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金错刀,TechWeb经授权发布
ID | ijincuodao
作者 | 金错刀频道
“惊雷这歌,我那天听了一下,我听到这首歌真的是给了我一个惊雷啊”
“这儿(指着脑袋)没事儿吧?”
“一声惊雷把我劈醒了,真的是给了我一个惊雷啊!要歌没歌,要旋律没旋律,太难听知道吧,神马东西?!”
“恶心,太恶心了,俗气!”
......
这首歌大家都在唱不同的版本,难道这些人的脑袋瓜子出了问题。
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喜欢《惊雷》,说明大家都在里面感受到了快乐。
给人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要想判断《惊雷》到底算不算音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喊麦。
喊麦从舞厅、小酒吧诞生,通过利索的嘴皮子、漂亮的断句功夫,带着雷霆般的气势,再配上劲爆的音乐,不断挑逗人们的肾上腺素。
从什么时候喊麦成为一种流行?
最早是MC天佑以喊麦的方式演绎的《一人我饮酒醉》,一夜之间红遍网络。
喊麦几乎是没有门槛的,就是跟着“动次打次”的音乐节奏,把自己的想法用麦克风喊出来。只要你普通话流利,口齿清晰,能带动气氛,配上设备,人人都能来一段。
而喊麦的核心只在于一种江湖气势,承载这种气势的是歌词。
有网友分享一秒钟学会喊麦,首先要熟练运用四个字“我,他,这,那”,选一首古诗,举个例子:
锄禾,我日当午!汗滴,这禾下土!
谁知,那盘中餐!粒粒,他皆辛苦!
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无师自通一项技能,虽有搞笑的成分,但不得不提的是,喊麦好像的确如此。
回过头看《惊雷》的歌词,几个来自修真小说的词堆砌在一起,为了押韵而押韵,品不出什么内涵。
有知乎网友神评:这歌词,给我几个包子、馒头、生煎包,我也能来一段。
音乐的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始终有一个门槛,就歌曲的三要素而言,杨坤说《惊雷》不是音乐好像没有错。
那《惊雷》为什么能火呢?
有热度并不代表它就是音乐,就拿现在很火的《青春有你2》中“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来说,大家也很喜欢,也带给了大众快乐,那这能算是音乐么?
其实现在很多流行的BGM和曲子,很多人都是建立在其沙雕鬼畜可玩梗的基础之上,顺口娱乐,也未必把他们当做正儿八经的音乐来看。
为什么火起来的土味文化中,
喊麦被diss的最惨?
2018年,土味文化成为一种网络文化存在。
土味文化最初被主流文化关注,还是因为短视频。这种低门槛的内容形式,让从一线城市白领,到十八线小镇的青年,都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
工地小哥开始表演搬砖,农村大妈开始直播干农活...
盛行于黑土地的喊麦文化也成为了土味文化大军中的一员。
但纵观所以火起来的土味文化,为什么只有《惊雷》这类的喊麦文化被diss的最惨?它和其它爆火的土味文化有什么不一样?
1、土味不等于低俗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被全网封禁的MC天佑,曾在某直播平台中的一段喊麦视频中赞扬冰毒,歌词里都是些“冰毒你真乖,吸完想XX......”等低俗的词汇。
一时的猎奇能博眼球,但真正能持续爆火的土味文化绝对不是靠着低俗。
例如,火到国外的手工耿,在YouTube上,他的视频有动辄百万级别的观看。
靠的是什么呢?“100多项铁艺发明,没有1件有用”的土味作品。
但凡是看到手工耿作品的人,想到的不是“土”,反倒会冒出“工匠精神”一词。
因为他的作品包括创意,堪称绝活,一般人真的做不出来。
他的土味文化,是褪去了粗粝和庸俗,土中带着点酷。
2、土味不等于抄袭
前面提到《惊雷》刚火就陷入了抄袭丑闻,抄袭似乎成了喊麦的共性,从网上“借用”一段十秒左右的背景音乐,重复个20多遍,一首土嗨喊麦就此诞生了。
但真正能持久火下去的土味文化,也必定不是靠着抄袭。
比如,秒杀维密的中国乡村男孩——陆仙人,他把乡村过道当做国际 T 台,穿着自制“礼服”,气定神闲地迈出了吉娘娘的步伐。
网友纷纷围观惊呼:毫不夸张地说,他把乡村时尚做到了极致。
再比如华农兄弟,这两个淳朴并且有点可爱的农村人,不靠猎奇,不搞博眼球的东西,凭着着1000只竹鼠,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生活,微博光速圈粉至85万,所有视频b站播放量平均达到100w以上!
这些“土味文化”博主,虽然土,但是个个都是民间高手,虽然平凡,但都记录了生命的不平凡。
而靠着低俗、抄袭,辣眼睛博眼球的喊麦文化,注定难逃一死。
为了流量,
没有什么是娱乐圈不敢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