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谣言的细节越多,你就越容易相信?|合取谬误

为什么谣言的细节越多,你就越容易相信?|合取谬误

UC心理 欧美女星 2022-04-13 20:15:42 368

这是 UC心理的第 64 篇新知

阅读仅需 8 分钟

作者| UC 


这几天广州的疫情也是蛮厉害的,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啦。但在家里窝着很难不看手机,打开手机就会收到各种让人焦虑的信息。


例如:

“北京路全封了,商铺都是黄码。”

“海珠区发现了50个阳性。”

“东晓南30多个阳性。”




当然,这都是谣言,也已经官方辟谣了。但是相信的人还是不少。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题,我来问问大家,下面哪个你会觉得更有可能是真?


a.广州市新增29例;

b.广州市新增29例,其中白云28例,海珠1例。

3

2

1

选一个


我猜你们会选b的比较多,因为你们会说b细节更多,可信度更高。


但是要知道,从概率上来说,a为真的可能性才是更大的,因为你要b是真的,那么不仅得满足a的条件(广州市新增29例),还得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其中白云28例,海珠1例)。


所以你说,是不是a为真的可能性更大?但你是不是被b的所谓“细节”给蒙蔽了双眼?想想你所经历的各种谣言?


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种我今天想讲的新知——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


1.

合取谬误


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指的是一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也是一种机率谬误。(Amos Tversky & Daniel Kahneman,1983)


而这里面,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于,两件事情可以单独或联合发生的时候,两件事情联合发生的概率是不可能高于任何一件事情单独发生的概率。


如果我换成经典的红球和白球来看的话,你们都知道口袋里至少有1个红球的可能性会比口袋里有1个红球和1个白球的可能性要大。


但是一旦到了真实场景的决策,我们就会本能地认为一个详细、具体的事情更可能发生。


尽管实际上每个细节的添加,都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降低,但是我们却孜孜不倦地选择相信。



或许这么说你们有点难理解,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


我们更愿意相信细节丰富的事情,尽管它更加不可能发生。


2.

实验:


同样是刚才的逻辑,经典实验是怎么做的呢?我也跟你们重复一下(但这里重复的已经是第二个

Transparent Test


琳达,31岁,单身,很坦率的一个人,非常的聪明。她主修的专业是哲学。作为一个学生,她非常关注歧视问题和社会公众,同时她也参加了反核示威活动。

你觉得下面哪个选项,更可能是真的?


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

b.琳达是个银行出纳而且活跃于女权运动中。


研究表明,85%的被试选择了b。


然后实验者觉得这群人太神奇了,于是乎另外找了一群被试(N=119),然后让他们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评估一下a和b两个的可信程度,用1-9分进行打分(1分是最不可信,9分是最可信的)


结果发现,a的可信度平均得分只有3.5分,而b的可信度得分平均居然有5.6分,有82%的人在打分上,给b的分数大于a。


这个就是在研究合取谬误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Linda问题。



所以啊,在最开始猜错了不是你的错,这是人的认知盲点呀。


为什么会这样呢?


目前有很多理论在尝试解释这个谬误,例如因果模型理论(Tversky & Kahneman,1983)、潜在惊奇理论(Fisk & Pidgeon,1998)“齐当别”理论(Li,2004)支持理论(Tversky & Koehler,2004)确认理论(Crupi,Fitelson & Tentori,2008)等等。


但是其实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或者说内在机制其实还没完全探索明白。


因为其实有些决策场景的本质,是一种客观概率场景,但是由于各种信息不对称、金钱的刺激(Charness, Karni & Levin,2010)等等因素影响,会使得我们把这部分的问题变成一种主观概率的问题。


而涉及到主观概率,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直觉和经验感受。


这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把可能性和合理性混为一谈


你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就是一种我们把自身的直觉、感受、主观判断凌驾于了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智商了?


我们的大脑,总是更喜欢一些一致性的,看起来真实的部分,而不是那些概率上真实的,符合逻辑的部分。


所以人嘛,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3.

知道了能干嘛?


这个问题,既然知道了,那我们在相信一些信息和新闻的时候,不妨再认真思考多一点?


我们越想压抑一个想法的出现,往往这个想法就会反弹得越剧烈。


所以不需要压抑它呀,让他出现就好了。只是出现之后,你还可以加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认为它是真的。


吃瓜需谨慎,你可以更好做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判断。


给你一个方法,是抑制直觉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


a.当你接收到一个信息之前,先别急着有任何的行动;


b.思考5s之后,问问自己,这个信息的证据是什么;


c.再进行你的判断和行为。


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善于进行决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质疑,然后遵循强有力的证据去行动。


好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抑制,因为人本身就是不理性的嘛。只要你不会让自己冲突,那就好了。


因为除了抑制,你还可以利用它呀,例如在你写小作文的时候,怎么增加说服力呢?就是增加更多的细节和例子,这样会让你的文章,更具有可信度。


最后给你做一个小测试。


某市在疫情管控时,储存外省市的捐赠物资仓库被烧毁了。


下面2种情况,哪种更可能为真?

a.烧毁仓库的是一个工作人员

b.烧毁仓库的是一个收受了经济贿赂的工作人员


好了,在评论区告诉我答案吧。


记住喔,不要轻信谣言。


往往越具体的事情,越有可能是假的。



有些时候啊,越具体就越不可信

你们看着办

包括那些非常具体的梦

这是不可信滴


话说回来

工作上开始慢慢各种尝试

所以你们有什么想要跟我说的也可以随时后台留言

你们的每个留言都可能成为我的灵感

UC说:

同一个事情,你不仅可以压抑它,也还可以利用它。


参考资料:

Amos Tversky; Daniel Kahneman(1983). 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90(4):293-315


刘程浩;徐富明;王伟;李燕;史燕伟. (2015). 概率判断中的合取谬误. 心理科学进展 ,23(6), 967-978


Tversky, A., & Koehler, D. J. (2004). Support theory: a nonext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y.Preference, Belief, and Similarity-Selected Writings Amos

Tversk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329-376.


Feeney, A., Shafto, P., & Dunning,D. (2007). Who is susceptible to conjunction fallacies in category-based induc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4(5), 884-889.


Fisk, J. E., & Pidgeon, N. (1998).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potential surprise, and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ection A: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1(3), 655-681.


原文链接里面放了一个有趣的潜意识小测试,感兴趣可以测测。




听说你想打赏?

当然可以啊!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