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敏感的电影,中国一定不会引进...

这样敏感的电影,中国一定不会引进...

片单来了 欧美男星 2018-02-22 20:05:06 910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可谓是高手如云、雨露均沾。


既有为边缘群体发声的《水形物语》、《逃出绝命镇》。



又有政治正确的《敦刻尔克》、《至暗时刻》。



还有看完分分钟认老公老婆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



不过在一众提名名单中,有一部电影虽然显得有点不起眼,却是最不容忽视的最佳影片热门选手。


它的特立独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注定了这是一部勇敢的电影,一部伟大的电影。


就是它了——


华盛顿邮报

The Post


除了题材足够出挑,引人注目之外,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男主汤姆·汉克斯,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



三人手上总共揽下八座小金人。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1994年)上,斯皮尔伯格凭借《辛德勒的名单》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1999年),凭借《拯救大兵瑞恩》再次获得最佳导演。



汤姆·汉克斯,更是连续两届奥斯卡影帝的男演员(分别是1994年《费城故事》和1995年《阿甘正传》)



梅姨斯特里普分别夺下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克莱默夫妇》)、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苏菲的抉择》)、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走出非洲》),最佳女主提名跟汤姆·汉克斯一样,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截至目前为之,本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2分。



在IMDb上的评分是7.4,国内主流影评网站和美国本土影评网站评分出入如此大,很值得玩味。



在前段时间奥斯卡最大风向标的金球奖上,甚至还发生了很戏剧性的一幕,主持人仅仅只是念出了《华盛顿邮报》的名字,颁奖司仪便捧了一对奖杯上台,场面甚是尴尬。



同样作为一部通过媒体力量揭露历史事件真相的电影,很难不把《华盛顿邮报》与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作比较。



不同的是,《聚焦》组最大的阻碍,只是对于天主教会过度信仰的民众,只要有勇气、有毅力、有决心顶住民众施加的“忤逆”的舆论压力,就可以一往无前的查下去。



但《华盛顿邮报》不同,这次他们面对的是至高无上的美国权利的最高层,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这不仅仅是一件只要勇气就可以完成的斗争,更需要赌上前途命运,甚至是人身安危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也是美国政治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水门事件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五角大楼文件”指的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年到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



这份报告明确体现军方高层对越南的战事持悲观态度,尽管如此,四任总统依旧坚持陷在战争的泥潭之中。


换句话说,白宫早就知道这场战争美国输多赢少,依然源源不断地将年轻的士兵送到远方的战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住国家的颜面,以及时任总统不希望在任内背上战败的锅。


当时的五角大楼


美国民众一直都被瞒在鼓里。无数年轻人被征召从军,送至越南作战。启程时他们对自己的光荣使命——


给越南人民带来民主与自由坚信不疑。


但事实上,这不过是美国政府粉饰的谎言,他们为之奋斗的其实是政客挣扎着逃避的责任。


越南战争是一场伤亡惨重的噩梦,白宫不负责任的欺瞒则导致更多无辜生命的白白逝去。


而整个事件,甚至整部《华盛顿邮报》背后,却是一个大众不怎么熟知的名字——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主角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他是在五角大楼工作的军情分析师,五角大楼文件正是由他泄露给《纽约时报》的。


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起初因为政府效力而感到骄傲,在认识到真相后渐渐幻想破灭,最终决定放手一搏,捍卫真正的正义。


政府秘密文件的泄露,矛头自然只有一个——白宫和总统尼克松


事实上,真实时间也本就如此,《纽约时报》刚开始报道,就被勒令停止并准备被告上最高法院。



眼看阴谋无法被揭露,丹尼尔将泄密文件交给数家媒体,却因惧怕官方,无人敢发。


这时候,《华盛顿邮报》的故事就拉开了帷幕——


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当时只是地方报纸的《华盛顿邮报》接过《纽约时报》的大旗,冒着可能背上叛国罪和坐牢的风险,将整个文件曝光给公众的故事。



在斯皮尔伯格的运镜下,整部电影就像一出活生生的历史大戏,要么说,真正的历史远比电影更加精彩。


影片刚开始,越战镜头,丛林混战,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战场。


镜头切换,丹尼尔静悄悄得从五角大楼偷取文件——



美国新闻媒体的龙头老大《纽约时报》第一个拿到文件,并刊登了三期。


引起轩然大波,白宫震动,禁令颁布,法庭传唤。


《纽约时报》被禁止继续刊登任何关于越战的机密文件。



之后,《华盛顿邮报》站了出来。


第一位关键先生——本·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 饰)站了出来,他首先力排众议,让调查记者本·巴格迪肯(鲍勃·奥登科克 饰)飞往波士顿拿到文件。



看似一次正常的出差,实则危机重重。


如果被发现,不但记者面临着被暗杀的风险,整个报社都会被关停。本先给老板提要求:


没错,这次出差很重要,很紧急,我不坐经济舱,要坐头等舱,而且要两个座位。


如愿以偿后,飞机上,本将文件安置在了靠窗的头等舱位置,并目不转睛得盯着。空姐就纳闷了,发问:


这肯定是您很贵重的物品吧。



本则礼貌而不失微笑得回答——


是啊,就是些政府机密而已。



文件搞到了,发还是不发,这是个问题。


报社内部分为两派——以本为首的良心派,坚决要求发表这些文件。


而大多数董事会成员,包括报社的律师,则不断施压禁止发表。


毫无疑问,有《纽约时报》的前车之鉴,这些秘密文件一旦公之于众,报社被关是小事,所有人都有可能集体被捕。



威胁谁不会,本直接撂下狠话:不刊登,就辞职



最后,矛盾集中在第二号关键人物身上——报社发行人凯瑟琳·格翰(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



一向柔弱的她,思考良久,就在电话中说了一句话——


Let's go。



做决定容易,可跟官方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华盛顿邮报》并没有高潮迭起的悬疑剧情,也没有宏大奇幻的时空架构。


但你不得不承认,在斯皮尔伯格手里,它有天然的感染力。



《华盛顿邮报》想要说的,自然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


通过历史影射今日,才是最终目的。


风云变幻的今天,美国新总统动不动就对新闻媒体肆意开炮,让观众意识到新闻媒体行业抵抗政府施压,保持公信力,坚守真相和正义是多么不易。



我们看过暗流涌动的《聚焦》,看过血脉喷张的《惊天大阴谋》,这一系列新闻题材的电影,说到底,有同样的感染力源头。


这源头,是对言论自由的坚决捍卫是对普通民众有权利知道真相这一社会底线的基本操守。



也就是说,不论哪一部电影,涉及到的,都是我们,都是普通大众。


电影中汤姆汉克斯的一句话,让小编不得不心生敬畏——


要是我们不刊登这则报道,会怎么样?


我们会输!这个国家会输!



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秘密资料的调查记者。


拼着自己全力,甚至不惜辞职威胁发表官方泄密文件的内容总编。


即便进监狱,也要保持新闻媒体的真实和正义,也要捍卫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基本操守的发行人。


如果他们不算英雄,那还有哪些人称得上英雄呢?



可以说,这样一部描述新闻人理想与坚守的电影,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而言,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它让我们反省:


为什么现在看得到铺天盖地的热点,看得到一点就燃的舆论,却看不到一篇足够客观的报道?为什么以前我们有一大群想改变社会的新闻人,现在却只看到一群哗众取宠的投机者?


在只重流量的环境里,有太多媒体人沦为“博人眼球”的小丑。


小编不希望有一天,再没有一个为这个社会肩负使命与责任的记者。


那将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为遗憾的事情。


因为他们,本该是这个社会的良心。


↓↓↓点赞后,阅读原文,拿汁源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