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媒体争相报道 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魅力是……

国字号媒体争相报道 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魅力是……

苏州吴江发布 日韩男星 2019-02-02 17:29:12 602

新春前,中国行业报协组织了十家媒体的记者赴大运河江苏吴江段,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主题采访。

《中国水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字号媒体争相报道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中国水利报》2019年2月1日 头版报道

梦圆运河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吴江采访侧记

原文如下:

大运河距今已2400多年的历史,发挥着沟通水系、航运交通的重要作用。依托母亲河大运河的滋养,苏州市吴江区区域内,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同里古镇、黎里古镇、铜罗老街……不同的特色却秉承同样的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据苏州市吴江区大运办副主任陆晨介绍,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吴江区以重点水利工程为抓手,在继续推进运河沿岸堤防加固等沿线水利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优化大运河两岸风貌。

  一路走下来,我们看到一个湖塘星罗棋布、河道经纬交织、河街相随相伴的“水乡泽国”,感受运河边人们的幸福生活,听闻人们奔跑追梦的故事。


强基

固本

保安澜是最大的民生所需

翻开《吴江水利志》《松陵镇志》《八都县志》:

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初一至初十日,连续阴雨,遭大水灾,房屋中可捕鱼,遭大饥荒。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自春到夏,淫雨不断,太湖水溢,塘市无路,场圃行舟。民房漂溺,村宅断炊,空肠食粥,死者很多。

民国8年(1919年)6月下旬起,淫雨下十多天,水势暴涨,灾情特重。

  1954年5—8月,淫雨持续4个月,降雨量974.6毫米,加上长江洪峰下泄,江水倒流入太湖,民居进水,农田受涝,漫圩成灾。

  …………

  水旱多饥荒,斗米要百钱。运河古纤道见证过这里千帆竞过、川流不息的繁荣,也记忆着水患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千里的悲情。住在“洪水走廊”“屯水仓库”的吴江人民盼望着抵御洪水猛兽的良方。

  据《吴江水利志》记载,1987年7月28日,7号台风过境,降雨152毫米,水位涨至3.97米,镇区8条街、12个工厂、600户居民住宅受淹,积水最深达0.7米……12月13日盛泽镇洪涝治理工程破土动工,6000余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各工地。1988年9月底,南草船闸、镇东闸、目澜闸、园明闸和镇东排水站所有闸站全部竣工。至12月底,共修筑防洪圩堤15千米,建成护堤挡墙4.55千米,新建和改造圩口闸7座。工程的实施,改变了盛泽境内城镇不设防格局,开创自筹资金为主、社会办水利先例,探索城镇洪涝治理模式,拉开全区城镇水利建设序幕。

  从志书详细的记载里,找寻出水岸边、农田里甚至埋藏在城市地底的历史。它们有的已久远,有的刚过去,但都会为人所记录,被看见,被需要。

  家住同里古镇竹行街87号的金大爷已经86岁高龄,站在家门前的水岸边与我们回忆起几十年前水患时眼含热泪:“十几二十年没有见过大水了,现在若有水患,跑也跑不动了。”他的言语还在我们的记忆中。

  “2018年,吴江区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近3亿元,新建改建水闸62座、泵站15座,加固加高圩堤48千米、挡墙94千米,进一步提升全区工程抗灾能力。”水利局姚振介绍说。

  水利兴,则经济兴;水害除,则民心安。

  如今的吴江,在完善的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的基础支撑下,社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2017年,吴江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8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6名;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盛泽、同里、松陵和黎里分列第10、13、20、31名。

  今天的吴江,枕河而居的人们,不少人家把饭桌摆在河岸边,喝茶,听曲,下棋……来往的游人不自觉地就融进这悠闲美好的慢生活中。

转型

重塑

好生态是最美的民心所向

从高铁站到吴江宾馆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的绿植正在进行重构——本是微缩景观的盆景,在吴江,却得到了放大,一个沿江城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态度可窥一斑。

  水患既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水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

  水是城市的血脉,水乡的灵魂。治水之路,须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吴江上千公里的堤防,需要护坡、植绿,上千条河道需要疏浚、保洁……联防联控不舍昼夜。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吴江区坚持系统治理,集中整治污染排放、岸线占用和水面脏乱三个方面,开展了“三水同治”、“散乱污”整治、“263行动”、运河环境综合整治、水葫芦集中清除行动、“两路一河”沿线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河湖岸线侵占逐步缓解,河湖面貌显著提升。

  运河古纤道上,梁信云挥手叫过两艘正在运河边进行垃圾清理的打捞船,问船上的员工今天垃圾多不多,主要在哪里出现得多。吴江运河段有32千米的河道保洁是梁信云团队负责,他介绍说:“上下午各出船两次,每天至少有两船垃圾,主要是过往船只的生活垃圾,也有岸上下来的。”

  在同里镇鱼行社区公园桥港,站在岸边看到河里如有泉涌,这里的水面“无风也起浪”。“这里有暗管通外河,正在进行河水置换。要保证内河水质,就要确保水流动,通过动力引排水,使城区河道水流达到一定流速,减少污染物沉积。”区水利局姚振用专业术语为大家解释了“无风起浪”的缘由。

  “今年以来全区治理黑臭河道98条,投入约7亿元;清理‘散乱污’企业近万家,整顿和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44家,累计淘汰喷水织机5.1万余台,江南运河、太浦河等重点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其中江南运河全年月平均水质为Ⅲ类,太浦河太浦闸断面月均值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陆晨介绍说,“吴江区各镇民营企业很多,企业大多能自觉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平望镇地处大运河与澜溪、頔塘的交汇点,古运河穿镇而过,大运河傍镇而走,爱慕生态工厂便建在这里。“我们的生态建设体现在材料生态环保、厂区生产节能环保、智能化三个方面。厂区里生活废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光伏发电可供厂区百分之五十的用电量。”工厂接待中心的王华介绍说。在吴江,生态的品牌已牢牢嵌入众多企业的发展理念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是百姓心之所向。

融合

发展

真幸福是最盼的民意所求

平望镇司前街王宅挂上了“吴江区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牌子,一百多年的老屋,现在是王奶奶和弟弟同住,弟弟正在炒菜准备晚饭,菜香溢满弄堂。门前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快过年了!弟弟在屋里炒菜。”面对我们这群路过的陌生人,王奶奶满脸笑意地跟我们打招呼。

司前街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绸都震泽老街上,还能看到在水码头上洗衣浆衫的人,船娘金卫芬嫁到这里二十几年了,历经了老街的过往,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古桥流水依旧,但街上路面变化很大,最早是青砖,然后是水泥路,现在是石板路,沿河的建筑也越来越好看了。游客也不要太多,既能保留我们原生态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

震泽古镇

  桃源镇河岸边的吴宫酒店,颜金官夫妇喜笑颜开地迎来了今天的又一批客人,“一醉吴宫春满面,三杯醇醪乐常年”的招牌广告里看得见酒香溢出。夫妇俩帮着打理这家店铺,只负责卖酒,月入8000元。“七十多的人,也没有多大用处了,还能有这样的营生,怎么也要替老板好好打理呢!”

桃源镇老街

  在黎里古镇的浒泾街上有一条断头河,河旁边有家“王记辣鸡脚”的店面。被这个“苏州有礼”旅游商品食物大赛金奖的招牌吸引,疑惑这家店面选址为何要选在断头河旁边,万一水体黑臭影响生意怎么办?老板王占修给了我们答案:“门口的河虽然是最尾端,但这么多年来,水质一直很好,跟黎里镇其他市河一样,听说是有外河水天天置换。店里鸡脚一天销量三百多斤,人多时排长队,大家当然不愿意排在臭水沟边啊。”

  店员笑容满面地收钱打包,顾客开心地把鸡脚带上,或登上旁边河道里的小船,或沿河漫步;岸边住着的“金大爷”、“王奶奶”、“颜金官”们则愉快地望着他们,在温馨的街巷里安享晚年,这里有太多恰到好处的幸福。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吴江区20位区级河长、214位镇(区)级河长、371位村(社区)级河长齐抓共管,为全区百姓的幸福生活护航。

  “一河一策”行动计划,“一事一办”工作清单、治河任务,河长制改革正式进入治河阶段。对2600多个河湖全面进行摸排,形成任务清单,治河任务具体到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吴江区以工匠的精神抓落实,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民意之所求可期可盼。

同里、黎里、平望、桃源……这些依运河而生的古镇,串起运河的文化,承载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古老的大运河,自开挖那天起,便是“被需要”。然而,历史的长河中,运河几经兴衰,对很多人而言,往往是“被看见”。如今,盛世治水,运河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更多了几分“被需要”的时代新内涵。


《中国绿色时报》2019年1月31日

吴江:运河文化蕴含的生态魅力

原文如下:


吴江是江苏运河走廊的南大门,运河两岸文物众多,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产生了平望、松陵、同里、盛泽等因运河而生、运河而兴的运河城镇,形成了吴江独特而丰富的运河文化。

进入腊月,馨香扑鼻的腊梅花开正艳时,记者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亲身感受了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吴江在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漫步位于吴江区松陵镇南侧的运河古纤道,只见运河两岸绿意仍浓,河中的货船来来往往甚多,吴江区大运办副主任陆晨告诉记者,这里是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之一,货流密度大、运输效益好,船上运输的大多是建材等物资。作为主要的运输通道,这里又被称为黄金水道。我们脚下的这条古纤道,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约为9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始筑于唐元和十五年,宋庆历八年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1984年,吴江有关部门组织能工巧匠,用统一的旧青石又对九里石塘进行了修缮。“今后,这里将形成以古纤道为核心,沿线各镇重点遗存为骨干,核心带、辐射带有机结合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格局。并建立起点、线、面结合的文物保护网络。同时,还将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周边绿化,优化大运河两岸风貌。”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运河苏州段流经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吴江5区,总长度约80公里。其中,吴江段北起瓜泾口北岸,南至盛泽鸭子坝,流经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镇,总长约43公里,占苏州运河的一半以上、江南运河的1/8。

近年来,为将大运河吴江段打造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带,底蕴深厚的文化带,韵味浓郁的旅游带,质效并举的经济带”,吴江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制作拍摄大运河公益片,开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大运河吴江段进行整体宣传;通过承办首届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峰会、举办“运河之美”摄影大赛等,进一步塑造了吴江大运河文化形象,有力地推动了大运河品牌的建设。

 街巷石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其所携带的运河城镇资源已成为极具价值的珍稀资源。在吴江,这些古镇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同里古镇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保留着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风貌。镇区内流淌着3条东西向的市河,形似一个“川”字,故别称为“同川”。同里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湖荡密布。镇四周由同里湖、南星湖、九里湖等湖泊环抱,15条大小河流将全镇分割为7个岛屿。街道依着纵横相间的水路而建,曲曲弯弯,盘绕迂回,人家临水而筑,家家傍河,户户通舟,处处有河埠。

震泽也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蚕丝是她独特的人文符号。作为全国唯一以蚕丝古镇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震泽已从历史上的“蚕乡丝市”,成为现在著名的中国蚕丝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和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为鼓励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从事源头开发,2015年,震泽镇就出台了《震泽镇丝绸文化及产业提升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完成农村土地整村流转的基础上,震泽推进蚕桑特色的高效农业建设,兑现生态红利。2015年起,秋蚕秋茧得以再现。经过多年争取,《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办法(试行)》2016年试行,明确给予桑农每亩500元的生态补贴,既让桑农在良好生态中获得收益,又将丝绸产业、乡村旅游和自然生态相融合,促进强村富民,实现旅游产业新提升。2016年10月,震泽获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近年来,震泽恢复举办蚕花节等传统,推进“蚕丝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寓文化传承于市民娱乐、少儿科普,得到本地居民的广泛好评,并积极参与其中。

黎里古镇湖光水色、青堂瓦舍,勾勒出“明清世博”特色和“百年南社”内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墟山歌”,是吴地民间艺术瑰宝,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填补了汉族地区无长歌的空白。经过6年的保护与开发,黎里古镇走过了一条与其他江南水乡不一样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江南水乡旧时风貌得到初步展现,对外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气息尤为厚重。如今的黎里,正以“文旅小镇”为建设目标,积极参与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同时加快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步伐。古镇还秉承“以绿为神、以水为魂、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有效利用城市湖泊、绿地、景观、人文等诸多优势,努力让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致力于打造彰显水韵、幸福宜居、富有梦想的创新湖区。目前,集娱乐、休闲、体育以及城市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白荡生态公园基本建成,成为汾湖西部生态新城开发的又一亮点。

在产业发展上,桃源镇也独具特色。2002年,桃源被评为江苏省花木之乡,现有超过4.5万亩的苗木资源,其中以沿京杭大运河一带面积最为集中连片,且80%以上面积的苗木品种以香樟树为主,苗木种植成为当时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种植面积大,品种单一等问题的出现,曾经辉煌的桃源苗木产业,后来却成为桃源产业发展中一块“短板”。如何让这片富含吴越文化的生态林地发挥更大的作用,镇党委、镇政府积极行动,于2013年建立了桃源省级森林公园,此举有力地推进了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景区开发。

文化、产业形态的多样化,造就了吴江一镇一特色。吴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伟荣表示:“今后,全区将进一步整合运河沿线的景观和文化资源,聚集多种业态要素,将大运河保护开发同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结合,聚力打造运河沿线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为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桃源和平望两镇还将建设康养项目。届时,桃源镇将依托桃源5万亩水乡森林、11.5公里大运河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区位优势,力求打造成集文化、影视、旅游、康养功能于一体,各项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桃源生态文旅度假区;平望中医康养小镇的建设将紧扣‘中医康养’特色主题,依托小镇独特的中医文化、湖田相依的生态优势、景社共存的形态,发展‘1+X’健康产业体系。其中‘1’:做精一个主导产业——康养产业,‘X’:延伸一批制造、体育、旅游等关联产业。打通从中医药研发—专业诊疗—康复疗养—养生度假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构建苏州市首个田园式生态型、智慧型健康产业综合体——‘平望健康云’社区。”


《中国文化报》2019年1月24日 第八版

千年文脉奔流不息

——江苏苏州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践

原文如下:

清波一脉通古今。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中国大运河是全世界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线路最长的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流经8省(市)34个城市,在其沿线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位于苏浙沪三省市交汇处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自古以来,百姓枕河而居,古老运河承载了水乡泽国的文化记忆,也为吴江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加快了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程,以吴江为代表的大运河沿线城市加大力度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大运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文脉,

    留住运河文化记忆

公元810年,吴江大运河西岸的一条土筑堤塘“松江堤”改善了水乡泽国的交通状况。1200多年后的今天,在京杭运河苏州段,一条长约1300米的古纤道仍见证着过往船只的繁忙。

这是江南运河上唯一现存的古纤道。2011年起,苏州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对古纤道展开保护性维修,最大程度还原了古纤道历史风貌。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运河古纤道也成为其中的遗产点之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遗产保护。”吴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区大运办副主任陆晨介绍,大运河吴江段沿线文化底蕴深厚,共有文物4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为加强对运河沿线文物的统一管理,吴江区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文物保护网络,以每个点为单位进行保护,各区镇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同时重点做好智慧文物监测。

除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运河沿线地区还深挖运河文化内涵,相继开辟出文化记忆的展示空间。

“平望因运河而生。不同于周边发展古镇文化的同里、南浔、西塘、乌镇等地,平望因运河文化有了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吴江区平望镇文化体育站站长陈雪忠说,去年,平望镇将安德桥旁的废弃粮仓改建成了集中展示和传承文化的运河文化礼堂。而不久前在平望大运河畔举行的首届腊八民俗风情节中,群众文艺展演、猜灯谜、年画展、摄影展和非遗体验等多个板块的活动,让当地群众在重温文化记忆的同时共享文化成果。

    古为今用,

    文化资源提供发展动能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文化之基,也是繁华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确定了大运河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的方向。如何将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产业发展,是运河沿线各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蚕丝之乡震泽,行走在頔塘河旁的宝塔街上,苏州市吴江区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会长、苏州辑里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超向记者介绍起家乡的变化:“这里最早是青砖路,后来变成了水泥路,10年前因为发展旅游又改回了石板路……”去年,朱文超在这条老街上新开了一家店,以他的话说,是因为“在这里开店有‘调性’,能彰显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附加值”。

朱文超只是一个代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吴江区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等产业要素,在2018年初步确定了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67.85亿元。其中,位于桃源镇的融创文旅项目依托桃源5万亩水乡森林和11.5公里的大运河,打造集文化、影视、旅游、康养功能于一体的桃源生态文旅度假区。此外,平望运河小镇、非国有博物馆群落等项目也将相继推出,助推当地转型升级。

    聚合资源,

    搭建协同发展的桥梁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精神工程、发展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据了解,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力,去年,吴江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常委任组长、全区17家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大运办,从各相关单位抽调骨干人员进行实体化运作,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区镇之间、各板块条线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机制。

本地的统筹协作只是一方面。随着各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吴江还与运河沿线其他城市形成了文化共建、共创、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2018年6月,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馆合作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包括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等在内的20家联盟单位共同签署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馆合作发展联盟意向书。作为发起人,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朱晓红表示,联盟本着“优势互补、平等协商、联合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各城市间公共文化发展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文艺创作、非遗保护、精品打造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靠沿线城市‘手牵手’,共同发力。”陆晨表示,未来,吴江将在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框架下积极探索,与运河沿线城市开展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合作。





“苏州吴江发布”政务微矩阵发布

来源:《中国水利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文化报》

近期热点:

三点要求、一个模式,区委书记王庆华召开这两场会议是为了……

春节前的这两场会议,对军民融合、武装工作,王书记这样要求…

全区企业家座谈会召开

直击新春团拜会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