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文晓欢 杨冬冬 图‖史尧
我们对于春节,总是有着浓浓的深情回忆。小时候让我们留恋的各式年俗,吃不完念不尽的年夜饭——新的一个春节又到了,又一次心灵的轮回。
在此,本报记者特别采撷医务人员群体中让人难忘的春节记忆,为你还原中原大地上精彩纷呈的年俗与年夜饭。
受访人: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梁宝松、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杨修义、胸外科护师高培玉
河南省肿瘤医院
副院长李印、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林全德以及普外科主管护师、2016 “河南最美护士”张媛
河南省骨科医院(洛阳正骨医院)
骨病矫形科主任李东升
漯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主治医师王向前
三门峡
陕县宫前乡乡村医生马云飞
风俗各有风情 同样让人难忘
■豫北安阳和新乡
流传着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故事的安阳,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这样的水土,无疑养出了一方“讲究人”,以安阳一道年夜菜——“皮渣”为例,我们来看看美食是如何连着记忆,还连着文化。
先来介绍实物。皮渣,被誉为安阳名吃“三大宝”之一,不过,根据它的名字,确实很难想象出它的模样。从原材料上来说,主要以粉条为主,加上大葱、大蒜、虾皮等制作而成;从颜色上看,成品色泽微碧,半透明状;口感则爽滑、筋道,外焦里嫩;吃法上也比较多样化,炒、蒸、煎、烩等。
“我母亲1990年左右还做,那时,只有过年时才会做。”老家在安阳的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杨修义回忆道,通常,过年前一周,母亲就开始着手做皮渣了,此时在孩子们眼中,年的味道也就浓了起来。
皮渣的做法,在安阳地区,几乎家家户户熟知。粉条放入开水中用大火煮,约5分钟后取出晾凉,加入红薯淀粉、荤油、精盐、香油、姜末、高汤等搅拌均匀后,再一一放入碗中,上笼大火蒸30分钟左右。
而皮渣中包含的“讲究”劲儿,则在扣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扣碗里垫底的食物。”杨修义说,以前,由于经济条件普遍不好,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大家做鸡块扣碗、酥肉扣碗时,无法保证整碗都是肉,就拿皮渣来“打底”。厨师会先在碗中放上肉类,然后铺上切成块儿的皮渣,待蒸好出锅时,碗整个儿扣过来,肉品就出现在皮渣之上。
这种做法真可谓既兼顾了“面子和里子”,同时也调和了菜品,您说讲究不讲究?是不是也能称得上民间智慧在美食中的结晶呢?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梁宝松是新乡人,在他的家乡,年夜饭中有一道颇具地方特色的食物——黄焖鸡。
此黄焖鸡可不同于如今路边遍地开花的黄焖鸡米饭,是将腌制好的鸡块,用面糊上,在油锅中炸了以后,放在碗里蒸。
■豫南信阳
米饭做好了,厚厚的一层锅巴被母亲小心翼翼地整块取出,然后交给同样小心翼翼的他。
虔诚地手捧锅巴,他内心涌动着喜悦和激动,还有一种被委以重任的庄严感,双手捧着的似乎不止是锅巴,还有来年全家的收成和幸福。
这是河南省骨科医院(洛阳正骨医院)骨病矫形科主任李东升儿时的记忆,在他的老家信阳固始,每逢过年,有个特别的习俗——将锅巴整块儿取出,放在粮仓上,让其自然晾干,卷成卷儿,寓意来年粮满仓。
这也是过年时节家里的一件重要事。也正因此,时至今日,当年去放锅巴的激动劲儿李东升还历历在目。
李东升介绍,吃年夜饭这件事在信阳也是有讲究的。当地有“早十五晚年夜”的说法,意思就是正月十五的饭要尽早吃,但是吃年夜饭要比平日的饭点晚些。
“比如平日是晚上6时吃饭,年夜饭就要往后靠靠。”李东升说,这样做也是为了“守岁”,孩子们能玩一夜,老人们也会在晚上12点以后才睡觉。
李东升说,虽然多年不回老家过年,但由于父母亲和自己都在一起,所以家里很多习俗也都保留着,如腊月二十三之前,父母就会把腊鸡、腊鱼、腊肉等动手做好,但与传统的水煮吃法不一样,现在多是炒、蒸和炖,做法上丰富了很多。
■豫西三门峡
三门峡,豫西重镇,因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设和每年入冬以后不远万里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栖息越冬的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而闻名国内外。
不过,这是对外的“名片”;对内,土生土长的三门峡人,津津乐道的是灵宝苹果、三门峡烟叶等,其中年夜饭里的“油炸面疙瘩”,更是诸多人儿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油炸面疙瘩,顾名思义,就是把团成小团状的面糊(当地人称面疙瘩)放在油锅里炸一下,与炸油条类似,但成品较硬,口感以焦、脆为主。
通常,炸面疙瘩会放在年三十下午。勤快的主妇先是把面粉和温水按一定比例搅拌成稠糊状,然后逐一加入食盐、葱、蒜、花椒叶等;稍微发酵后,待一旁的油锅已热,就将面疙瘩下到锅里,炸到外表焦黄即可。炸好的面疙瘩,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切开作为炒菜时的食材之一,烧白菜、炒肉等都可以放些。
“在那些贫穷年代,长年难得吃到油炸食品,油炸面疙瘩也就成了一种美味。”介绍完这道美食,三门峡陕县宫前乡乡村医生马云飞感慨道,感觉如今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
可不,说这话时,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四,马云飞儿时的过年记忆中,这一天应该要“扫房子”,即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好迎接新年的到来。再过几天,就要“贴花花”,有贴毛主席像的,有把《孔雀东南飞》的连环画贴在白纸糊的窗户上的,还有剪个窗花的等;这期间,家家户户还忙碌着蒸馒头、磨豆腐、杀年猪、下油锅等;而年三十晚上,除了吃到美味的油炸面疙瘩,让大人小孩儿们最惦记的,就是到村委会大院儿里看春晚。那时,由于村里只有一台2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看春晚的人又多,为了抢到个“优秀”的位置,八九岁的马云飞甚至会匆匆地从年夜饭的桌子上提前撤,搬着板凳直奔目的地。
“那几年,看了很多期春晚,也记住了很多明星,像毛阿敏、刘欢、那英等。”马云飞如数家珍,“对,还有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的费翔。”
“这七八年都不怎么看春晚了。”马云飞说,过年时看到的、感受到的,基本上还和平日一样,他自己的节奏也没什么变化,休息几天过完年,一样的接诊、看病。
■豫东周口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王向前,老家在周口市商水县。尽管现在家人都搬到县城居住了,但每年大年三十,王向前都会赶回老家过年。
“在老家过年,有很多记忆。”王向前说,以前过年时家里蒸馍的场景让他尤为印象深刻。锅也大,蒸的馍也大,一锅就一个馒头,拿出锅,能放满一个大盘子,这种“大馍”是走亲访友最贵重的礼物。
同样是周口人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护师高培玉,对特属于过年时节的“馍”,也有着独特的记忆。
“我小时候跟姥姥长大的,最喜欢抠摆在供桌上的枣花馍馍里的红枣!几乎都被我吃掉了!”高培玉笑言,枣花馍是儿时过年的必备品,蒸馒头时,把枣按在馒头上,上锅一起蒸,馒头出锅时,红枣变得愈发饱满,像是半嵌在白玉上的红玛瑙,看着喜人,吃着也很甜。
另外,在高培玉老家,还流行包红薯馒头,把红薯切成小丁,口味偏甜的,还要拌上糖,然后包在馒头里,不同的是,包了红薯丁后,馒头要揉成圆形。
“这些东西好几年都没吃过了,只有老家的叔叔婶婶还会做,到我们这一代,都失传了。”高培玉说,目前家里还保留着一项传统,就是年三十时,请不在世的亲人回家过年。
请的时候,家人会在坟墓前烧纸,告诉他们该回家过年了,还会说一些当年家里的喜事,让他们高兴高兴。请回去后,会依次写好纸碑,供在家里的最高处。
“爸爸会带着哥哥嫂子,去爷爷、奶奶、妈妈的坟墓前,请他们回家过年!”高培玉说,三十早上请回去,初五送走。
同很多姑娘一样,高培玉对于娘家过年风俗的了解,在出嫁后记忆逐渐淡薄。
■新密市
梁冠山是原新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对于新密的年夜饭,他可谓耳熟能详。在梁冠山的介绍中,新密市两大“基础款”年夜饭隆重出场,不仅花样繁多,菜名尤为“涨知识”。
一款是“幸福团圆饭”,凉菜热菜分别有6至8道。他重点介绍了热菜及其代表的美好寓意,如清蒸鲫鱼别名富贵有余,西芹炒百合别名百年好合,锅巴肉片别名平地惊雷,鲜贝炒虾仁别名百子上朝,海参豆腐羹别名福如东海,炸春卷别名迎春接福等,蜜汁元宵汤别名幸福团员汤。主食除了饺子还有鸡丝龙须面。吃面是为了讨幸福绵绵的喜头。
另一款是“合家团圆饭”,数量上同上,菜名也同样别致,如热菜白灼竹尖虾别名竹报平安,腰果鸡丁别名五谷丰登,糖醋鲤鱼别名年年有余,酱烧大排骨别名节节登高,麻婆豆腐别名洪福齐天,蟹黄西兰花别名锦上添花等;芝麻汤圆别名合家团圆羹;主食有炒饭,主打“花边饺子”,这种饺子的捏边儿非常讲究,层层叠叠的,像花瓣一样。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来酒店吃年夜饭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梁冠山说,新密这边,倘若一大家子人选择去酒店吃年夜饭,一般会在下午五六点先团聚1个多小时,唠唠家常等,再赶往酒店。
身处异国他乡 感受别样团圆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座大院儿里传来声声喝彩。
走近了细瞧,大门上、车库旁等都贴着喜庆的对联,院内一排排临街房间的窗户上,红纸剪裁的小猴子像是在跳跃,中国年味儿十足。
仔细听,原来是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18批医疗队部分队员正在收看2015年农历春节联欢晚会。由于时差的缘故,当地时间下午3时左右,队员们看到了晚会节目。
“队员们分了两拨人,一拨儿做饭一拨儿看节目。”队长杨修义说,16名队员,全部表态愿意留在当地过春节,加上探亲的家属,共有23个人,大伙儿商量着,决定自己动手,热热闹闹地吃顿异国他乡的年夜饭。
埃塞俄比亚蔬菜品种很少,当地“老四样”主要是番茄、土豆、洋葱、洋白菜,还好在埃塞俄比亚的中资企业给医疗队送来了韭菜、大葱等,再加上医疗队队员们在院子里种的一些“调味品”——香菜、荆芥、小葱等,包饺子就不成问题了。
难能可贵的是,当地还卖鲤鱼,而且价格挺便宜,合人民币5元一斤,卖鱼的师傅会给洗净、开膛;买羊肉的过程则充满了趣味,当地卖羊论只不论斤,整只羊大概一只300元钱,交了钱,就可以把羊领走,随后会有人专门来杀羊,杀完羊后会把羊皮带走,再收上10块钱的费用。
各种原材料到位后,擅长烹饪的队员一个个干劲儿十足,拿出了独门绝活儿。兵乓球室改成的临时餐厅内,队员们自己动手做的饭菜香味扑鼻,有红烧鲤鱼、河南大烩菜、拔丝香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炖羊肉,还有炸金蝉(探亲家属带来的金蝉)。而且,无论热菜凉菜,数量上都讲究“双数”。
“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愿祖国人民幸福安康,祝愿省医前程似锦,祝愿亲朋好友万事如意。”23人举杯庆贺,这场异国他乡的年夜饭,虽然团圆的不是亲人,但是为共同的事业做奉献的队友情,浓似亲情。
那孤独在外求学或进修的人,没有队友,年夜饭会不会吃得太孤苦呢?
2014年除夕,独自带着儿子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骨刺瘤研究所学习的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林全德,就差点过了一个凄凄凉凉的除夕。所幸,实验室一位老板邀请他和儿子去家中做客,年夜饭吃得还算热闹。
饭菜属“中西合璧”,有以饺子为代表的中国菜和以牛排、沙拉等为代表的外国菜。由于邀请他们做客的主人是杭州人,这让自幼长在河南的林全德也见识了南方人的饺子。他们包的饺子比较小,一口一个绰绰有余,而且形状多,有状似小鱼的,有圆形的,馅儿的品种也多,三鲜的、虾仁的、鱼肉的等。
不同于国内年夜饭大家围坐一起的吃法,在这里吃饭是自助的,饭菜一字排开,每个人拿着一次性盘子和碗,各取所需。然后来到客厅,聊天交流,各吃各的。
即便如此,对于整日里见不到太多国人的林全德来说,感觉已经非常好了。他回忆说:“十来位中国人,大家欢聚一堂,说着中文,有了过年的氛围,也有了家的感觉。”
常年忙忙碌碌 难忘病区里的年夜饭
少则七八个人,多则一二十个人,围坐成半圆形,大家伙儿一边磕着瓜子,吃着糖果看电视,一边兴冲冲地聊着天。若不是有的人身穿病号服,其中一个还穿着护士服,这场面的欢快劲儿,真难看得出是医院病区。
“那时候病区条件没现在好,不是每间病房都有电视,整个病区也就一台,到了除夕,值班护士就会把电视抱到护士站,大家一起看。”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主管护师、2016 “河南最美护士”张媛,每次回想起这温馨的画面,都会觉得在病区吃年夜饭也别有意义。
不得不提的是,自2002年上班至今,张媛有8年的年夜饭,都是在病区和病人家属或者病人一起吃的。
“我家是郑州的,再加上中间调科室什么的,所以过年留在病区值班的情况比较多。”张媛说,医院也会发饺子,但是家人还会让自己上班带一份,吃饭时在微波炉里热下就行了。
在病区吃过的8次年夜饭中,最令张媛难忘的,当属那次整晚陪伴一位临终病人。
“随随便便扒拉了两口饭,就去守病人了。”张媛说,那是她第一次过年时监护终末期病人,心里有很特别的感觉,尤其是吃过年夜饭再去守着时,感觉到这可能是这个病人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夜晚,所以要求自己更加尽心,让病人能没有痛苦地、安安静静地告别亲人。
张媛有所不知的是,她还给同事留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我在病区吃的最难忘的饭,跟张媛有关。”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说,2005年时张媛和他同在内一科,大年初一他值班,张媛送来一份饺子。
“正准备吃,患者家属也送来一份。”陈小兵笑言,当时心里特别温暖,为医护之间、医患之间的这份相互体贴,于是他把两份饺子都吃了,吃得特别撑。
“几乎每一位医务人员都会面临因为值班,除夕之夜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情况。”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印坦诚地说,尽管随着级别的增加和工作的调整,一部分医务人员不再值一线班,但是为了病人的安危,都是时刻待命,身为医者的责任感一直未变。
年味儿在哪里 就在年俗里
都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那什么才是年味儿?
身边很多人都在探讨过这两个问题,答案很多,但归纳下来,主要有3种,年味儿就是喜庆热闹的氛围、是与亲人的团聚,是旧貌换新颜的景象。
细数这3个答案,不难看出,物质条件日益富足的当下,能够营造出喜庆热闹氛围的场地越来越多,我们身处的物理空间,旧貌换新颜的频次也日渐增加,相比之下,唯独与亲人的团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并不容易。
所以,过年了,当繁忙的工作得以按下暂停键,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亲人能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就是年味儿最浓的时候。
而如何让这份浓郁散发出更多传承的气息,让过年的陪伴多一些仪式感呢?
希望这些年俗,能够给你想要的答案——
河南18个省辖市的独特年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头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杀猪、宰羊,不亦乐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除此之外,河南民间还有许多流传久远的特色风俗,这些风俗让年味越显浓烈。
郑州:正月初五补补丁
听老人讲,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另外一个说法是为了“补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开封:展示杂技等民间艺术
开封人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阴历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春节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洛阳:欢天喜地串亲戚
“三十儿捏鼻儿,初一儿躬脊儿”。上了年龄的南阳人都知道,“捏鼻儿”指的是包饺子,而“躬脊儿”指的则是拜年。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不论是勤快人还是懒汉,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主家更会拿出好吃的、好喝的迎接。
平顶山:忌用不吉利字眼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
安阳:初一中午吃烩菜
对于安阳人来说,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饺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阳的老百姓大多会做上一锅特有的安阳烩菜。
安阳初一中午吃烩菜的习俗由来已久。以前的时候,普通百姓做的烩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红薯等垫上底,然后用大块的皮渣封顶,最后用大肉盖上一个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们则会在烩菜中加入酥肉等肉类,这也被称作“上烩菜”。
鹤壁:浚县正月庙会
说起河南地区的庙会活动,就一定不能不提浚县庙会了。浚县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新乡:小年吃芝麻糖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新乡老百姓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前敬献芝麻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焦作、济源:放鞭炮
焦作、济源,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大家请遵守地方法规,少放或不放吧。
濮阳:磕头有学问
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濮阳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近门和邻居家磕。
许昌:“撮”一顿
在许昌民间,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寿、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春节是个团聚的时节,在家中也好,去饭店也罢,总要摆酒设宴,“撮”上一顿。
漯河:祭石头生辰
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三门峡:“骂社火”
三门峡灵宝市最独特的年俗当属“骂社火”,现在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如今,骂的内容丰富多样,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众、扶正社会风气的利器。
商丘:崇火习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启中华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阏伯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周口:拜太昊陵
遇到过年,太昊陵前可谓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这种祭祀从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庙会。
驻马店:“破五”习俗
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南阳:“送灯”习俗
送灯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信阳: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腊肉鳝片,腊肉炖萝卜……
看完全省十八省辖市之后,再来看看相邻各地都有哪些相同点。
豫东地区:磨豆腐
春节磨豆腐,是豫东地区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五,按照传统,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推石磨做豆腐。“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鲜豆腐、臭豆腐……
豫南地区:杀年猪、赶年集、打糍粑
“杀年猪、赶年集、打糍粑”,这是豫南大别山区迎新年的民俗。“养猪为过年”,这是当地农民多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农家精心饲养的猪,不喂任何添加剂。每逢过年,请人宰杀,自己腌制,晾成腊肉后自家食用。
豫西地区:天下奇俗骂社火
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骂“社火”。“社火”亦称“射虎”,来源于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驱逐鬼神。从正月初二到十六,两个村子的人开始敲锣打鼓,交替到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挑骂,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站在大鼓上骂对方村的村主任、社火头子,骂是其特色特点特征,骂是批评指责讽刺,骂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为外地社火所不具备,故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
豫北地区:蒸花糕
每当进入腊月二十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碌着蒸过年的花糕了。蒸花糕所用原料主要是面粉和干枣,面粉必须用当年收获的新鲜小麦磨成的面粉。这花糕的糕与“高”同音,而且一层比一层高,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步步高,花糕越高越吉利。花糕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结构清新、色彩丰富、绮丽雅致,情趣悦人,增强了春节喜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 (文晓欢 杨冬冬 综合整理)
编辑‖胡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