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瞎都晓得张碧秋(下)
老汉
五、以身试“治”立高标
张碧秋行医的宗旨很明确,那就是治病救人。为了治更多的病,救更多的人,对医术就必须精益求精。然就是这个精益求精,张碧秋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也付出了他正常的人伦之乐。
早在瞽目院的时候,张碧秋就学习信义教会传过来的西方检测法,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也潜心中医的针灸、割胬肉和道家的“散邪障”等方法。胬肉,是遮住角膜的一块薄如蝉翼的赘肉,手术虽小,但目通肝,肝胆又互为表里,对此须慎之又慎。还有,道家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眼睛有病,其原因可能不在眼睛,而在于气血、“邪障”等原因引起,因此对付眼疾,不能光治标,而不护本,治眼养目,须标本兼护。
在具体的检测、化验、刺针、手术和服用新药的过程中,为了论证有关理论,或检验自己的想法,他总是先拿自己做试验。凭着这种牺牲精神,他在瞽目院共治好十多例后天性罕见眼疾。但一次次试验和试服,却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伤害,而最大的伤害是不育。
这一点,沉湎于工作的张碧秋直到五十岁后才警觉。人家是“五十而知天命”,他却是“五十而方知无后”,不仅无后,连婚姻和伴侣也没有。为了盲人,为了光明,张碧秋牺牲了自己的“性福”生活,也无法完成传统观念所要求于他的“传宗接代”。虽然对此,他很超脱,但为了医学的传承与发扬,特别是自己独创的眼科疗法,上了年岁后的他,不得不考虑起这个问题来。
1929年,张碧秋进五十岁。这年,他作出了一项收养义子的决定:将本族一名才两岁的侄子抱养回来,将其改名为张进良,意即希望他对自己的事业有所进益和改良。
张碧秋五十得继子,自然呵护有加,但对少年张进良来说,却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因为这个家除了爸爸,没有妈妈,没有兄弟姊妹,当然也没有祖父祖母了。
然善心人,天不负。
1936年,也就是张碧秋56岁,张进良9岁之际,南县沙港市溃了垸,年方四十的寡妇陈金秀带着一双儿女逃难来到益阳。其女儿陈桂云还不到9岁,长子陈清云也才14岁,双双偏又感染了疟疾。在喊天不应哭地不灵的情况下,母子三人来到了济世诊所。
张碧秋义不容辞地接纳了他们。在给儿女施治的日子里,陈金莲发现张碧秋师徒几人竟没人会家务,于是,就包了师徒的烧茶煮饭和洗衣缝补。日常月久,在街坊邻里的撮合下,这个比张碧秋小16岁的女子带着一双儿女就嫁给了张碧秋。不过,张碧秋不收陈金莲的子女为继子女。因为,他看准陈桂云可以做他的儿媳,这样,不但给义子张进良找了一个娘,还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
张进良可以说从小就受到了纯正的医术医道、行善积德的家风熏陶,也深明“道随德生”的递进关系和善善相报的良性循环。这点,在济世诊所不用说,即使走到街上,别人也因他是张碧秋的儿子而高看他几分。因此,在当时民国千主义、万主张的社会里,他就认准一条,越是医术精湛,就越能济世行善,而越能济世行善,就越能陶冶和丰富心灵,处理好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这也是许多老益阳人所留念的:在旧社会,麻石街有两个行业是净土,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医院。
《益阳市志》,曾以这样的文字介绍张进良:
没有专门文字,只是他和另一名医献给社会的两个处方。但能看出,张进良的济世行善已超出眼科范畴,是那种营养不良、劳累过度或中暑所引起的疾病。这类方子其所以能上志,一方面说明它治好了许多人,一方面也说明他涉猎广泛,医术精湛。
解放了,张进良虽然才22岁,但他已成了济世诊所的正宗掌门人。此时张碧秋已然70岁,俗语云:七十不当家、八十不理事,但他还是以“活菩萨”的德望坐诊。老人研究了一生的眼睛,自己的眼睛也目明如炬,还能用他的金针替患者做手术,只是他不管诊所的日常事务了。
这里,老汉对解放初期的济世诊所作一个去繁从简、长话短说的简介:
解放后,除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济世诊所也换代添丁气象一新,加上张碧秋的名气,交通的快捷,及报纸广播的消息传递,还有过去因兵荒马乱而积压下来的眼疾患者,1956年公私合营前的济世诊所迎来了最繁忙的时机。诊所的全体成员,包括张碧秋的儿子、媳妇、徒弟和伙计一干人等,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诊治的病人多,收入自然也多,但越是收入多,张家的善事就做得越大。这一点,张进良大有超过其父之势。如张碧秋时期,对无钱医治者还没有打发路费的先例,解放后,车船费用统一了,张进良便按标准打发路费。至于药品,虽无“乐善堂”代为捐赠了,但诊所可直接赠药。也就是说,以前做善事还有一个组织帮你统计和扬名,而这时就默默无闻了。好在张进良从小就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祖训熏陶,因此还是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在韩家码头和夏鸿发伞铺原址上成立了市中医院。麻石街原来所有的中医诊所和药铺,都无偿地集中到了这家医院。张碧秋除老婆外,儿子媳妇和三个徒弟,都成了市中医院的创始医生。已经76岁的张碧秋,更是享誉中南五省的坐堂专家了,他的形象就不是济世诊所,而是代表全益阳了。
但这之后,济世诊所的家风、门风就谈不上了。乃因为,每星期二、五的下午,医务人员要开会学习,要批胡风、反右派、大字报、大跃进、放卫星等,传统的医德医风自然就受到了冲击。
结果,无休无止的运动,换来了三年大饥荒。而张碧秋此时已80岁了。尽管他对政治不理解,对这种行医环境不适应,但他治病救人的宗旨始终没变。1960年,他听到许多人因吃观音土而腹胀憋死的消息,便将医院库存的蓖麻籽拿出来,创造了一个新“处方”,即将观音土搅糊,加糖精少许,再加几粒蓖麻子,用这样的泥土填饱肚子后,才不至于拉不出而憋死。
1962年,经常德专员公署批准,益阳市中医院移交益阳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直接领导。在移交中,张碧秋被莫名下放了。这种下放,不是之前的“右派”下放,也不是之后“社教”清理阶级队伍知识分子和干部下放,更不是“文革”的知青或全家下放,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除和辞退,有点像现在的“炒鱿鱼”,由相关领导说一句话,就莫名其妙不让他上班了。当然也不是退休,因为退休有退休工资,他却没有。
就这样,张碧秋以他82岁的高龄又一次创造了益阳之最:悄无声息,没有罪名,也没有待遇地离开了与他相伴一生的眼科平台和爱戴他的眼疾患者。
回家赋闲的张碧秋尽管也想得开,因为儿子张进良与媳妇陈桂云都成了市中医院的主治医生,他自己也是7个孙子的爷爷了。但终因是“暂时困难”,上面也没给他任何待遇,且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诊所被无偿“共产”,张碧秋最后便因营养不良而于1963年谢世,享年83岁。
张碧秋死后,湖南省卫生厅与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发来唁电,慰问和哀悼这位著名的眼科医生。有关海外的广播电台也播送了他逝世的消息。
六、一门四代泽世人
在此文发表过程中,一位显然是张碧秋传人,署名“娟”的眼科医生在上集后留言:“张碧秋姥姥写的书,我家还收藏了几本,那可是眼科中西结合的精华!”老汉专此打听,才知她叫张文娟,是张碧秋重孙,湖南爱尔眼科医院的医生。
她所说的书,是一个长卷本,叫《校正验方新编》,是辛亥革命后,由民国政府倡导、从民国初年就开始收集、编撰、并陆续出版的。全书历时15载,共16卷,每卷约五六万字,其中第7—8卷是张碧秋编撰的。由书名可见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集历代验方之大成,而是在多方收集、筛选、甄别、校正,并加上校正者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而新编的中医验方。
关于验方,并非古医书上的流传方,而是没有经过论证,但临床有疗效,又有待改进的民间方子。亦可见,当年的政府对传统中医中药之重视。
在中医领域,山东和河南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该长卷的整理和编撰,自然也以这两个地方为主。可是,当局却将其中的两卷,交由湖南益阳的张碧秋来完成,可见张碧秋当年在医学界的地位,其治医严谨已达到何等程度。当然,这也是我们益阳在医学界的一次露脸,也是麻石街能吸引中南五省眼疾患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还一本,是张碧秋未曾出版的《眼科秘诀》,因为没出版,也因为无人接力研究,全长只有一万来字,包括说明和图案,均为张碧秋亲笔。
1958年,其子张进良在湖南医学院进修,曾将此秘诀送给导师看。导师看后惊叹:
“我不及你父亲呀!老先生将宇宙尽纳眼中,说世界光明,盖太阳之生发,眼睛所感受,而阴阳互成也!太阳有金、木、水、火、土五星相生,平衡互补,而眼睛依次有肺、肝、肾、心、脾五轮相环,环环相扣。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在他的眼科五轮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眼外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中宇宙,眼睛是一个小宇宙,这是西医无法理解,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不过转眼,该导师压低了声音,又不无惋惜地说:“如果你还想你老父亲多活几年,此秘诀还是秘不示人的好,不然,划他一个漏网右派也没准。如今大跃进,放卫星,你以为是靠学问,靠科学?实则是愚昧、蛮干和浮夸,所以这个秘诀现在是没人感兴趣的,你还是收好!收好!”
从此,张进良一直不敢将这本秘诀提起,也不敢接棒继续研究。“文革”期间,他的导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革命群众”活活逼死了,他就更不敢提起了。尽管他家多次被抄,但这本《眼科秘诀》还是被保存下来。
张碧秋为了人类的眼科事业,以中国的传统医道和医德,结合西方先进的检测技术,使益阳麻石街的眼科水平,曾一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虽然在长期的医学试验中,因伤及自己的身体而终身未育,但他的技术和徒弟却遍布全国。
老汉曾先后采访了张碧秋的养子张进良,孙子张治安、重孙张文娟等人,三代人异口同声:我们都是在“济世诊所”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1958年,以益阳名老中医李星鹄的“中西结合第一诊所”为中心而成立的“益阳市中医院”,东迁至贺家桥,原韩家码头中医院成了第二门诊部。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三个卫生院,其中的“前进卫生院”,就在“济世诊所”的原址上,张进良便在此担任院长和主治医生,他的几个子女也在这儿成长、就业和发展。
现在,张进良从事眼科的嫡传子女有:三子张治中,长沙重型机械厂职工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五子张治新,北京301医院医生,1987年首次在益阳完成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六子张治安,资阳区马良路张氏眼科诊所;七女张宜辉,赫山区人民街金泰路张氏眼科。老汉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市民对挂有“张氏眼科”的诊所均有口皆碑,说他们是良心诊所。
2017年12月23日,老汉在老城区第六个儿子张治安诊所以患者身份候诊,藉此与患者交谈——
请问您从哪来?
宁乡黄材,我们那里都知道张碧秋眼科的名气。
跑这么远就为看个眼睛,宁乡县城、长沙不是更近,大医院不是更好吗?
这里看病主要是不担心宰人,你到大医院,挂号、交费、检查、取药,都要排队,没病都会把你弄出病来。而且,病没诊断清楚钱就要交出一大坨,宰了你理都没地方讲!
当轮到老汉就诊时,我向张医生表明了采访意图,却被他礼貌地打住:“对不起,待我看完病再说。”一切为病人着想,颇有乃父遗风。
于是,老汉退到一边。后面也是一位农民患者,赫山区新市渡人,五十来岁,因泪腺堵塞,泪流不止。张医生轻轻扒开他的眼,用银针穿刺后,开了一管眼药,并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我特意看了一下收费单,15元整。
快到中午,才轮到老汉采访。
张治安简单地介绍了爷爷、父母和他们这一代七兄妹有四人从事眼科的情况,最后很有感触地说:
“我们这一代,已经很努力了,但都不可能达到爷爷那个名气,当时我爷爷是世界级水准,我们充其量也就是县市级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从业时就没有了私人诊所的空间,年轻时的基础没打好。尽管医生这个职业可延长我们的工作年限,但我们这一代要超越爷爷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好在第四代也有了几个从事眼科专业的,如侄儿张文强在市眼科医院,侄女张文娟在湖南爱尔眼科医院,唉,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至于我父亲张进良,每年过年都要指着祖父的遗像告诫我们,张家行医的子孙们一定要记住,你们的爷爷张碧秋一生治愈眼疾病人80万,这是市志卫生志都记载了的,但他一生却没有发财。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土改、三反五反、工商业改造都证明他一生清贫,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相融合的现代眼科之路。此外,他还留给了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这便是他的医者情怀:救死扶伤,精益求精,视病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张碧秋,老麻石街上的一代名医,益阳市志、卫生志均为之立传的名人,为让盲人看到光明而毕其一生精力的大德之人!
老人过世虽然已半个多世纪,但麻石街上的老居民还记得他,益阳周边区县的农民还记得他,那些曾经的盲人更记得他!
所谓记得,这便是在眼疾上有了疑难杂症,总有人不惜舟车辗转,到老城来找他,只要是张氏眼科的传人,他们都相信!
最后,本文用张文娟献给曾祖的一首七绝作为结束语:
术精歧黄体天心,
德重杏林济世人。
草药汤歌除病痛,
丹心妙手保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