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坐落在迁西县的河北青山绿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投资,在迁西县取景拍摄的反战题材电影《何去何从》将于10月28日在全国各大院线正式上映。
影片源于一本存留于迁西县喜峰口的日本士兵日记《满洲出征日记》,这本日记的主人,也就是电影《何去何从》的主人公石桥贤太郎。石桥原本是一位日本美术老师,新婚不久被征召入伍来到中国,一心想活下来的他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受了重伤,为求生换上了中国阵亡士兵的衣服,被中国农村妇女凤莲所救。村中老百姓误以为他是打日本人的英雄,对他悉心照料,百般敬佩,石桥也对善良的村民们产生了感情,对战争更加感到厌恶。后来,石桥身份暴露,逃回日本军营。为了能活下去他每天都忍受着日本兵的羞辱,在战争面前彻底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影片引用了大量发生在冀东当地的日军侵略史实,呈现了诸多在战争背景下鲜为人知的故事,控诉了日本侵华的累累罪行,以一个侵略者的角度引发观众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
《何去何从》电影海报
记者:刘陆 黄硕
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无声弥漫。孩子们花了脸颊,老人们悲了面容,家破人亡,一切昭示着战争的无情。然而,不论是战争的哪一方,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受害者。
《何去何从》电影剧照
青年导演关晶执导、日本演员中泉英雄主演的电影《何去何从》将于28日全国上映。这部战争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冀东地区发生的一段悲情故事。不同于绝大多数抗战影片,本片以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视角进行叙述,展现了战争对中国百姓的摧残,以及其本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战争无论输赢,对于任何一方的士兵和百姓都是巨大的伤害。在战争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很多普通的日本士兵也是被动的。面对人性的一切选择,死都无法解脱,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毁。”关晶说。
《何去何从》电影剧照
影片的主人公石桥贤太郎是一名日本美术老师,新婚不久后,因为征兵被迫入伍。1933年,石桥成为某次战斗后所在部队的唯一幸存者。从尸体中爬出来,他被附近村庄的一名中国农妇所救,并被村里人误认为抗日英雄,误打误撞地感受到了跨越阵营乃至国界的善意。然而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随后磨灭了这份仅有的温暖,并彻底打碎了他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的种种希望。
关晶说,生在和平时代,很多人对于战争的了解和思考并不多。在阅读了一系列日本士兵的日记和回忆录后,他决定以一名日本士兵为主线,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唤起对战争的反思,呼吁和平。
在关晶看来,并非只有枪林弹雨才能描绘战争的残酷。“面对战争,人没有任何反抗余地,所有的希望都被毁灭,这才是战争最让人痛苦的地方。”
日本演员中泉英雄在片中饰演主角石桥贤太郎。
日本演员中泉英雄曾在影片《南京!南京!》中饰演日本士兵角川,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关晶从一开始就认定中泉英雄是出演石桥的最佳人选。
“我想把石桥还原成一个人、一个最普通的日本士兵,中泉英雄在《南京!南京!》中的状态和他本人的气质非常符合这个角色。”关晶说,中泉英雄看过剧本之后,也对这个角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在剧组里是最敬业的一个,每天都到得最早,常常拍完戏就穿着军大衣在角落里找状态。”
11年拍摄纪录片的经历,让关晶格外重视演员的自身状态和气质。在他看来,演员和角色相通,镜头才能捕捉到最强烈的真实感。因此,影片中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拍摄地的本地村民,然而拍摄进度却常常因此被拖延。
“片中的村长先后换到第四个才完成拍摄,因为村民经常一有事就不演了。”关晶说,“还有一次,不到半页纸的戏,从下午5点一直拍到次日凌晨3点才结束。”
《何去何从》电影剧照
面对“天然群众演员们”在演出中的种种不适应,关晶只能“连哄带骗带鼓励”,并通过拍摄时不喊开机、只打手势等方式减少对他们的干扰,他觉得这样的“麻烦”是值得的。“村民们演的就是自己,他们表现出的就是当地人最真实的状态。”
作为关晶的首部大银幕故事长片,《何去何从》因为独特的叙述视角,于2015年受邀参加了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并以优秀反战电影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费里尼奖”。
图片来源均为片方提供。