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你的生活应该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指导

刘同:你的生活应该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指导

职职帮 内地男星 2018-11-09 21:00:12 481

前几天,一个17岁的弟弟问我:我以后要做什么


我:做你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他:我不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

我:那就找一件事情,现在开始做下去。

他:要不你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我:……


如果你认为17岁的问题很难回答的话,其实有些37岁的人的问题更难回答。


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你一直在大城市,你能不能告诉我现在有什么事情是挣的钱又多,又不要花太多时间的?提点提点我。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新的机会,但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极大的不了解——任何一个通过努力而获得过回报的人,无论如何是问不出这种问题的。


因为努力过的人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无法重复,无法复制,就像你中了一次彩票之后,你就想着要把未来都押在买彩票上,这是不现实的,人生也会被毁掉。

周末的时候,我看了前天上万条微博的评论(你对自己的工作有何困惑),大家有很多的疑惑,所以我把这篇文章提前发出来,看看是否能对你有一些帮助。


进入职场之前,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我究竟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的话,进入职场之后,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困惑“我好辛苦,这份工作是不是不适合我?”


说到底,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一个人,很大程度是一个人的性格与特长所决定的,如果要靠反复投身新工作才能明白自己是否适合,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你也能看到很多同龄人工作一年两年之后,不停的换岗,跳槽,他们的口头禅是“我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但几次之后,你发现,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他们。


你知道自己穿哪100件衣服不好看,远远比不上“你自己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很好看”。


正因如此,会不会工作,能不能工作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无关,“37岁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17岁的人”强。


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理解“工作”与“职业”的。


有几类人分不清楚“工作”与“职业”的区别。


比如有些人大学毕业那年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要工作了,于是拿着简历不知道该给谁,把“找到一份工作”当成目的。


有些人觉得工作就是养活自己,所以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很好了。


有些人觉得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升职加薪,所以不能升职加薪的工作就不算好工作。


还有人觉得工作就是要环境好,老板好,同事好,满足这些条件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以上的判断从某个层面来说并没有错,但他们忘记了另一个词——职业。

我们进入职场,究竟是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要确定一个职业?


说白了,如果一份工作仅仅是工作,那么它很有可能只能养活此刻的你。但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职业的标准去选择的话,那么它还能养活未来的你,以及你的家庭。


所谓职业的参考标准有很多。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这份工作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

“即使离开现在这家公司,未来是不是也依然会从事相关的工作?”

“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成为这个行业当中什么样子的人?”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紧紧围绕着某一个行业,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了,而不仅仅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当有人问我有关于他们工作的问题时,我通常会反问一个问题——你花了多久的时间才决定去做这份工作的?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我头十年关于职业的选择我把它总结为“3232”法则。


所谓“3232”,指的是我花在一份职业上的时间,三年,两年,三年,又两年,但这不是指一个人参加工作需要满十年,而是指你对于职场的思考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3232”是从我大二的时候开始的,第一阶段的三年(人生规划期),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从大二到大四,我花了三年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的两年(适应调整期)是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靠实践去证明自己是否能胜任。后来,我花了两年时间从湖南电视台的实习生做起,毕业之后正式进入媒体行业。


第三阶段的三年(职场炼狱期)是全身心投入一个职业的时间。


之前五年让我明确了传媒这个行业值得自己去奋斗,在这个行业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职场榜样,所以无论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改变我的目标。


所以这三年必须义无反顾的投入,告诉自己不要被工资影响,不要被辛苦影响,不要被人际关系影响,因为我已经想得很清楚,我人生下半辈子都会待在这个行业中,所以眼前的障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我是否能拥有更多的经验,能脚踏实地在这个行业扎根。


第四个阶段的两年(自我突破期),就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利用过去八年的职场累积,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自己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如果每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都有一个“3232”的过程,很多问题自然就能在过程中解决了。10 年听起来很长,但只要经过这10年的任何人,都不会再为职场困惑了,即使有疑问,也能用明确的方法去解决了。


“3232”的运用,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四十而立”。

这四个阶段都是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历经的过程,但每个阶段需要的年份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这四个数字包括了“我能做什么,试试能不能胜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总结调整为下一步做规划”的四个阶段。

很多在职场有所成绩的人,对比他们的职场经历,几乎都经过了以上提到的四个阶段,无法逾越,不能跳级。


但很多参加过多年工作人,依然会困惑,也许不是因为工作太难,而是他们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职场炼狱期,运气好的能快速调整,运气差的,一直会疑惑:为什么我就做不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果你参加工作的时间单位叫做“工龄”,那么“3232”指的就是你的“职龄”,如果你的“职龄”从高中开始,那你进入职场上手的速度一定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快。


相反的,即使你到了四十岁,如果内心并没有“职龄”这个意识,你依然会在“我能做什么”的圈子里反复兜兜转转,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职场历程,我发现职场最大的难题不是“老板太坏”,“同事讨厌”,“工资低”,“加班多”……这些都能随着你的成长而有不同的理解,职场真正的难题是“莫名的焦虑”,所以解决焦虑,让自己心无旁骛,便能更坦然的面对未来。


这本新书的名字叫《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网上有人说“我在不喜欢的城市上不喜欢的学校、读不喜欢的专业、身边好多不喜欢的人、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租着便宜但不喜欢的房子,还有不喜欢的上司…都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段话让我非常有感触,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自己是求职候鸟群中的一只候鸟,努力让自己跟得上迁徙的时刻,一刻不停往前飞,在人群之中才有安全感,可一个人回到家,又忍不住问自己: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你的生活应该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指导。


如果你此刻在焦虑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你可以试试问自己上文中的几个问题。


如果你还未进入职场,你可以用“3232”的方法试试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我知道你进入社会之后的每一步行走都很辛苦,那就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必在别人的天空里跌跌撞撞。


如果这本书里,哪怕只有一个问题的回答能让你有所感悟,调整了一点点飞行的角度,那便是这本书的意义。


 ——摘自刘同《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关于新书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刘同2018全新职场硬核力作!


别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你当然也可以!每个人都有绕不过去的关键十年,翻开本书,立刻了解职场3232法则的秘密,52个职场困惑解答,总有一个能够帮助到你。别让自己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