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燕园的曲,写给自己的歌 ——《京燕》的创作故事

献给燕园的曲,写给自己的歌 ——《京燕》的创作故事

弩男OnThe求生之路 内地女星 2018-11-25 23:54:58 695


一首献给燕园的曲 

写给自己的歌


——《京燕》的创作故事


O 大风同学


「想法の缘起:北大版成都」


        2017年毕业季的时候,一群通过音乐合作认识的小伙伴,完成了一个小的项目:将赵雷的《成都》进行了重新编曲,填上北大同学们关于校园的歌词,登上了毕业晚会的舞台现场演出,并且由田杰华博士主唱在在录音棚实录。当时,时间很紧,学生合唱团靳子玄靳指(人称“大师” )很快地做了编曲,大家很快熟悉练习,竟然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完成了录音和排练。

        对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并且用乐器进行棚录,对我们这个小组合里诸如手风琴赵秦、提琴陆丹宁(卤蛋)和我这样通常练习古典音乐的人来说,是新奇的体验,但是操作起来,其中的音乐表达也非常有趣。虽然其层次不像古典音乐一般复杂,但是如何控制强弱、音色,乐句的划分,如何理解声部在小组合中的位置和作用,也都是很值得思考。与一般流行歌曲常用的电声乐队等编曲方式不同,在织体、音乐风格上都会有所差异,但由此产出的伴奏风格也因此别致而另有一种特色。 靳子玄师兄曾经说在北大版成都的编曲里,人声和其他乐器声部一样,是平等的关系,而非其它声部服务于人声,这是很有趣的理念。他也指出,实录乐器的音色是音源模拟所难以媲美的,这一点我们经过亲测也是深有体会。


图:2017年毕业生晚会《北大版成都》演出现场


「 童师兄的词:一天写就的“糙”稿

献给校庆的小礼物 」


      《北大版<成都>》经过刘开奇师兄的介绍,我们向赵雷征求得到了改编同意。而自这里开始,我也想到如果自己创作歌曲”玩票“一把,也可以发动自己认识的掌握乐器的小伙伴进行录音棚现场录音,何乐而不为呢?

        听说了我的想法,《北大版成都》的词作者之一,名字跟我非常神似的童晓锋师兄,发来了一个他利用闲暇时间写的词。它包含了北大的诸多意象和回忆,童师兄表示如果我感兴趣可以写个曲子练练手。

        从词写曲,我于是在钢琴上对照着手机上的词,开始考虑怎么分段,怎么写旋律,怎么写副歌。这个过程,基本是按照歌词的叙述对应的感情起伏,用了大概一天的时间,给了童师兄一个用“语音备忘录”录制钢琴的粗糙demo。他很高兴,我也觉得很新奇,觉得可以继续修改并且用编曲软件Logic Pro X进行下一步编辑。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在夏夜百讲的广场看到过一次吉他协会”扰民“活动中弹着扫弦唱着优美的旋律,那首歌很动听,印象很深刻。  我想,没有什么画面比这样清新爽朗的简单伴奏、随性歌唱的校园少年们更美好了。所以在写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个目标的,就是写一首这样类似的,可以围坐在草地上弹着吉他唱的,不矫揉造作而简单真挚的校园歌曲,而它也符合歌词的主题。由于第二句就写道了”京燕”,所以我们也就暂时把歌曲名定为《京燕》。我们两个打算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小礼物,献给即将到来的2018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


图:北大版《成都》创作团队与“板拖室内乐团”小伙伴


「  修修改改,增增减减

已是一年半载  」


        由于各种繁忙的个人原因,这一首曲子一折腾前后修修改改就已然花了一年多。用现在的版本对比来看,除了副歌旋律和主歌的和声大致没有变之外,和最初的版本已经非常不同。主歌后来调整中增加了很多婉转的节奏。而副歌使用的模进,基本保持了。歌曲的结构依照开头叙事、逐渐情绪积累、副歌安排为ABC三段,最终有一歌唱性很强的结尾段 “双甲子,百廿情,燕园又逢春”。

        在5月校庆前后,我用Logic Pro X的音源制作了伴奏,时间紧迫之中,有幸请到了高男高音歌唱家李梅里师兄和学生合唱团的林轩墨两位大神帮我在棚录了Demo版本。轩墨作为专业的歌唱家,用极短的时间就准备进棚,实力carry了一波,十分令人钦佩。虽然彼时的版本还比较冗长(尤其是多了一段间奏),但是大致已经听起来一样,这也是第一次由实录人声代替了手风琴音色的版本。后来,学生合唱团的冉神、李依杨不嫌弃我自己瞎写的曲子,也录了Demo版本,也让这首歌的编辑获得了更多的正反馈,是极为宝贵的支持;刘辰旭是我本科四年的最好哥们儿之一,他作为吉协的骨干成员,也一直对这首歌进行编曲录音给予了强大的正反馈,使得我和童师兄都更有动力。后来经过李依杨小伙伴的推荐,我们请李思睿录了一版,让我和童师兄感觉音色尤为适合这首歌的“怀旧”氛围;我们觉得,有机会趁我回国的期间组织乐器实录一个精细的版本会很有趣。


图:录音棚实录现场


「 一周打谱,一天准备,一天录音

How Crazy It Can Be 」


      而今年暑假再次出发前往美国之前,我意识到自己将在北京呆一天多的时间,于是临时起意打算邀请在国内已经开学的几位乐器小伙伴们来实录乐器,重新制作。认识他们基本源于合唱团和毕业之前的板拖室内乐团,这一次也是用了几天时间“突击”编写了长笛、吉他、小提琴和二胡声部,其实满打满算只给了他们一天时间来准备,也可以说是”极限操作“了。鉴于我并没有MIDI键盘可以用来录入,在家只能回归原始的输入方式——用电脑键盘代替钢琴键盘,一个一个音地输入这几个声部。

       录音那天正如打仗一般,中午饭也顾不上吃,从早录到晚,匆忙地和大家一起录完了所有声部。不过我们乐在其中,与其说是录音,不如说是找了另一个机会跟有过密切音乐合作的小伙伴们再聚一次。他们在学期开始之后百忙中还来帮我录音,我也是十分感激。

「 编曲之思考:佯装“中国风”的前奏

努力抒情的结尾段 」


        在给定旋律之下,如何安排伴奏的编曲,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之前我为板拖室内乐团的小伙伴们改编过大量的器乐作品,这两个问题确有很多共通之处。

       我个人非常非常喜爱的是一首《夕阳之歌》,尤其是梅艳芳最后一场音乐会的版本,运用了小提琴给出一个感慨又凄婉的旋律,和人声交相辉映,结合歌词内容更令人唏嘘。因此向它学习,我希望安排小提琴和长笛声部担任类似的作用,所以分别安排了长笛、小提琴、小提琴长笛一起作为逐渐积累情绪的副旋律担当,而用钢琴作为高音区和中低音的辅助填满偶尔的空隙。长笛、小提琴等的副旋律我感觉比较满意,实录中也非常动听。

        前奏对于歌曲的第一印象很有意义,起初我写的前奏主要是基于歌曲旋律的回忆静谧的小变奏。后来我觉得可以试试”中国风“,于是参照了一些类似作品重新编辑了前奏,使得它完全变了一种风格,同时前奏的后半部分也正好利用结尾段的旋律。

        结尾段我则希望写成极度舒展、悠扬和优美抒情的风格,以更加适应“双甲子,百廿情,燕园又逢春”歌词的画风,心中的目标大概是类似于《送别》的幽幽吟唱感觉。其实校庆时的国际合作部主题曲《四海一家》的歌词中也有这一段,当时也是童晓锋师兄为校友会提供的部分作词。



图:录音棚实录现场


「  间奏:燕园主题旋律,

隐藏的诸多彩蛋们  」


      整首歌都是围绕燕园生活回忆进行的,因而燕园的音乐元素占了很大部分,所以干脆自从一开头,就用弹拨乐器奏响燕园情的第一句,“开宗明义”——表明这就是与燕园有关的曲子,这也引出前奏的第一句——而它也是用同样的音符序列修改了节奏而来的。

        我在校友合唱团伴奏时,曾经在靳大师吃全家食物的当间弹过一次“全家”的旋律而把大家乐的前仰后合,我也一直打算把燕园主题编入一个有趣的间奏。所以在《京燕》的间奏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全家”的进门音乐,以及上课铃的声音。图书馆的闭馆音乐(风流寡妇圆舞曲)、必修课太极拳的背景音乐,也都被或明或暗的变奏穿插入了燕园情为基调的一段纯音乐间奏中。这些背景音乐平时在生活中都不起眼,但是一旦离开了校园,往往就再也听不到了,它们其实也和曾经小伙伴的欢声笑语们被一起留存在记忆中,至少对我来说有着一种“闻乐思人”的效果。在电子游戏中,这些隐藏的奇特小细节被称为"复活节彩蛋",而这段间奏中可以说也是埋藏了很多彩蛋。


图:录音棚准备现场



        出于同样的考虑,间奏中也加入了几段自行车铃、猫喵喵叫、打球的声音、东门保卫的声音等。值得一提的是,我给物理系幽默风趣的田光善老师写了一封邮件,希望能把他的《高等量子力学》课程录音加入间奏之中,因为对我而言这是物理系讲的最好的几门课之一,也是最好的回忆之一,而他也热情洋溢的很快回复并且给予了许可,令人惊喜。

        不过由于自己修习音乐的基础是钢琴而不是声乐,所以在写旋律的时候并不自己试唱,只听钢琴旋律,导致非常不注意歌唱难度,所以这首歌的音域比较广,而且跳跃非常多,当我自己试着唱的时候发现基本唱不准。。。○| ̄|_

“ 献给燕园的曲,

    写给自己的歌 ”


        创作过程中我不厌其烦地给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听,他们恐怕早已经耳朵起茧子了,对于他们每一个人,从靳大师,到现在身边的小伙伴,从合唱团到板拖室内乐团的音乐家们,我确实要非常的感谢。对音乐很有见地的高孜大佬在整个过程中提了极其多的建议和分析,对我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启发,要尤其尤其鸣谢。宋嘉文学弟作为专业的同学,给我的分析和鼓励也十分令人鼓舞。李尽沙师兄慷慨允许我们用他的摄影作品当作封面,还被我们“狗尾续貂”了一下(加上了文字等)。教给我和声学和伴奏技术的赵文琪老师,给出了仔细的聆听和改进指导,他也一直以乐会友,慷慨豪迈,令人钦佩。录音师何老师在我的各种强迫症之下,来来回回修改了大量的细节,也是十分辛苦,要特别鸣谢。没有他们的支持、不嫌弃和不吝赐教,难以达到今天的完成度。

        这首歌无论怎么修改,终究是一个很稀松平常的作品,不过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如何用编曲弥补创作水平的尝试。反倒是,多年以来一直在音乐方面合作的大家伙儿得以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一起讨论、棚录、修改、音乐合作,从中收获诸多的乐趣,我想是我们所有人都很高兴的原因~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一晃毕业就两年过去了,在这两年里,一到冬日,还是想得起佟园的麻辣烫,想起和室友随时可以一起吃香锅的日子,想起清晨起来去上游泳课,想起骑车组团去香山,期末一起熬夜挑灯,步行悠哉到中关村美嘉看爆米花电影,等等等等: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子,其实也十分珍惜,离开了燕园很难有机会再如此惬意,反而是有一个小机会能够一聚都令大家格外兴奋了。

        现在纵然是可以用自己下厨来重复味蕾的感受,但是身边毕竟缺少了燕园往日的小伙伴们的陪伴,缺少了隔壁寝室随处可得的欢声笑语。音乐合作也是一根类似的线条,希望能够跟大家以如此的契机再聚,常聊。能够认识这一群可爱、幽默的、对音乐艺术热情而严肃的朋友们是十分幸运,之后期待着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

 

      所以说,这大致是一首默默地自娱自乐,献给燕园的曲,写给自己的歌。


PS:点击“阅读原文” 可链接网易云音乐单曲《京燕(北京大学百廿校庆纪念版)》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