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那个从小被打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陈乔恩,那个从小被打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功夫妈咪 港台女星 2018-01-22 07:00:30 378

文|木木

来源|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01-


近日,陈乔恩酒驾的新闻,再次把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圈中人都知她爱喝酒,素有“酒神”的称号,当年因为嗜酒更是曾被经纪公司“雪藏”。



除了爱喝酒,她身上还有很多别的标签:性格孤僻、不喜合群、不善交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参加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时候,她用了“自闭”二字来形容小时候的自己,称自己那时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喜欢独自在墓地里玩,更是坦言自己很难找对象。


她表现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只有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内心才会觉得安全。


成年后的安全感缺乏,人际关系疏离往往与童年时候的缺爱有关。



她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打,并坦言:“小时候活在恐惧中,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讲话,怕她会打我。”“妈妈”这个词,在她的童年里并不是那么温暖。


她害怕听到妈妈上楼的声音,她把这种声音形容为“好像魔鬼的声音一样”。

 

在采访中她整个人都显得高度紧张,处于一种心理应激的状态,在说到妈妈会打她的时候,还警惕地回头看了看,确认妈妈没有在,才安下心来。


(陈乔恩谈及妈妈打自己时,警觉回头怕妈妈在身后)


那警惕惊吓的眼神,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脸上被妈妈狂呼的手掌印,被一把枯树枝打到见血的皮肤,都记录着她内心深处的恐慌。


在20岁之前,她没敢拉过妈妈的手;如今长大了,与妈妈独处时,依然无法进行亲密沟通。



在中国有种教育方式叫: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采访过很多与我同龄的成年人,发现从小遭到家长严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在跟自己的父母接触时,都有类似于肢体接触恐惧症的症状。



哪怕不断地暗示自己要与父母有更亲密的互动,但是,身体却会诚实地告诉自己:越亲密,越尴尬。


身体是心灵的记录本,有些幼年时的遭遇,记忆可能会忘,但却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己的身体会知道!



-02-


当我们提到打骂教育时,我们常常会搬出一些成功的例子:


比如郎朗的父亲和董卿的父亲。


郎朗三岁学琴,从小受到父亲的严苛教育,只要对音乐的信念产生动摇,父亲就会使用“暴力”,硬是将他拉回到钢琴前。


一次郎朗赌气不再练琴,父亲用了激将法:把他推到13层高的阳台,逼他跳下去……



幼时的董卿同样有一位非常严苛的爸爸,她从小被爸爸逼着做家务,抄古文,跑步,打工挣钱。爸爸不准她照镜子,不准穿新衣服,告诉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爸爸对她永远也不满意,她常常一边吃饭,一边被爸爸骂哭,只有在爸爸出差的时候,自己才会欢喜。


在谈及自己童年里父亲的影响时,这位优雅淡定的主持人潸然泪下、数度哽咽。



如今的他们都很成功,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年人的优秀成功、淡定从容;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从小到大午夜梦回一个人流过的眼泪。


有时,我们还混淆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所谓“打骂”,其实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体罚,一种是肢体虐待。


前者是父母为了教育孩子,使其行为达到某种要求而做出的惩罚,会有预先约定好的规则,处罚的力度有量度,父母的情绪也不会泛化。


而后者则完全是父母情绪的宣泄。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踢猫效应”,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父母把在别处遭到的坏情绪,撒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无辜地成了承担父母不良情绪的那只猫。


如果孩子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适度的体罚,并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而肢体的虐待,却是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根源。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都有惩戒孩子的时候,但是我们不能错把撒气当成了教育,把宣泄当成了惩戒。


-03-


前几天,一位母亲因为孩子把手机弄丢了,为了宣泄对家庭的不满和对孩子的愤怒,竟然将亲生儿子暴打致死。


妈妈承认,当天她用胶布将男孩的手脚、身体捆了起来。从傍晚6点打到深夜11点。打了歇歇再打,大概5次。期间,她给他喂了几口水。


深夜,妈妈把男孩抱到房间。男孩说了一句,妈妈,我不想看到你。结果,一语成谶,男孩就这样去了。


图片来源:《晨曦中的女孩》


2016年,四川达州的小斯在参加完高考后,留下2800多字的绝笔“说说”,投河自尽。在他的遗书里,他说自己在家里感受不到爱,有的只有打骂。


提到父亲的打骂,在他的信中有一个细节: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吵着说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



据一组对10-19岁青少年自杀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自杀前1年对心理有影响的慢性负性生活事件中与父母(继父母)不和高居榜首,占40%。自杀前2天经历的急性生活事件中,被父母(继父母)殴打的事件占比最多,为15%。


每一对母子曾经都是生死之交,而如今却要因为不合理的养育方式,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变得不再有爱和恩慈。


-04-


童年遭到的心理创伤,成年后会出现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症候群:


有些孩子因为从小的情绪表达被严厉惩罚,负面情绪无处宣泄,所以常常转化为向内攻击自己,日积月累,便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躁狂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


甚至很多人还会用酒精、毒品、赌博等自我毁灭行为来麻痹自己。



还有些孩子,由于从小情感没有得到良好沟通和接纳,会变得缺乏安全感。即使是在长大后,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也是会伴随着一生,他们常常在人际交往中非常自卑,总觉低人一等,终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寻求爱与认可。


他们一般往往很难信任别人,难以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似乎永远都在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每件事都会做错。在与社会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艳阳时心里难有光,在寒冬里也无法自己取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由于童年接受了错误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可能会误认为,打骂才是表达爱的方式,原生家庭的错误,被带到新的亲密关系中,导致他们无法好好恋爱,无法好好经营婚姻,无法好好与孩子相处……


-05-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不可对孩子进行肢体虐待,就算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惩戒,我们也需学会正确的管教方式。


✪  明晰管教的目的


比如孩子因为看电视没完成作业,我们有可能会生气,对孩子一顿爆揍。


但是,想一想我们管教的目的,究竟是想教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还是就是想要打他一顿?


很明显,一顿暴揍并不能教会孩子任何技能,他不能在这件事情中获得任何经验,而管教的目的是为了教给他正确的方法。


✪  不要在管教中宣泄自己的情绪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孩子的行为或情绪,引爆自己的情绪。


比如给孩子布置了作业,等下班回去,发现他早已忘记到九霄云外。这本来是件小事,但是我们的不良情绪会常常左右了自己,我们变得愤怒,难以自控地对孩子拳脚相向。


其实,静下来想想,我们的愤怒很可能来自于认为孩子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而这种挑战让我们觉得很“失控”。


✪  无论何时,打不是亲,骂也不是爱


教育不是一场“以大压小”的情绪对抗,也不是一场家长权威的释放,教育的目的,从来不需要披着粗暴的外衣,成为情绪的宣泄,而是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中,孩子学会明是非、辨事理。


我们生养了孩子,孩子同样也教育了我们。


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原来也是一场自我教育!



-  End -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0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 ,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作者: 木木,职场妈妈,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终身实践者。用最理性的思考,写最走心的文章,疗愈最冲突的内心。


关注功夫妈咪



下面这5篇文章我猜你会喜欢

(回复粉色数字即可收到文章)

111:贾乃亮发文默认李小璐出轨:婚姻那么苦,你为什么不离婚?

112“我老公,感冒了都要写遗书!”女人集体吐槽老公有多矫情,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抽了!

113看了黄磊女儿黄多多的近照,或许她才是人生赢家啊

114陈小春应采儿的中国式七年之痒,是多少婚姻的真相

115赌王儿子何猷君横扫《最强大脑》,看履历吓掉下巴!他的家教究竟有什么秘密?

商务Q:2805595803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小店挑选绘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