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后裔姓氏溯源,贺氏为其中之一

姜太公后裔姓氏溯源,贺氏为其中之一

贺氏楚风 内地男星 2017-09-18 11:40:35 1495


中华贺氏支派(宗祠)联谊会

中华贺氏支派(宗祠)联谊会是由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倡议在首届文化节成立的公益机构,为我贺氏的文化传承和兴旺,不分派别、不分渊源、在中华贺氏图腾的旗帜下,由全球贺氏姓氏族群及各支派(聚居地)的代表、贺氏宗祠代表自行组建中华贺氏家族的联合组织。旨在建立全国性的广泛的家族政治生活平台:统一传承和发扬中华贺氏历史文化,收集、整理贺氏非物质文明遗产,完善各支派的宗谱的建立和修编,建立和加强全国贺氏各支派之间及各宗祠之间的正常往来和联系,团结中华贺氏族人发扬中华贺氏优良传统传承贺氏文化,形成一个全国贺氏族内事务较权威的机构以促成家族团结和协调的机制,与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联手,共同服务于天下贺氏群体。

姜太公后裔姓氏溯源

姜(jiang)。姜姓起源岐水,祖宗神农氏。《说文》记载:“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元和姓纂》记载:“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汉出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由此看来,姜姓是以水名命姓的。是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而姓姜的。姜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歧水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山西省岐山县西面。相传几千年前的炎帝出生在这里,姓姜的祖先也发源在这里。望祖居天水都(今甘肃通渭县西南)周代初年有姜太公(吕尚),名望,字子牙。传说他早年很穷,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宰牛卖肉,虽有才华,然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赏识。文王被囚,他与散宜生求美女进献商王纣,赎回文望,参与伐商大计,后来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相传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汉代有高士姜肱,三国蜀汉有大将军姜维。唐代有宰相姜恪、姜公辅。宋代有词人姜夔。抗元将领姜才。明代有书法家姜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

吕(lu)吕姓起源南阳,祖宗大岳。《说文》记载:“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通志•氏族略》记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于诸侯。有晋有吕氏,出于魏氏。有后魏有比丘改为吕氏。“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吕氏之得姓,为时甚早,早在42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刚刚开始萌芽茁壮时,就已经有了这个姓氏。实际上姜子牙是大岳的苗裔,他还有个名字叫吕尚,由这件事也可证明吕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否则姜子牙也不会既姓吕又姓姜了。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周初有吕尚(姜子牙),秦有国相吕不韦,战国时有吕仑。汉代有汉高祖皇后吕雉,还有吕臣、吕清等。三国时有吕布、吕蒙、吕范、吕旷。晋代有吕安。唐代有吕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宋代有宰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大臣吕端;理学家吕祖谦,世称东莱先生,官至国史院编修,和朱熹、张轼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明代有吕坤;戏曲理论家吕天成。

许(xu)出自姜姓,起源许昌,祖宗文叔。《元和姓纂》记载:“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于许,后被楚所灭,子孙方散,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子孙以国为氏。”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文叔,被周武王封在许国(今河南许昌市东)。战国初期,许国被楚国灭掉,文叔的后代称为许氏,史称正宗。传说帝尧把天下让于禹之前,曾经属意于当时的名士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不得已才把王位给了舜。望祖居高阳君(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上古传说有许由。战国时楚有许行;赵国有国尉许历,曾大破秦军;魏国有许绾,曾谏嚷“王勿筑天文台”。东汉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字叔重,著《说文解字》14篇,是字典的鼻祖;水利家许杨,侍郎许广,曾整理《公羊春秋》。三国时魏有名将许褚,蜀汉有太傅许靖。晋代有旌阳令许逊,许询,好游山玩水。南北朝时梁有名医许道功,北朝北齐有尚书右仆射许敦。隋代有通议大夫许善心。唐代有尚书左丞许孟容,吏部副郎许景先,宰相许敬宗,睢阳防御史许远,诗人许浑。宋代有画家许道宁。元代有中书左丞许衡,名医许国枝,官集贤殿大学士。明代有名医许绅,官拜工部尚书,掌太医院事。

谢(xie)出自姜姓,起源洛邑,祖宗申伯。《元和姓纂》记载:“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惯,以国为氏,统统姓了谢。《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其子孙沿袭下来,也称为谢氏。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而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被称为“周之南国”。现(河南省唐河县之南),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西汉有章乡侯谢殷。东汉有钜鹿太守、文学家谢夷吾。东晋有宰相谢安,曾屡辞朝廷征召,年过四十方出仕,官至司徒。前秦时有谢石。南宋有诗人、文学家、永嘉太守谢灵运,齐有画家谢赫。唐代有谢小娥。宋代有爱国诗人谢枋得。明代有文学家谢榛。

纪(ji)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起源山东,祖宗纪侯。《元和姓纂》记载:“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为齐所灭,因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纪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公四年齐灭之。”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汉高祖有大将纪信。东晋有将军将领纪瞻,文武双全,忠亮雅正,常上书表达正确意见。唐代有太府卿纪处讷。金代有名医纪天锡,早年学医,精于其技,曾注《难经》五卷。元代有戏曲家纪君祥。清代有学者纪容舒,著名学者纪昀,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纪文达公遗集》等。

丘(qiu)起源营丘,祖宗姜子牙。《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记载:“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其地在今齐州临淄。或云潍州昌乐有营丘故城。《左传》有郑大夫丘弱。丘氏世居扶风。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记载:“丘氏望出吴兴、河南。”邱姓在满清入关前,以致以“丘”为丘,到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违孙子的名字。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唐代有交州大都督邱和、诗人邱为、天水郡公邱行恭、大将军邱神绩。宋代有名臣邱岱、邱俊,儒士邱义与邱富国、抗金名将邱奂。元代有长春真人邱处机,道极龙门派始祖;诗人邱一中。清代有画家邱园。台湾人邱逢甲,抗日英雄,著有《岭白海日楼诗抄》。

齐(qi)齐姓起源营丘,祖宗姜太公。《元和姓纂》记载:“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族略》上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齐国的国都设在营丘,营丘就是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姜太公的后裔,从3100多年以前就繁衍于此,后世我国的齐姓家族就发源于此。望族居汝南郡(河南汝南县一带)。春秋时有齐桓公。战国时有齐明。汉代有平定侯齐受。唐代有齐季若,诗僧齐己,戒律之外,留心书翰,好吟咏。元带有医学家齐德之。清代有学者齐召南,著有《史汉侯第考》、《后汉公卿表》、《历代帝表》等。

强(qiang)出自姜姓。据《左传》及《路史》所载,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公叔强,其支庶孙遂以王父(祖父)的字“强”为氏。郑国有大夫强钼,即为其后。

尚(shang)出自姜姓,尚起源清河,祖宗尚父。我国的尚氏家族是姜太公(姜尚)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焉,京兆、清河、上党。”《万姓统谱》记载:“周太师尚父之后。”《通志•氏族略》记载:“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太师尚父,因氏。”望族居京兆君(今山西省长安东一带地方)。东汉有尚之平。唐代有尚书右仆射尚可狐。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尚君长。元代有戏曲作家尚仲贤,著有《柳毅传书》等杂剧。明代有岳阳令尚达;汉阳太守尚衡。清代有平南王尚可喜。  

封(feng)出自姜姓,封姓起源河南,祖宗封父。源出于姜姓,以地名为氏。《姓苑》记载:“夏时封父列为诸侯,以地为氏。”至夏代封父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其后世子孙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封氏。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夏朝有诸侯封父。汉代有封衡,精通老子与庄子哲学,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书。唐代有范阳节度副使封常青、翰林学士封敖、吏部郎中封演。清代有河南刺吏封浚,学者封俊。

左(zuo)左姓起源山东,出自姜姓。《元和姓纂》记载:“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鲁左丘明,楚左史倚相。”左氏得姓很早,以官得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春秋战国时燕有哲学家左伯桃,鲁有史学家左丘明。东汉有尚书左雄。三国魏有音乐家左延年。晋有文学家左思。明代万历年间有名臣左光斗、崇祯末年有帅将左良玉。清代有左宗棠。

薄(bo)出自姜姓,起源山东。《潜夫论》上说:“姜姓之后。”《万姓统谱》上说:“商诸侯薄姑氏之后。”《左传•杜预注》上说:“宋大夫食采于薄,后以为氏。”《魏书•官氏志》记载:“薄奚氏改为薄氏。”古代的薄有叫薄城,经后世学者考证,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一带,有称亳,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望族居焉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周代卫国有贤人薄疑。西汉初年汉文帝的母亲也是薄家女子。南朝宋有著名书法家薄绍之,丹阳人,字敬叔。明代曲阳人有薄彦徽;长州人有科学家薄珏,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学者薄彦冰。

赖(lai)起源颖川,出自姜姓。《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颖川、南康、河南。”据《风俗通》所载:“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有姜姓国赖国。”又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赖氏,子爵国,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汉代有赖丹。宋代有地理学家赖文俊。元代有文学家赖良。清代有画家赖镜。太平天国将领有遵王赖文光。

逄(pang)逄姓起源于北海,祖宗逄伯陵,出自姜姓。《姓氏考略》记载:“逄,商诸侯伯陵之后,望出北海。”炎帝孙逄伯陵始封于齐地为逄国。武王灭后以封太公。逄姓是华夏的古老姓氏之一,自商代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齐有逄丑父、越有大夫逄同、楚有大夫逄伯。

申(shen)出自姜姓,起源南阳,祖宗申伯。《元和姓纂》上说:“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母舅也。晋有申书,鲁有申丰,郑有申侯,楚有申叔时、申公巫臣、申包胥、申亥,朝有申不害。魏郡,丹阳。”《史记》“三皇纪”指出:“神农氏之后有申吕封于申,其裔以国为氏。”春秋时楚国有申包胥。战国时有思想家申不害。西汉有大臣申屠嘉,经学家申培。南宋时有申括。北周有宰相申徽。宋代政和中有通判德顺军申积中。元代有山东行省申荣。山西巡抚申朝纪。 

向(xiang)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向父。《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向氏,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通志•氏族略》记载:“向氏,祁姓附庸之国,今沂州古向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相传上古时期有向国(今山东莒县西南),是炎帝神农氏后裔的封国,春秋初年被莒国吞并,其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向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桓公之后,公子 ,字向父,其后以字为氏。”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春秋时有向戌。东汉又隐士向长、侍中向栩。三国时蜀汉有中将领军向宠。晋代有河南尹向雄;散骑常侍向秀,为“竹林七贤”之一。明代有南京户部郎、云南兵部副使向淇。清代有钦差大臣向容。

文(wen)出自姜姓。周武王封四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战国初年为楚国所灭,许文叔之后,以其名“文”为氏。

骆 (luo)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骆。《元和姓纂》记载:“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内黄、会稽。”《史记》上说:“恶来草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骆姓系出齐国姜后,故为姜姓子孙。望族居内黄郡(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东汉时乌衣人有陈留国相骆俊。三国时吴有新阳亭侯骆统。唐代有文学家骆宾王。明代有翰林院编修骆文盛。清代有四川总督骆秉章。

充(chong)出自姜姓,以人名为氏,齐国公族有大夫充闾,其后遂有充氏。据《姓谱》考证,是“出周官充人之族,以官为氏。”《姓氏急就篇》记载:“出周官充人之族。”所谓充人,是周朝的一种官名。战国时有充虞。《洞仙传》上有一位秦朝时的神仙人物充尚。

连 (lian)出自姜姓,起源山东。《姓氏考略》上说:“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这就是说惠连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连。《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魏书•官氏志》记载:“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春秋时齐有连称。唐代有连肩吾;唐末有文学家连总,善作赋,为温庭筠所称。明代有连继芳。

国(guo)出自姜姓,起源下邳,祖宗姜太公。《广韵》引《姓苑》上说:“太公之后,齐有国氏,后为上卿。”《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元和姓纂》记载:“郑穆公子发,字子国,生辄,字子耳,生侨,字子产,以王字为氏,亦为国氏。”《姓氏考略》记载:“又卫亦有国氏,又,百济大臣八姓有国氏。”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春秋时齐有上卿国佐。西汉有国由。三国时有国渊。金代有国用安。清代有将领国柱。

饶(rao)出自姜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齐国有大夫食采于饶邑,其后遂以邑名“饶”为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汉代有鲁阴太守饶威。唐代南城人有邓州通判饶廷直。元代有倜傥豪放的学者饶介。清代江西广昌人有新建教谕饶一辛。

盖(ge)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王欢。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齐大夫食采于盖,其后以邑为氏。”《魏书》记载:“庐水胡有盖氏,有盖楼氏改为盖氏。”《姓苑》记载:“盖氏望出渔阳、洛阳。”战国时齐国大夫被封食采于盖邑,所以子孙以邑为姓而姓了盖。古代的盖邑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这里便是盖氏的发祥之地。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泌阳县西)西汉有齐相盖公。汉宣帝时有司隶校尉盖宽饶。唐代有学者盖文达。五代后唐有太傅盖寓,明代有盖霖,清朝有盖方泌。

 丁(ding)出自姜姓,起源济阳,祖宗丁公 。《通志•氏族略》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支孙以丁为氏。”《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东里文集》记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引以为姓。”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定陶县一带)。秦末有都将丁固。西汉有郎骑将、宣典候丁义;大司马、阳都候丁复;梁孝王将军丁宽;大司马骠骑将军丁明。后汉有孝子丁密。三国时魏有名将丁仪;吴有丁固,大将军丁奉。唐代有丁公著。清代有山东巡抚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阚(kan)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阚止。《尚友录》记载:“齐卿阚止之后,望出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齐邑,鲁昭公在乾候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时齐有阚止。三国时吴有阚责。北魏有学者阚骃。唐代有将领阚棱。元代建康人有万户府知事阚文兴。

易(yi)出自姜姓,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姓氏考略》记载:“以地为氏。”《卢若虚集》记载:“太公后有易氏。”姓源之一是以地为氏。周朝姜子牙(太公)的后世子孙受封于易(今河北易县),其后代子孙易受封地为姓,称为易氏。以父王字为氏。即《尚友录》记载的:“齐大父易牙之后,即雍巫也,善知味,有望出济阳,今江东多此姓。”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亦称易氏。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的菏泽、定陶、濮城、武曹、钜野诸县一带)、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县)。春秋时齐有易牙。晋代有舂春陵令易雄。宋代有画家易元吉、将领易清、大理丞易延庆、吏部尚书易祓。明代有学者易翼之。清代龙阳人有江苏布政使易佩绅;湘乡人有学者易正言,著有《周易讲义》、《家训》等书;龙阳人易烦鼎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之一,著有《诗集》、《词集》、《四魂集》、《经史杂著》等。

崔(cui)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字公,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由此说来,崔姓中国人是出自齐太公姜子牙的直系后代,他们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当初崔氏始祖所居以得姓的崔邑,根据后世考证,就是现在山东章立西北的崔氏城。《左传》上所记载的“襄二十七年,崔城请老于崔,”指的正是这个地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渊源的古老地区。春秋时齐有大夫崔杼。东汉时有儒生崔骃。三国时魏有司空崔林。南北朝时北魏有大将军崔浩、著名学者崔俊。唐代有诗人崔护、崔颢。宋代有名画家崔白。明代有吏部右侍郎崔恭、安庆卫指挥使崔文、画家崔子忠。

高(gao)出自姜姓,起源渤海,祖宗公子高。以邑为氏,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名,以祖父封邑为氏,称为高 ,其后遂为高氏。”

以父王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称高氏。盖春秋以后之高氏出于齐国。《左传》记载:“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为上卿也。”春秋时郑国有大夫高克。东汉上古太守高诩;著名学者高诱,著有《战国策注》。宋代有名将高怀德,太尉高俅。元代邢部尚书高克蓁。明代有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清代有诗人兼画家高其佩。

章(zhang)出自姜姓,起源鄣国,祖宗姜太公。《古今姓氏辩证》记载:“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章氏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子孙封于鄣,为杞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

秦代有大将章邯,秦二世时官为少府。汉代有大夫章明,宋代有朝清大夫章冲;殿中侍御史章谊;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章颖,临江人,著有《南渡十将传》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校书郎、太常寺丞章衡;谏议大夫章元振;丞相章得象,宰相章敦。明代有袁州知府章庠,工部尚书章拯,经学家章潢,礼部右侍郎章敞。清代有画家章诏,史学家章学诚、章大来。近代有章炳麟。

贺(he)出自姜姓,起源河南,祖宗庆公。《通志•氏族略》上说:“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记载:“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元和姓纂》记载说:“齐公族,庆公族,庆公之后。”东汉时有贺纯。三国时吴有中书令贺邵。晋代有光禄大夫贺循。北魏时有雍州刺史贺拔岳。隋代文帝时有右武侯大将军行军总管贺若弼。唐代有著名学者贺纪;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有画家贺真、词人贺涛。元代有贺胜。清代道光时有工部尚书贺寿慈。

柯 (ke) 出自姜姓,据《路史》载,周朝齐国姜太公后有柯氏。宋代有柯梦得。明代有官吏柯乔。清代有柯维桢;清末台湾抗日武装首领柯铁。

卢(lu)出自姜姓,起源卢邑,祖宗姜太公。《元和姓纂》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即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我国的卢姓,既然是创自齐太公的曾孙奚,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姜太公后裔。卢氏的得姓,是由于“氏采于卢。”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根据考证,就在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方。西汉有燕王卢绾。东汉有卢芳、植北中郎将卢植。后魏有卢内。唐代有户部尚书、太子太师卢知猷,有卢氏宰相八人,诗人卢照邻、卢纶、卢仝。五代后唐有著名画家卢汝弼。宋代有卢斌。明代有卢安世;抗清名将卢象升。清代有广东总督卢崇俊;两广总督、经学家卢坤。

井 jing)出自姜姓,起源山西,祖宗井伯。《尚友录》记载:“虞大夫井伯,姜子牙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南阳。”《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大夫井利,汉有司徒井宗。”据《姓源》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子牙受封于齐国,其后裔有奔于虞国者,官至大夫,食采于井邑,称为井伯。其子孙以邑为氏,遂有“井“氏。东汉时有经学家井丹,通五经。明代有井田。

    富(fu)出自姜姓。起源齐郡,祖宗富辰。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富父终甥之后。《通志•氏族略》上说:“周大夫富辰之后。”《元和姓纂》记载:“左传周大夫富辰之后,又鲁公富父终甥之后亦单姓富,郑大夫有富字,前汉书苇贤传有辰留太守富允文。”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县)。东周有大夫富辰。唐代有文学家富嘉谟,为文雅厚,与吴少微皆知名。宋代有大臣富弼。元代吴江人有诗人富恕。

栾(luan)出自姜姓,起源河西,祖宗孙宾。《元和姓纂》记载:“唐叔虞之后,晋国靖侯孙宾食采栾邑,因氏焉,望出西河。”《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栾书之后代为晋卿。”《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晋靖侯孙宾,食邑赵州,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栾城是其地,以邑为氏,又齐有栾氏,姜姓,齐惠公之后,惠公子坚,字子栾,是以字为氏者。望出西河魏郡。”春秋时晋有翼侯辅栾城;下将军栾枝。东汉有栾布。汉代有方士栾大、桂阳太守栾巴。明代有邢部员外郎栾喧,通政使栾恽。

厉(li)出自姜姓,以谥为氏。起源厉山,祖宗齐厉公。《风俗通》记载:“齐厉公之后,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厉国在义阳县北之厉乡,以国为氏。”古代厉国所在地,后世学者考证,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这里。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汉代有太守、义阳侯厉温。唐代贞观年间有道州刺史、诗人厉玄。五代时后梁有画家厉真。宋代有名医厉仲方,宋代有著名的好官厉汪。清代有书画家厉志;文学家厉鹗,为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著有《宋诗记事》、《南宋院画录》等。

桓 (huan)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后汉书•桓荣传》注引《东观汉纪》云:“桓氏,齐桓公后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汉代有桓鸾,字始春,少立操行,桓帝时为辽东令;三国时魏有文学家大司农桓范。唐代有宰相桓彦范。 

景 (jing) 出自姜姓,祖宗景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敬王时,齐国君主许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庶子孙以谥号“景”为氏。战国时楚有文学家景差;将军景翠、景阳。东汉有侍御史景毅,经学家景鸾。宋代有景泰。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

柴 (chai)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高柴。《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系以父字为氏,十氏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西汉有棘蒲侯柴武,曾斩韩信于参合。唐代有霍国公柴绍。五代时吴国有德胜军节度使柴再用。宋代有枢密副使柴禹锡。明代有开国功臣、指挥副使柴虎,学者柴景松。清代有画家柴本勤。

聂 (nie)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元和姓纂》记载:“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又汉代学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聂本地名,因以为氏。”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氏,迄今大约3000年的历史。但追究其姓源,则系出于姜姓,望出河东。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城,为齐附庸,后以国为氏,于亡国后迁至卫。卫国本是姜太公的子孙所建,因而他们的老祖宗应是姜子牙。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战国时韩国有侠客聂政。三国吴有丹阳太守聂友。唐代末有诗人聂夷中,。宋代有临州人聂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读学士聂冠卿。清代衡阳人有聂缉规,为曾国藩之婿,历官江苏巡抚;长山人聂际茂,通五书,尤工篆刻,官至京师。

查 (zha)起源齐郡,系承姜氏。《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徙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的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海陵郡(今江苏泰县)。五代时南唐有工部尚书查文徽。宋代有殿中侍御史查元方、龙图阁侍制查道。元代临川人有名士查居广。明代有史学家查伊璜。清代有海陵人查慎行,诗人、文学家。

庆 (qing)出自姜姓,《元和姓纂》云:庆氏,桓公之子,无亏之后,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以字为氏。

 焦 (jiao)出自姜姓,起源焦城,祖宗神农。《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古传曰:虞、焦、滑,皆姬姓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另为一派。”《百家姓考略》载:“系出神农氏。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白步焦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汉有焦先。”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汉代梁有经学家焦延寿。三国魏时河东人有学士焦先、西秦有太子司直焦楷、南齐有游击将军焦度。隋代有道士焦子顺。宋代有画家焦锡、太常少卿焦炳炎、左神武大将军焦守节。

梁丘(liang qiu)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梁丘据。《尚友录》上记载:“齐大夫食采梁丘,因以为氏。”梁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邑名,位于今山东省武县东北的梁丘山之南。《春秋》上有“宋公,其后遇于梁丘。”据考证,这位齐侯便是梁丘据。他在遇梁丘山后,便居住下来,其后氏子孙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望族居冯翊郡(今山西夏县)。

望(wang)《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齐太公望之后。”《史记》:齐太公见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后氏焉。’

戎 (rong)出自姜姓,起源江陵,祖宗宋微子。戎氏的始祖,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书籍记载:“戎,宋微子之后。”周朝初年的宋微子,最初繁衍于湖北的江陵。《尚友录》记载:“齐人戎夷之后。”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春秋时有戎律。西汉出有将领戎赐。唐代有诗人、曾任辰楚两州刺史戎星。明代有戎洵。

郦 (li)出自姜姓,起源新蔡,祖宗郦商。郦氏是古代的姓氏,他们在中华民族所发祥的中原地区。“郦”原来是古时候的一个地名,指的就是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东北的地方。这个地方,于距今4000多年以前,有君临天下的夏禹封赐给黄帝的一支后裔,于是,以后就“以地为氏”而出现了郦氏。《元和姓纂》一**载的十分清楚:“黄帝之后,子孙食采于郦,因氏焉。史记郦商,高阳人也。望出新蔡。”由此可见,我国的郦氏家族,不但是黄帝的子孙,而且由来已久,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望族居新蔡郡(今河南固始县东)。秦汉之际陈留京阳人有策士郦食其。西汉有丞相郦商。东汉有诗人郦炎。北魏时有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金代时临章人有文学家郦权。元代有燕城天宝宫道士郦希诚。清代诸暨人有诗人、画家郦滋德。

畅(chang)《古今姓氏辩证》引《风俗通》出自姜姓。齐后有畅惠明。唐代有诗人畅当及畅整。

谷 (gu)出自姜姓,系出夹谷氏。《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又有谷那,复姓也。”汉代有卫司马谷吉;北地太守、大司农谷永。三国时吴国有都亭侯谷利。晋代有学者谷俭。南北朝后魏有仪曹尚书谷浑。唐代有左金吾卫大将军谷崇义。明代有阳城知县谷景通。

浦 (pu)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尚。《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有浦氏,见卢若虚刻石记。”他们为什麽以浦为姓,很可能跟流经浙江省境内的浦江有关系。有些人认为大致在秦汉之际,有一支姜太公的子孙,自山东的老家逐渐向南方播迁,后来渡过了长江,在富饶的江、浙地区定居下来,而定居于浙江省内浦江沿岸的人,就以浦江的“浦”字为氏了,从此也就出现了浦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三国时魏有浦仁裕。明代有建宁知府浦镛,以清勤节俭为治。清代有学者、苏州府教授浦起龙。

移 (yi)《风俗通》云:“齐公子雍,食采于移,其后氏焉。”

麻 (ma)出自姜姓,麻姓起源湖北,祖宗麻婴。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麻氏最早是来自春秋时代的齐国和楚国。《风俗通》上说:“齐大夫麻婴之后。”《姓考》上说:“楚大夫食采于麻,即今麻城,因氏,望出上谷。”望族居上谷郡(今河北保定、宣化一带)。汉代有曾注汉书的学者麻达。十六国时后赵有麻秋。明代天启年间有名臣麻禧。

孝 (xiao)《元和姓纂》载:“孝氏,齐孝公支孙,以谥为氏。”

懿 (yi)《通志•氏族略四》与《路史•国名纪七》并引《风俗通》云:懿氏,本齐懿公之后。杜预曰:“戚城西五十里有懿城,因姓以名城。” 灵《广韵》引《风俗通》云:灵氏。齐桓公之后。

灵晏 yan)出自姜姓,起源齐国,祖宗晏安。《元和姓纂》一**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臣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楚齐国。”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县)。春秋时齐有大夫、贤臣晏婴。南燕时有尚书郎晏谟。北宋有大臣、宰相、词人晏殊。明代有诗人晏铎。清代乾隆时有湖北巡抚晏斯盛。

   平(ping)出自姜姓,起源和内,祖宗晏婴。《姓氏考略》记述:“齐相晏平仲之后,望出河内,燕郡。”晏平仲即晏婴,字仲,死后被谥为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才称他为晏平仲,后人“以谥为氏”。西汉有平当,字子思,平陵人,是当时明经博士。唐代有名臣、河南观察使平昌。宋代有平居海。明代永乐年间有学者平思忠。清代有书法家、贵州知府平翰。

檀 (tan)《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檀氏,齐公族有食 丘檀城,因以为氏。”

闾 (lv)《古今姓氏书辩证》谓:齐大夫闾立婴之后,或单姓闾氏。周官闾师之后也为闾氏。楚平王启字子闾,其后也为闾氏,三氏来源不同。

即 (ji)《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即氏,其先食采即墨,因以为氏。 

棠 (tang) 出自姜姓。齐桓公之后,有邑于棠者,其后因以棠为氏。

竹 (zhu)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为商周之际孤竹国君,其后以国为氏。据《姓苑》所载,至汉代枞阳竹晏改为竺氏,称竺晏。

淳于 (chun yu)出自姜姓。起源安丘,祖宗淳于公。《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说:“淳于公子孙,以国为氏,康贞观所定七姓,一曰淳于,至宪宗避御名,改为于氏。《尚友录》记载:“淳于,春秋时,小国也,子孙以国为氏”《水经注》上记载:“淳于县故夏时斟灌国,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西汉有著名医学家淳于章,其女淳于缇萦,在其父为人所告下狱后,她上书文帝请做官婢,以赎父刑,文帝感动,下令废除其父刑罚。元城人有定陵候淳于长。东汉有待中淳于恭。唐代有燕国公淳于朗。

东郭 (dong guo)出自姜姓,起源于山东,祖宗齐恒公《姓谱》上记载:“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居东郭、西郭、北郭者,以地为氏。”由此看来,春秋时期,齐恒公曾居住在东郭(东门外城)其子孙便“以其居住地名”东郭为姓,而称东郭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有东郭偃;齐国有东郭书;处士东郭垂。战国时魏有高士东郭顺子。西汉有隐士东郭先生。东汉太始人有道术家东郭延年。

太公 (tai gong)姜太公氏因姜太公之号为氏。《广韵》云:“太公氏,有太公叔颖。”“《庄子》有太公任,太公调。”

将具(jiang ju) 《通志•氏族略四》云:“将具氏,齐太公子将具之后。”

丁若 (ding ruo) 《风俗通》云:“齐丁公子懿伯,食采于若,因以为氏。”

乐利 (yue li) 《元和姓纂》去:“乐利氏,齐胡公支子乐利氏。”

申屠 (shen tu) 起源河南,祖宗申侯。《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幽王申后兄申候之后,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从为氏。一说申徒狄,夏贤人,后音转,改为申屠氏。”又《英贤传》上记载:“周申侯后,支系居安定之屠原,因以为氏。”申屠氏的得姓,是先有“以国为氏”而组合成复姓氏。望族居京赵君(今陕西合阳县东)。西汉时梁国有淮阳太守申屠嘉,文帝时拜丞相。东汉有尚书令申屠刚;经学家申屠蟠;新莽末年有申屠建。元代有学者申屠志远。明代洪武中有翰林修撰申屠衡。

高堂 (gao tang) 《元和姓纂》云:“高堂氏,齐卿高敬仲食采高堂,因氏焉。”

东宫 (dong gong) 《姓氏急救篇下》云:“东宫氏,齐东宫得臣之后,齐庄公子得臣居东宫,其后以为氏。”

强 (shi qiang) 《潜夫论》有士强氏,为齐公族。

仲孙(zhong sun)起源山东,祖宗庆父。《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鲁公子庆公之合。庆父曰共仲,故以为仲氏,系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由此可见,仲孙、孟孙,乃至仲氏、孟氏,原来统统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们的始祖,便是春秋时代鲁国公子庆父。春秋时代鲁有大夫仲孙何忌、仲孙蔑;齐有大夫仲孙湫。

齐季 (qi ji) 《元和姓纂》云:“齐季氏,有鲁大夫齐季窥。昔齐襄公子季弃于楚,楚遂号为齐季氏。”

襄 (zi xiang) 《世本》云:“齐桓公子,子襄之后”。

子雅 (zi ya) 《元和姓纂》引《英贤传》云:“子雅氏齐惠公之孙。公子栾坚之子,公孙子灶雅之后。”

公旗 (gong qi )《世本》云:“公旗时,齐卿公孙灶之子。栾施字子旗。后以王父字为氏。齐威王时有左执法公旗藩。”

子尾 (zi wei) 《世本》云:“齐惠公生子高祈,祈生公孙 ,子尾之后。”

子乾 (zi qian) 《古今姓长书辨证》云:“齐顷公子都,字子乾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有子乾晰。”

子工 (zi gong)《元和姓纂》云:“子工氏,齐顷公子,子工之后。”《路史》作子功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作子公式。

子夏 (zi xia) 《世本》云:“齐顷公生子夏胜,胜生子石青。”

雍门 (yong men)《古今姓氏书辩证》云:“雍门氏,齐顷公生子夏胜,以所居为雍门氏。”《淮南子•览汉训》有雍门周。《说苑》谓齐有雍门子狄。

闾邱 (lv qiu)《通志•氏族三》云:“闾邱本邾地。为齐所并。往时闾邱氏食邑于此,故以名为氏。闾邱婴之后氏。”齐桓公时有闾邱先生。

卢蒲 (lu pu)《广韵》云:“卢蒲氏,齐有大夫卢蒲就及癸弊。”《通志•氏族三》谓:“姜姓,齐桓公之后。”望出齐郡。

卢门 (lu men)《路史》谓齐大夫后有卢门氏。盖为齐公族居于临淄卢门者。

翰公 (han gong)《潜夫论》谓齐公族。而《路史•后纪四》作公翰。彭铎《潜夫论》说:《广韵》一东载齐公族又有公牵氏、公纪氏、化牛氏、公字在前,此翰公盖误倒。

公牛 (gong niu) 《广韵》谓:“公牛氏,有公牛哀,齐公子牛之后。”

公牵 (gong qian)《广韵》云:“齐公子成之后。”邵思《姓解》则谓《世本》:“齐公子牵之后,有公牵后。”

臼季 (jiu ji)《元各姓纂》云:“臼季氏,齐公子臼季之后。鲁有臼季宜孟。”而晋大夫胥臣字季,食采于臼,谓之臼季,其后有臼季氏。二氏来源不同。

左丘 (zuo qiu)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左丘明。《氏族博者》上记载:“左丘明居左丘,为左丘氏。”又齐国有地名左丘(今山东临淄一带),居于此者,后代亦以地名为姓。左丘明是春秋时鲁国太史,文才出众,是著名大文学家著有《左传》、《春秋左氏传》。

闾公 (lv gong) 卢若虚《石录》云:太公之后有闾公氏。

公纪 (gong ji) 《广韵》谓齐有公纪氏,《世本辑补》谓齐公族。

余丘 (yu qiu) 《路史•后记四》注引《风俗通》云:“余丘氏,齐公族,食采余丘,因氏焉。”

车门 (che men) 《世本》云:“齐临淄大夫车门,《古今姓氏书辨证》漏门字,应与齐同族。”

虞丘 (yu qiu)《路史•国名纪二》谓:“齐采邑”列为齐同族,而《世本》谓楚大夫食邑虞丘,以邑为氏,亦应是齐之同族,有仕于楚者。

南郭 (nan guo) 《古今姓氏辨证》云:“出自齐大夫,居国之南郭,因氏焉。春秋时,齐大夫南郭偃。会晋而逃归。又景公奔鲁,亦谓之南郭于。《庄子》时有南郭綦。”又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居东郭、南郭、北郭者,皆以地为氏。

北郭 (bei guo)《古今姓氏书辨证》谓:“北郭,出自北门之城,谓之北郭。大夫居北郭者,因以为氏。”姓源:“出自大夫北郭子车之后。”子车名佐,齐景公时有北郭骚。

於陵 (yu ling) 姜姓,齐顷公之后,有封于於陵者,其后以地为氏,称於陵氏。

章仇(zhang qiu) 姜姓、本章氏,因支孙有因避仇而在上加仇字者,遂成复姓章仇氏。

三苗 (san miao) 出于姜姓,炎帝后裔,夏时诸侯国,其族因以为氏。

汲(ji)出自姜姓,起源河南,祖宗齐宣公。在同一时期,汲姓源出有二,其一是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太子居于汲,他的后代以地名为氏,称汲氏,其二是齐宣公的子孙受封于汲,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存邑名为姓。这就是《风俗通》上指出的“卫宣公子汲之后居汲,因氏焉,”《路史》上指出的“卫宣公之子孙封汲为汲氏。”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西汉有大臣汲黯。西晋有北方农民起义领袖汲桑。

年 nian)出自姜姓,起源怀远,祖宗姜子牙。《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年氏。”齐太公便是姜子牙。明代有户部沿书年富。清代有数学家年希尧;四川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邱 (qiu)出于姜,至周朝有太公望,封于营丘以邑为氏,望出吴兴,此生姓之所由来也,迨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御史陈黄永具秦丘姓有犯圣讳。应宜请更缘由,旨下该礼部议时未果行雍正三年乙已仲夏月望后四日,礼部杨尔德条奏前议,奉旨依议遂加旁,通令全国尊照

甫 (fu)出自姜姓,《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

芮 (rui)出自姜姓,《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

楂 (zha)通查。



姜子牙(中国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兴周灭商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封国安邦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子牙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子牙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 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强国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x刹)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寿终镐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齐丁公姜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备注

文章来源网络与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华贺氏家族自己的公众号

 

寻源之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自己——最本真的信仰!

微信:id2690

运营:楚风

公众号:贺氏楚风 gzhesir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华贺氏支派联谊会

寻根  族谊  传承

最权威的贺氏联谊义工组织

运营:楚风

公众号:贺氏支派 heshi197

长按二维码关注

——  最好的鼓励,是转发和分享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