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醒妈来了的 第53篇 文章
1
大家还记得《爸爸去哪里》第一季里那个一口台湾腔软萌、可爱的kimi吗?
最近,kimi妈妈陈若仪晒出他最新的涂鸦到网上,不是山,不是水,也不是小猪佩奇,是“妈妈发火的变身过程”。
果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想像,是什么画风吗?
哪个妈妈不对孩子发脾气?这界父母不好带,孩子更不好带。
没想到,生活也能成为孩子“艺术”路上的素材。
kimi画中的6个圈,分别为妈妈生气的6个等级:
1级的长发妈妈,面露微笑;
2级的抿嘴妈妈;
3级是眼神转怒、没有头发的妈妈;
4级是眼睛开始冒火的妈妈;
5级是眼睛喷火的妈妈;
最后等级是眼睛和头发都狂喷往上飞的妈妈。
不能再形象了,没想到气质优雅的陈若仪会发脾气起来,也和普通老母亲一样。
网友们纷纷表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作为母亲谁还没有被熊孩子气到双眼冒火的时候?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
“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父母每次发的脾气,孩子都用他的“录像机”记录在心里。留在孩子眼,发脾气时的父母,则是没有头发、没有眼睛的怪物。
2
曾在妈妈群里做过一个小调查:您对孩子发过火吗?为什么?
预料之中的调查结果,对孩子发火几乎100%的妈妈都做过,区别只是次数的多少。
妈妈们说,发脾气的原因不外乎是:不听话!不懂事!淘气!
下面的情形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写作业的时候,能不能玩玩具?”
“说了多少次,不要把衣服弄脏!”
“不要乱动东西,你总是不听!”
对于发脾气的父母,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上周,醒妈工作上出了些状况,忙得焦头烂额。
下班后,马不停蹄赶到家,已经快七点了,放下包就钻进厨房给儿子做饭。
往常我做饭,他会乖乖在房间写作业,那天不知怎么,就是不愿意写作业,我没忍住,对他发了脾气。
大概是一天的负面情绪累积找到了发泄的对像,一股脑的,全倒在他身上。
儿子面对我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敢怒不敢言,因为他知道,跟我讲道理,输的永远是他。
晚上睡觉前,想着那顿莫名其妙的脾气,我有些内疚,于是问儿子:“妈妈发脾气时,你在想什么?为什么有些事,说了很多次,你就是听不进去,也记不住呢?”
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我就感觉有无数只巨型苍蝇在耳朵边上大叫,很吵,它们在说什么又听不清”。
原来,这么多年的脾气,一点没起作用。
后来,翻看了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得知:
当一个人面临巨大的危险、感到非常恐惧的时候,人就会变得精神紧绷、肌肉紧张,这时大脑就会启动“逃生机制”时刻准备逃避灾难。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孩子身上也具有这种能力。
也就是说,冲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时,孩子会感到异常紧张,从而触发孩子大脑里的“逃生机制”,准备着如何躲避这场“灾难”。
因此,当我们火发得差不多时,再问一句“知道错了吗,以后还会这样吗”的时候,孩子总会乖乖的保证:“知道了,以后再也不会了。”
大人总以为孩子会记住这次教训,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松了口气,因为妈妈终于骂完了。
3
最近,一段“小女孩要求家长用古诗、名句来骂人”的视频走火网络。
视频中,被家长吼叫式的批评后,小女孩“语重心长”地对妈妈说:
“动画片里面的家长,不骂孩子,不打孩子,只是批评他,让他改正。他们都改正了啊。很多小孩就是被父母越骂越笨的。
家长骂人应该用文明的语言来骂人,比如用古诗、名句来骂人。
你还说我背的古诗少,我来骂人,我都可以用古诗来说服别人。你们呢,只会嗷嗷喊,谁会听你们的呢?”
看到这视频的我,忍不住为这个人小鬼大的小姑娘点赞。童人童语,让妈妈化愤怒为大笑。
而看过视频之后,我意识到一件事,孩子身上那种无拘无束的灵气,会因为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吼叫而消失。
失去灵性的孩子,不可能会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成长中的艰难险阻。
《儿童发展杂志》中写道:
对孩子喊叫跟体罚一样糟糕,它可能会导致行为问题和情绪发展问题。
在生气时,人说出的话很难听,露出的表情也会很狰狞。
而生气的父母,又常常打着爱的幌子“发脾气”,戴上爱的帽子:“我生气,都是因为爱你,你要不是我的孩子,我才懒得管你”。
想起一句话:“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发脾气时“黑化”的父母,孩子则是“遍体鳞伤”。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学会的是,爱一个人,就要对他大吼大叫,甚至恶语相向。
不否认,孩子日复一日的“淘气”,的确让人难以忍受。
可是,一定要记住,为人父母,时刻肩负着“榜样”的力量,孩子是你的复印件。
当你以发脾气的方式解决困难,那么,孩子学会的也是如此。
4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道理不错,可是,养儿育女,并没有万能试题,可以检验父母是否合格。
世上根本不会有这样的题目。
每个孩子都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非要说有一套模板,那就是身为父母的你们。
那么,孩子惹你生气时,你到底该怎么办呢?
很显然,不是任由孩子的错误行为去发展,也不是由自己的脾气性子,对孩子随意吼叫大骂。
首先家长要先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尝试强行控制自己,离开现场,把生气的感受写下来。
或是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以“传纸条”的方法,交给孩子,尽量避免在生气时,用语言去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家里还可以设置一个“反思角”,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去那里冷静,父母的问题,父母去那里反思。
要知道,在生气时说出的话最伤人,而在平静时做出的永远是最好的决定。
当然,不要因为吼过孩子而焦虑,因为过去的回不去,而未来对我们仍然有期待。
《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讲到和女儿玛丽的事:
有一天,玛丽跟女儿吵起来,简.尼尔森生气地对她说:“你就是个被宠坏的调皮捣蛋鬼。”
女儿也不示弱:“你待会不要找我道歉。”
气急了的妈妈接着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跟你道歉的。”
写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发脾气”是正常的情绪,无论是教育的专家,还是平凡的普通人,不必强行憋屈。
尽量去调整,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这里,简.尼尔森的“3R方法”,去矫正自己曾经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
承认(Reco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你的道歉不是简单的“对不起”,要有诚意,需要深刻的体会,你的什么行为让孩子如此生气。
此时,当你主动道歉时,放下家长的威严和经验,孩子也学会了原谅。
其次,提出解决方案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
你的理解程度,是滋养孩子心灵健康的温度。
你和善而坚定的样子,是孩子末来行走世界的模板。
你可能还会想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