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丝路 | “蜿蜒在黄沙中的丝绸之路,是他们最想鸣的歌”

鸣沙丝路 | “蜿蜒在黄沙中的丝绸之路,是他们最想鸣的歌”

鸣沙丝路学社 内地女星 2018-09-13 11:37:33 662





       如果用一把尺子量一量地图上从西安到大秦(古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距离,可能不会超过十公分。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两千一百年前,同样的线条,连接的却是不同民族的商业、文化甚至于生死存亡。


        这样一条被人和骆驼一起走出来的路,在今天的教科书里,被称为丝绸之路


        提起“丝绸之路”这四个字眼,相关的文献和学者研究不计其数,但这条路蜿蜒过的故事,就像大漠中的黄沙,找不到尽头,慢慢掩埋在人们关于千年前的记忆洞穴中。


        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个社团的同学来说,这些和大漠戈壁共生同存的故事,好像拥有长生的能力,即便经过数千年时间的流逝,仍然在神秘的地方向他们发出召唤。


        于是,他们在水清湖静的江安河畔开启了那段广袤辽远的旅程,用自己的方式解读那条承载着数个世纪商旅、文明的古路背后的故事。


        他们,便是来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鸣沙丝路学社的同学们。





我们原本打算去丝绸之路沿线走一走

后来干脆成立了社团



        2015年的夏天,在蝉鸣声中漫长的高考画上句号,任柏宗搭上了前往敦煌的火车。

        “那个地方很辽阔,满眼都是黄沙,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和广袤的黄沙一起留在任柏宗心里的,还有这块中国西北部的土地。“那次回家后就开始对 ‘丝绸之路’的历史产生兴趣,自己私下也翻阅了许多资料,了解了很多有关的故事”,离开敦煌,重新回到成都,任柏宗成为了四川大学历史系的一名新生,黄沙戈壁仍然留在敦煌,默默等待着他还不知道的重逢。

        2016年的一天,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同学郑怡因为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喜欢和好奇找到了任柏宗。


        “我们聊丝绸之路,聊民族,聊得很开心,就商量着能不能一起到丝绸之路沿线走一走。”聊得越久,两人想一起去丝绸之路沿线看看的愿望就越发强烈,不过这个愿望只能等到几个月后的暑期才能够成为现实,“暑假要等很久啊,我们突然想到,要不然就成立一个学术型社团,这样就可以一起做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了”,一个不知道是被谁提出来的想法,在那次聊天结束后成了两人“脑子里一直想着的事情”。


        成立一个学术型社团却不像坐在椅子上一起聊聊故事那样简单如何寻找社团成员成为两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一个社团只有我们两个人肯定行不通,我们也没想太多,就不停地询问找人,看有没有和我们一样喜欢丝绸之路和边疆民族的同学”,终于在两人不断地追问下,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她们是来自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李晓婷、周之易


        “于是我们四个人就开了一个会,“密谋”一起成立一个学术型社团”,四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间小教室里凭着对丝绸之路的好奇和喜欢,一起把那次聊天中的畅想变成了现实


        2016年5月,鸣沙丝路学社正式成立。





成立一个学术型社团还是不容易


        “开始的时候特别困难的是找到合适的社团指导老师”,任柏宗首先想到了在川大开设“唐代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课程的张延清老师,“张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位特别年轻的老师”,“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任职于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励轩老师”正是这位特别年轻的老师成为了这个新生社团的第一位引路人。


         虽然这个雏形初备的社团只有四名成员,但面对“给社团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这个问题时却展开了一番大讨论,“我们一开始想了很多的名字,驼铃、天山什么都有,最后励轩老师帮我们定下了“鸣沙”这个名字”。提起这个名字,任柏宗觉得自己和老师想到了一块儿。“这个名字是我想的,因为中国很多边疆地区都有鸣沙山,丝绸之路本来和沙漠就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也蕴含了我们想要一鸣惊人的想法”。

        在励轩老师的带领下,四人开始了他们自己的鸣沙旅途,很快,他们的第一次活动拉开序幕。“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邀请到了励老师在哈佛的朋友——专攻伊朗学的张湛博士,来给我们做了一次关于古代伊朗的讲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只有“四名成员”组成的新生社团交上的第一份答卷就拿了高分。任柏宗有些自豪地介绍,那次活动用某位同学的话形容,就是“十年之内很难有这样专业和高规格的伊朗学讲座了”。“那天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好多同学还没有位置,我们也就有了一点点的知名度”。


        讲座的成功让四人信心倍增,却没想到“再往前进一步”和”心心念念的“一鸣惊人”的在社团招新宣传的挑战上瞬间跌回现实


        为了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四人面对第一次招新宣传想了不少的办法。课堂空隙间争分夺秒的宣讲会、印发宣传资料、精心绘制着带有骆驼图案的宣传单。“我们真的蛮用心的,后来还去了文学、历史专业同学们的寝室”,绞尽脑汁的招新创意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败下阵来。“最开始招新的时候,只有两个同学填写了我们的报名表”。


        “可能还是我们知名度不够吧”,事后任柏宗和同学们虽然想明白了一些原因,但用心的准备和现实的反差还是让他们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肯定受了打击呀,但我们觉得活动还是一定要做下去”,和任柏宗的想法一样,几名社团发起者收起满满一沓没有填写的报名表,转身投入下一次活动的紧张准备中。


         这次的活动是“漫谈丝绸之路“,”用任柏宗的话说,就没来几个人,即便加上被自己拉来的同学朋友,“也就大概十个人”。“没关系嘛,十个人也可以一起认真地聊一聊丝绸之路啊”。鸣沙丝路学社第一次自主举办的活动就这样在一间普通的教室和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正式展开,西北的那片戈壁荒漠也被这些听起来没有边际的故事慢慢唤醒。

         比起“效果不是太好”的第一次活动,一起去丝绸之路沿线走走的约定让这个不到十人组成的社团继续填写下一张“教室申请表“。好酒需要久酿,来自江安湖畔的风终于扬起了丝路的黄沙,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格勒巴桑老师的一次讲座给了他们机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次活动超过了百人的规模”,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不到十位成员组成的”社团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我们有的时候也确实觉得很累,但总觉得有老师和同学在期待我们”,任柏宗和同学们没想到,带着这样简单的想法,他们的鸣沙旅途越走越顺,“边塞诗歌研讨会”、“罗凯博士茶座”、“回回原来漫谈”这些从来没想过的活动也在他们手中一个个成为现实。





社长有一种逼着老师给我们做活动的魅力


        在社团宣传部部长李晓婷同学的眼中,社长任柏宗是一个喜欢“逼着老师做活动”的人。


        社团成员都知道,任柏宗老是想着一个问题——这个学期应该邀请哪些老师做哪些活动?社团成员们不知道的是,任柏宗提出问题后一次次成功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一次偶然的机会,任柏宗走进了来自北京大学的王邦维教授的课堂,不久之后,研究丝绸之路的专家王小甫教授受邀到四川师范大学做讲座,,“我就想着能不能邀请他来一次川大”,一个看似不具有可行性的念头让任柏宗放在了心上,可是怎么才能联系到王小甫教授呢?任柏宗想起了同样来自北京大学的王邦维老师。“通过王老师我联系上了王小甫教授,拨电话前手心里全是汗”,任柏宗没想到的是,这位拥有数不清的学术著作的老教授,为了自己的一个“突然”的邀约,主动更改了自己第二天的行程,来到江安,走进了四川大学的教室。

        一次次“逼”出来的活动让这个社团逐渐有了和西北戈壁一样的韧劲,鸣沙的道路逐渐成熟明朗。


         “仅仅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的话,我们的受众面就太窄了,所以现在我们给社团的定位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边疆民族问题,”清晰的社团定位让鸣沙的路越走越宽,“了解到四川大学鸣沙丝路学社的情况后,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朱晶进老师主动联系我们来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


         朱老师时常陪伴社员们参加各类活动,如社团组织同学们去四川博物院参观茶马古道展,朱老师不仅全程陪同,还帮社团同学们联系了自己认识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以便社团同学们更好地参观。就在前不久,朱老师还指导我们举办了赏析藏区影视人类学作品的活动。同样来自边疆中心的社团指导老师王鹏辉副教授也为鸣沙丝路学社提供了重要支持。听闻鸣沙丝路学社同学们对边疆近代史及边疆文化遗产保护颇感兴趣,王老师与同学们畅谈有关话题,并指导同学们申请有关大创课题。”


北大历史系王晓甫教授

为鸣沙丝路学社题词



陕西师范大学丝路中心主任

沙武田教授为其题词




学术型社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契机


        任柏宗和同学们用心经营的鸣沙丝路学社是四川大学众多学术型社团中的一员,2016年,四川大学就已经拥有了超过500个学术型社团。


        从2016年成立至今,鸣沙学社逐渐拥有了一百多位会员。“虽然很多人觉得我们成立这样一个学术社团是在服务别人,但对我们来说,是这个社团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对任柏宗来说,学术型社团让他们有了“一大帮人一起研讨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的机会,也让他们对丝绸之路的喜欢不再仅仅停留在记忆中。


         “学术型社团还是有自己的不同,活动开始之前必须要做充分的学术准备”,想起鸣沙一年多的经历,任柏宗和同学们觉得有一个原则必须坚持,“办活动绝对不是硬性地完成任务,我们每次活动即便没有邀请到重量级嘉宾,也要做精心的准备”


         “做学术型社团肯定是会占用一些学习时间的,但我们觉得川大需要这样的社团”,“这样的社团“在他们眼中看来,还必须有自己独特原创的文化

        “我们的公众号以前经常转载别人的文章,但现在我们成功做出了好几期原创”,宣传部部长李晓婷打趣自己做丝绸之路的美食推送做到深夜经常饥饿难耐,“我们会一直关注粉丝数量,也特别想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任柏宗表示,社团现在的宣传还有一些问题,活动的参与度还是不太够,他们还会继续努力,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成立一年来,鸣沙丝路学社大大小小的活动已经举办了13次,在成员们的心中,这个因为“一句约定”缔结的社团的未来就像那片黄沙一样,广袤、坚毅而富有生命力。


        “我们目前已经邀请到了中国藏学研究所的黄博老师,他会在4月份主持一期关于古代西藏阿里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茶话会;我们还打算邀请历史文化学院的郭硕老师为同学们带来关于古代边疆民族历史的读书会;还有介绍丝路起点长安的茶话会……”,提起未来,任柏宗和同学们都很有信心。


        这支回荡在漫漫丝路上与驼铃声共鸣的歌,他们还会一直唱下去。




 

【互动话题】


学术型社团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存在呐?



图片 / 鸣沙丝路学社

采访录音整理 / 付家莹、林琪、王若心

文案 / 张诗萌

编辑 / 田林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