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磊浅谈药量大小变化对治疗的意义

国医大师张磊浅谈药量大小变化对治疗的意义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内地男星 2018-03-19 16:24:55 495

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应特别注意药量的大小变化,这是祖国医学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我们常看到一张处方上,有些药竟用一两至数两,有些药只用一钱或数分。这种大小悬殊,决不是无原则,无目的地乱用,而是辨证处方,据证用药,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皆有规范。


现就我所了解的,略谈于下:

一、大剂药与小剂药要各得其宜

小量(指一般常用量)用药,或大量用药,是根据病证需要而定。决不能无原则无目的地乱开大包药,不能片面认为药量开得大大的才能治病,小了就不治病。有些病证就不必用大剂药味,如协调阴阳营卫,补扶气血虚弱,扫残余之邪,壮阳补火(火衰虽小剂而可助)等,均宜用小量药剂以缓图之。因为功能失调和虚弱,治疗要有个渐变过程,岂能百废俱兴于一旦。


有的医生就是习惯开大方,药味既多,分量又大,也不考虑是否药过于病。我认为这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药费开支,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甚至适得其反。


诚然病重药轻,药不胜病,也是难以取效的。如大瘟大毒,大积大聚,红肿热大,或气脱阳亡,或津亏液耗者,均宜用大剂以急治之,正所谓欲起千钧之石,必须有千钧之力。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此外,有一些质重和平淡药物,用量亦不宜过小。有些特殊方药,特殊用量,也不要畏其大。除了根据疾病轻、重、缓、急,施用小剂或大剂以外,还应根据年龄、体质、地区和气候之特点而斟酌用量,才不至于机械死板。

二、药量大小与配伍变化对疗效的影

中医处方用药很讲究药量大小与配伍变化,同样的方药,用量不同,就有不同的疗效。


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均由厚朴、枳实、大黄三味组成,但在药量上有所不同,而其所主证候及所产生的作用亦有区别。


小承气汤是厚朴二两(汉代衡制),大黄四两,枳实三枚,治疗积胀俱轻之证,目的在于攻实;厚朴三物汤是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治疗胀重积轻之证,目的在于行气除满;厚朴大黄汤是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治疗痰饮结实之证,目的在于开痞通便。


又如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仅桂枝、附子的分量略有差异。桂枝去芍加附汤是桂枝三两,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是桂枝四两,附子三枚,余皆相同。但两方主治完全不同,前者治阳虚的脉促胸满恶寒,后者治风湿相搏的身体疼烦。这完全由于桂枝、附子的用量关系,特别是附子的用量,小量则温经回阳,大量则力能镇痛。


再如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发汗。若再加桂枝二两,即为桂枝加桂汤而治水寒之气上冲的奔豚证。若倍芍药加饴糖,就变为温养中脏,补虚和里的小建中汤了。


另外,还有一些方药分量比例,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似有不能随便更动之意。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才能起到阳升阴长,气旺血生之效(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等量,方可起到调和营卫之功。因此,临床使用方药,又不可忽略这些经验。


总之,药量大小变化,是临床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之得当,疗效就好,用之不当,疗效就差。辨证、立法、用药,三者缺一不可,即使辨证立法都对,而用药不精不准,不适量,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选自《张磊医案医话集》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欢迎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http://www.tcmkb.cn/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医临床应用与健康管理研究室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