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许多人说,听过郝云唱《去大理》想去大理看看、听过郑钧的《回到拉萨》就想去西藏朝拜,听过汪峰的《北京北京》就想到北京寻梦、听着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就想体味下台北的烟雨迷蒙、而听到赵雷的《成都》就对成都心驰神往了。“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一座城一首歌、一首歌一段情。生活不仅仅是活着,移步换景、调整焦距,欢愉无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使人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说出了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处在深山之中。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其蕴含的哲理再次说明,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生活就是一个七日连着又一个七日”地自然延续。看似平淡,其实已是波涛翻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你我都要尝的,一切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生活这个大乐章延伸的旋律。毕竟我们怀着美好还可以期待,期待一切的好到身边,一切的不好都远去。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日复一日的平淡感到乏味,为缺乏新鲜和激情感到厌倦,这是因为对生活还有太多执着与痴迷。用力看,就是盲。当我们用同一个焦距看风景,看到的只是一幅幅重复的画面,而调整焦距再看时,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春暖花开时节,当“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时候,你是否也和朱自清一样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被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暑热难耐之际,当你读到“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的时候,是否明白了林徽因在安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背景下,潜藏着的深深思考和难以解脱的愁绪。
秋去冬来季节,当你看到“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时候,是否和老舍一样感到欣喜与欢愉,对生活充满热爱。
诺奖获得者薇蕾娜施坦纳在《10倍学习法》中写到:“如果说变换视角是找到一条穿越学习内容风景线的新路径,那么改变焦距就是从观察这一风景中的某个地方的草叶尖儿,转变到鸟瞰整个地域的大全景,然后又把镜头拉回去。”生活看似平常无奇,但心境不同,结果就不同;焦距不同,风景也不同。有心人善于调整焦距看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常会因为一些不顺心而抱怨生活的琐碎,感觉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味生活。其实,无论怎样,生活都按照它的节奏一往无前。“因为发现,所以热爱”,日喀则的那束红花,是海拔4000米之上的妖娆;西安的那个华清池,是《长恨歌》经久不衰的记忆;你家阳台上晾晒的那串萝卜干,就是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
看到没,只要适时调整焦距、转换视角,便会发现大千世界中有摄人心魄的美丽、庸常生活中也有声势浩大的激情。
所以,就像毕淑敏那样拥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清澈的慧眼、一份宁静的情怀,“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去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
改变视角看风景,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优美景致;调整焦距看生活,就会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情趣生活,体味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欢愉。
说一说今天、昨天和明天
聊一聊现实、记忆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