考察之后,他看到这场战争的另一面。
他决定说出他看到的真相。
这些真相指向的幕后黑手,正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总统尼克松。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它确确实实改写美国历史。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犹如少年屠龙。
少年如何砍倒恶龙,那当然得手握利剑。
电影《华盛顿邮报》,便把视角对准铸成这把剑的血肉——
一帮“无名”的调查记者。
P.S.因电影现只在美国上映,国内尚无观看渠道,文中梗概更多来自真实历史,与电影情节可能有出入。
电影开场就目露凶光:再利的剑,也会断。
在《华盛顿邮报》之前,“美国最危险的人”手里的第一把剑已经断了。
那是《纽约时报》,它第一个拿到埃尔森伯格的机密文件,刊登了三期。
这时,政府向法院要求禁止刊登,法庭允诺,颁布禁令。如你所知,《纽约时报》不登了。
《纽约时报》被禁止继续刊登
任何关于越战的机密文件
《纽约时报》是当时的报业大哥,它都被禁声,别人更不敢随便出头。
一说错话,就是犯法,就是解散。
走投无路的埃尔森伯格,即将被恶龙反噬,咬死。
好在,关键时刻,《华盛顿邮报》站了出来。
如果你跟Sir一样大致了解那段过去,你会发现,历史无需添油加醋,就是一出活生生的大片、好戏。
他们之间的对抗,不是一部电影,起码是三个电影。
首先,是“谍影重重”。
《华盛顿邮报》第一个调查记者本·巴格迪肯(鲍勃·奥登科克 Bob Odenkirk 饰),联系上埃尔森伯格之后,立即飞往波士顿领取文件。
这一行,双方都冒着生命危险。
一不小心暴露身份,就会被秘密逮捕,甚至是遭到暗杀。
谁都不能见,谁都不可信。
拿到文件后,也不是意味安全了。
看预告片里这一幕——
在飞机上,调查记者片刻不离地盯着那沓文件(似乎为它们还特意购买了一个座位)。
搞得空姐很好奇:“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吧?”
记者吓了一跳,但立即收住表情。
他欲擒故纵地说——
只是国家机密而已
之后,是“十二怒汉”。
在《邮报》内部,关于登不登机密文件,并非只有一种意见。
报社的法律顾问,就竭力反对发表,在他看来,发表了,报社铁定被关。
不仅是饭碗的事,严重的话,可能会集体被捕。
如果你敢刊登报道
我们下礼拜就会被告上最高法院
我们可能会坐牢
但“坚决刊登”派也立场坚定,他们撂下狠话:不刊登,就辞职。
用报社执行总编本·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的话说:“如果我们不逼政府负责,谁来?”
最后,每个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报社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身上。
梅丽尔·斯特里普再次扮演“铁娘子”角色。
她斩钉截铁。
“发。”
可想而知,发了之后,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一班只是尽职尽责的职场人,一夜之间,身份成为“国家公敌”。
司法部首先开枪。
打法和对待《纽约时报》一模一样,下禁令。
不同的是,面对禁令,《华盛顿邮报》的执行总编恭敬地拒绝服从。
没办法,法庭见。
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
政府的立场是:媒体不具有发布政府机密的权利。而《华盛顿邮报》也不示弱:宪法允许新闻自由。
《华盛顿邮报》自信能赢得这场官司么?
可能没有。
当他们依然选择为自己辩护,不是为了赢,是为了拖——在威权没有扼住喉咙之前,尽量争取发声机会。
是的,刊印下一期机密的《华盛顿邮报》亟待发布。
果然,在法院的靴子还没落地的时候,发刊时间到了。
《华盛顿邮报》迅速发布下一期。
刚发不久,法官下令:立即停止发表!
这时,《华盛顿邮报》的律师又装“无辜”了,我们都发了,那立即停止发表是停什么?
借着这一步棋,又一份机密成功公布。
当然,这也只是一场小战役。
身为“国家公敌”的《华盛顿邮报》,还要继续打很多场仗……
相比对手,他们的输面太大了。
相比收益,他们的代价也太大了。
但他们依然选择“找死”。
因为在他们看来,不找死,才是判自己死刑。
预告片,执行总编本·布莱德利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要是我们不刊登这则报道,会怎么样?”
“我们会输!这个国家会输!”
比起传奇化的征服世界,这种不起眼但坚韧的勇气,不才是对英雄真正的写照?
单看《华盛顿邮报》,相信你们和Sir一样,极容易联想到另一部电影。
同样是奥斯卡好片,同样着力于新闻行业。
是的,《聚焦》。
2016年,《聚焦》拿下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在颁奖前一夜,Sir已私自为它加冕。
标题是《管奥斯卡认不认,它就是我的年度最佳》(可惜,这篇文章现在找不到了)。
但Sir依然记得曾为《聚焦》写过的话。
如果你希望看到一部正义血战邪恶、酣畅淋漓的愤怒电影。
那《聚焦》不是。
如果你希望看到一部扛着自由主义,讴歌理想的浪漫电影。
《聚焦》也不是。
《聚焦》的好正在于它淡出鸟的冷静。
在大多数时候,你能看到的,只是调查记者们单调、琐碎、重复的基本功,从定选题,找资料,采访,证明,修改,到最终得出准确无误的事实。
一点戏剧性也不提供。
还记得《聚焦》那个数字么。
神父性侵儿童,从1开始,主编下令调查。
通过搜集,复盘过去报纸,他们找到了第2个娈童神父。
接着,他们找到受害者组织,对方把数字提到13。
13,这帮调查记者难以置信。更没想到,顺着线索摸下去,他们发现足足有过87个可能案例。
87,这是一个足够颠覆一切的数字,同时,一位律师还提供50个犯罪证据确凿的神父名字。
有数字,有细节,按今天绝大多数媒体的操作方式,是时候写出一个有血有泪的好故事。
但,主编拒绝了。
他的回答是,这个数字是惊悚,但他要的,不是被恶吸引过来的围观,他要揪出恶的根源。
于是,调查记者们又开始多方求索,寻找更实锤的人证物证……最后,这个数字被锁定在70。
他们对“真相”的要求容不得一点瑕疵。
在真相没有得到验证之前,纵然心里有万千愤懑和悲凉,他们都压在心里。
坦白讲,作为一个自媒体人,看《聚焦》这样的电影,Sir是既敬畏,又羞愧。
敬畏于他们的专业,也羞愧于我们的不专业。
尤其对照今天的媒体生态。
从去年的刘国梁,到红黄蓝,再到摔狗事件,每一个热点的诞生,都能引来一篇篇群情激昂的10W+。
它们义愤填膺地控诉着,声嘶力竭地呼吁着,在越是事实未明的前提下,“正义”的声音越活跃。但当真相水落石出,你去看看,又还有多少人继续关注。
江歌案,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惨案被重现翻出的即日,就有文章扯着脖子对离开的江歌喊话,《江歌,你替刘鑫去死的100天,她买了新包包染了新头发》。
字里行间,极度悲愤,极度煽情,“外面尖叫声,撕扯声混成一片,江歌喊着救命,喊着报警,而刘鑫关紧了门。家里那扇门就在江歌眼前,可她怎么都进不去。”
嗯,这是写新闻还是写小说呢?
事实呢。
刘鑫忍不住反击,那张染了头发的摆拍照片,隔壁坐着的,正是江歌。
并非为刘鑫洗白,而是,即使一个人犯罪,那他该承担的刑罚,也应该是他该受的。
这一切,像不像《一步之遥》王天王(王志文 饰)的把戏。
马走日有没有杀完颜,这重要吗?
马走日怎么杀完颜,这重要吗?
王天王站在台上,大声地问,“我现在听听大家的意见”。
砍不砍?
用哪把刀砍?
怎么砍?
不就是“我们”说了算。
错误惩罚不了错误,谎言也不能消灭谎言。
如果你真的在意正义,你看到了恶,你愤怒于恶,但你还是得冷静下来,呈现恶的土壤,恶的逻辑,乃至为恶撑腰的势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杜绝恶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曝光罪恶才有它的意义,我们也才有了不害怕罪恶的底气。
这就是一个调查记者的荣耀与价值。
调查记者。
新闻从业者队伍中追求事实真相、推动社会进步的标杆。
无独有偶,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Sir又读到一篇2017年的《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作者:张志安、曹艳辉)。
在这篇报告中,“下降”出现了16次,“上升”0次。
什么下降了?
(调查记者)从业人数、职业认同感、传统媒体的发行、同行协作的比例、“中、高度忠诚者”比例……
换言之,调查记者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正在消失的职业。
他们的月薪集中在5000-15000之间(68.9%)。
但他们面临的代价,包括但不限于——
事实上,早在2015年,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新闻。
这篇文章开头就写道:
中国的调查记者有多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认为加起来不过数百人。而这数百人如今仍在从事一线调查的,则不过数十人。
是什么让今天我们的调查记者数量急速萎缩。
原因,太多太多。
新闻审查,职业前景,民生认定……
乃至在西方,调查记者队伍,也面临同样严重的人才流失。
调查记者“死了”
但越这样,我们才越需要《聚焦》《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
需要它们过滤掉喧嚣的情绪,擦亮新闻的专业属性。
需要它们为更多的无名英雄张目,重塑新闻人的尊严和信仰。
这也是电影在娱乐、商业之外的价值。
这也是Sir在开头提到的,《华盛顿邮报》是一部超越电影的电影。
同样优秀的《新闻编辑室》有句评语。
Sir读一次,惊一次。
——尤其对比今天我们电影圈关于新闻题材的影视剧现状(恰如那部电影,“无人区”)。
这句评语是这么说的——
他并不想诅咒没有英雄的时代会如何堕落,但他希望所有人都看到,你们到底在失去什么。
韩国《恐怖直播》、美国《惊曝内幕》、瑞士《战地摄影师》、日本《超越巅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